
近來補充保費議題吵得熱鬧。股民罵、部會滅火、政策喊卡,各種財經評論與臉書爽文趁勢而起。
其中最受歡迎的敘事之一,就是把鏡頭轉向「宗教團體錢滿為患」,暗示只要政府敢對宗教開鍘,健保財務就能瞬間起死回生。
這類文章看起來很爽——但「爽」恰好是它真正的問題。
一、爽感敘事:不思考的安慰包裝
討好式論調的邏輯很簡單:
- 找一個大家熟悉的對象:宗教、富豪、政府官僚
- 換上一句聽起來像解方的口號
- 再加一點小人物故事製造情緒
- 完成。
這種內容不是用來解決問題,而是用來安撫讀者情緒。
面對制度型議題,這類爽文提供的不是建議,而是一種心理按摩:
「你不需要理解制度,我替你罵給你聽就好。」
但政策從不是這樣運作。
二、宗教課稅不是禁忌,而是技術門檻
許多人以為宗教不能課稅。事實上不是不能,而是:
- 宗教收入類型複雜
- 多無憑證、無申報義務
- 財務結構高度不透明
- 查核成本極高
- 政治力道隨時介入
要課稅,需要:
- 明確稅基
- 可查核的金流
- 可量化的所得
- 能落地的法源
- 穩定執行的行政成本
宗教在這些條件中,几乎沒有一項能穩定達標。
這不是政治勇氣問題,而是制度工程問題。
爽文卻常把現實切到只剩一句:
「宗教錢多,所以應該課。」
這句話很有戲劇效果,但政策無法靠戲劇營運。
三、健保財務是硬科學,不是靠心情補洞
健保是一個全國性強制保險制度。它沒有「靠捐款」的空間。
它需要的財源必須:
- 固定
- 可預測
- 可查核
- 跨年度可管理
- 不受捐款意願波動
宗教捐款本質上是:
- 隨機
- 無法預測
- 信徒心情驅動
- 易受政治氣候影響
你要用這種收入支撐健保?
那不是改革,是賭運氣。
四、為什麼媒體喜歡用宗教當故事素材?
因為宗教議題有三種天然優勢:
- 政治操作方便
- 情緒張力強
- 聽起來像正義
把「宗教錢多」掛在文章裡,比講健保的財務黑洞、制度設計、稅負結構,更好點閱。
也更不會讓讀者覺得累。
於是宗教從政策議題變成敘事道具。
五、公共討論裡最危險的不是錯誤,而是「很舒服的錯誤」
補充保費的問題複雜,絕不是一句「課宗教」或一段爽感故事可以解決。
但討好式論調的好處,就是讓讀者覺得「好像有解法」。
這類內容的真正代價是——
讓人以為理解了,但其實什麼都沒有理解。
而這是最危險的形式:
不是偏見,是以為自己沒有偏見。
不是無知,是自以為知道。
六、最後想說的是:
一個健全的公共討論應該有質地、有難度、有成本。
不是喊口號,不是挑對象,不是靠爽感講義氣。
宗教課稅可以討論。
補充保費制度可以辯論。 健保財務可以改革。
但這些都需要實務、制度、資料、法源與透明度。
不是一句「宗教錢多」,也不是一句「富人該多繳」。
更不是臉書式的快樂麻醉。
公共議題不是娛樂,
也不該被娛樂化到只剩爽度。
真正的思考,向來是沉默、費力、但有重量的。
🥀 一、楊國忠式論調:嘴比策略快、聲量比能力大
楊國忠面對安祿山的問題,最大錯誤不是「沒看到危機」,而是:
把危機當舞台,把敵人當素材,把政治當戲棚。
- 他知道要「罵安祿山」
- 他知道要「表態」
- 他知道要「製造敵人來顯得自己忠」
但他不會、也不想:
- 建立邊防後勤
- 整合軍權
- 調整節度使架構
- 穩住唐玄宗的決策環境
- 控制朝堂的派系風險
- 準備京畿保衛線
他只會鬥人,不會治事。
問題最終不是安祿山,而是——
他連面對安祿山的能力都沒有。
🪞 二、「討好論調」的核心問題
討好式評論與楊國忠的行為模式很像:
✅ 知道要罵誰
(政府、股民、宗教、富人)
✅ 知道講什麼讀者會爽
(「宗教錢滿為患」「政府拿小蝦米開刀」)
✅ 知道怎麼製造情緒
(小人物故事、憤怒敘事、爽感口號)
❌ 但完全提出不了制度面、執行面的具體答案
(和楊國忠一模一樣)
當真正的問題逐漸成形,
當制度需要改革, 當稅基需要重建, 當健保財務需要硬著頭皮處理, 這些人就像楊國忠:
能鬧,不能解;能吵,不能做。
🔍 三、楊國忠模式的共通特徵(非常適用於現代政策討論)
1. 以敵人取代問題
楊國忠:安祿山
網路評論:宗教團體、股民、政府、富人……
只要找到一個敵人,
就不需要理解制度本身。
2. 以情緒取代策略
楊國忠:呈口奏、打造忠臣形象
討好論調:喊口號、講爽話、簡化複雜議題
3. 以聲量掩蓋無能
他們共同的特點是:
會喊,但不會做;
會罵,但不會解。
而問題真正爆發時(安史之亂、健保財務缺口),
依舊沒有方案。
🌫️ 四、真正可怕的不是楊國忠,而是「楊國忠式讀者」
討好論調就是給放棄思考的人吵。
因為只要讀者願意被取悅、願意被簡化、願意被哄,
任何複雜、艱難、需要制度工程的改革都做不下去。
這正是今天許多政策討論會演變成:
- 口號戰
- 敵我化
- 爽文市場
- 放棄理解
- 情緒勝過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