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 TVBS 報導稱賴清德總統喊出「不要再搞綠電」、要求 2027 年前處理核三重啟,引爆政治震盪。總統府強烈否認,卻反讓外界關注:為什麼此刻的澄清如此急?從漁電共生亂局、外資撤退,到光電審查失序、供電穩定壓力升高,台灣能源政策正陷入前所未有的臨界點。「綠能疲軟」與「核能回潮」同時出現,使臆測成為必然,否認也變成訊號。
✅ 一、事件起點:監察院為「外資抱怨」跳下來
監察院的報告奇特之處在於:- 並非因地方抗爭
- 也非因農漁民申訴
- 也不是因環團告發
而是因為:
外資向媒體抱怨台灣光電亂到進不來 → 監察院介入調查。
這在制度上算罕見。
更怪的是:
✅ 監察院引用的意見 大部分來自業者與光電協會,
反而:
- 生態衝擊
- 土地破碎化
- 黑道介入
- 社區抗爭
這些 NGO、地方最痛的東西,篇幅極少。
這就造成第一個「可信度疑點」:
監院調查比較像在「轉述業者心聲」而不是中立評估。
✅ 二、報告中的痛點卻不假
雖然偏業者,但有幾點事實是「真問題」:
- 光電案場靠派系和黑道整合土地
- 魚塭假養殖亂象
- 外資覺得法規跳票太快
- 土地租金被炒作
- 審查流程混亂
- 地方政府跟中央脫節
- 社區抗爭持續上升
也就是:
監察院引用者有偏差,但揭露的亂象不虛構。
這變成第二個怪象:
監院報告可信度「一半真、一半偏」。
民間才會覺得:
“你講的問題是真的,但你偏向誰也太明顯。”
這種「半可信、半可疑」最容易引發政治地震。
✅ 三、監察院報告釋出後,政治壓力瞬間暴增
這份報告的 timing 剛好踩在:
- 外資質疑綠能環境
- 海外媒體批台灣風電、光電政策跳票
- 漁電共生亂象被踢爆
- 國際供應鏈要求台灣「供電穩定」
- 近幾個月缺電輿論升溫
※ 高度敏感時刻。
這種時候丟出「綠能卡住是因為政府監管太多」的報告,
很容易被解讀為:
政府即將調整綠能政策路線。
也為後續 TVBS 的爆料,埋下心理預期。
✅ 四、TVBS 爆料:兩句話引爆信任危機
TVBS 指出:
- 賴清德召見部長
- 語帶不耐說「不要再搞綠電」
- 要求 2027 前「處理核三重啟」
這是典型的「內線式」報導:
簡短、模糊、有爆點、有可能,但難以查證。
可信度不是 0,
但也不是 100。
它剛好卡在:
「說不定是真的,但我不能確認」的 50–70% 區間。
這就是政治傳言最容易爆炸的位置。
✅ 五、總統府的反應超過常態——反而刺激懷疑
正常否認:
無此會議、內容不符、勿以訛傳訛。
但這次是:
- 全文三段式長文
- 提列賴所有綠能行程
- 重述能源政策三原則
- 指出 TVBS「無中生有」
- 用到「嚴正駁斥」「強烈抗議」等高強度語句
- 特別強調「從未」
- 明確列國際綠能合作清單
這樣的「火力倍增」式否認,
給外界的體感是:
你澄清的「數量」大到像在掩蓋什麼。
造成「此地無銀」效應。
✅ 六、那到底誰可信,誰不可信?
✅ 監察院報告:60–70% 現象是真的,但觀點偏向業者
- 有亂象、有爭議、有黑道、有派系
- 也有外資抱怨
- 但報告明顯忽略農漁民 & 生態議題
- 不像中立報告,更像政策施壓方向
可信度:中度
✅ TVBS 爆料:可信度 50–70%(政治氛圍有可能)
- 內容合理但難查
- 綠能政策真的卡死
- 核三討論確實在內部升溫
- 這種話政治人物私下講的機率 >0
- 但沒證據就是沒證據
可信度:不低但不能當事實
✅ 總統府否認:政治上必要,但過強引發反效果
- 官方講法一定是「從未說過」
- 否認強度大於平常,反而刺激懷疑
- 有可能是否定「文字本身」、但不否定「情緒或語氣」
可信度:官方版本最高,但「語氣是否被取意」則未定
✅ 七、最合理的綜合推論
✅ 賴清德不太可能講「不要再搞綠電」這種會死人話。
✅ 但他可能真的對進度與亂象「很不耐煩」,
而這種情緒被二手傳播放大成語句。
✅ 內部確實在探討「核三延役可行性」,
但沒到「設定時間表」這麼明確。
✅ TVBS 的訊息來源可能來自官僚層,而非政治任命層。
✅ 總統府選擇大動作否認,是因為政治風向敏感,而不是因為報導完全不可能。
也就是:
✅ 「話可能不是這樣講,但氣氛真的走到那裡了。」
這也是為什麼「臆測」變得合理,而「否認」反而成為訊號。
✅ 一、這不是純「霉體操作」——因為 背景環境真的很糟
你要知道「敘事操作」要成功必須滿足一個條件:
外界本來就相信這件事「有可能」。
現在的能源環境剛好就是這樣:
✅ 1. 綠能亂象多到爆掉
- 光電黑金
- 漁電共生造假
- 外資退場
- 審查卡死
- 地方反彈
- NGO 怒火
- 國土規劃缺位
每一條都是真的。
✅ 2. 核三延役討論真的在技術層面進行
不是政治上講,但台電、核安會的人確實在查資料。
這不是爆料,是公開資訊。
✅ 3. 產業鏈真的在施壓「供電穩定性」
尤其半導體。
這是台灣國安層級壓力。
也就是說:
TVBS 的爆料不是「創造」疑慮,而是「引爆」既存在的疑慮。
所以不是霉體單方面的操作。
✅ 二、這也不是單純「茶壺風暴」——因為 敘事已經影響政策判斷
一般「茶壺風暴」的特色是:
- 事件本體微不足道
- 背後沒有真正的政策脈動
- 只是媒體炒作、話題快散
但這次不一樣,因為:
✅ 1. 監察院報告真的長得像「政策方向暗示」
引用業者建議 → 發給行政院 → 要求函復光電協會
這種格式非常罕見。
✅ 2. 事件發生在綠能路線最脆弱的時候
政策疲乏+進度落後+地方抗爭+國際壓力
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變大。
✅ 3. 「核三重啟」是民進黨內部的禁忌
即使技術層在做評估,政治層絕對不能說出口。
所以 TVBS 爆料才會造成大地震。
✅ 4. 總統府反應強烈到「非茶壺風暴等級」
- 澄清文篇幅異常長
- 用詞異常強烈
- 主動列出綠能政策
- 列出國際合作清單
- 再講一次「三原則」
- 強烈制度性駁斥
這不是對「茶壺風暴」的反應。
這是對「政策路線被誤解」的反應。
換句話說:
中央真的感受到敘事在改變社會判斷。
這就不是小事。
✅ 三、依可信度判斷
這次事件最可能是:
✅ 「真困境」 + 「半真爆料」 + 「媒體放大」 + 「總統府急滅火」
四個條件全部對上,才會變成現在這樣。
✅(1)真困境
綠能亂象真的存在,而且越來越大尾。
✅(2)半真爆料
賴可能沒有講「不要搞綠電」,
但很可能有:
- 對進度不滿
- 對亂象生氣
- 對核三技術評估保持開放態度
- 對經濟部施壓要求提方案
這種「情緒」最容易被官僚二手轉述成:「賴不爽綠電」。
✅(3)媒體放大
TVBS 把「政策氛圍」變成「總統語句」。
這就是媒體爆料常用手法。
✅(4)總統府急滅火
因為這種敘事一旦定型,就會變成政策風向:
- 綠能社群怒
- NGO 炸裂
- 國際誤會(以為台灣要擁核了)
- 黨內衝突
- 產業界誤判
所以一定要第一時間打掉。
✅ 四、所以是什麼?
一句話:
不是霉體憑空捏造,也不是茶壺風暴;
是媒體抓住真實壓力的「影子」來放大敘事。
剛好監察院報告、外資退場、漁電共生爆炸、進度落後、核三技術評估……
全部同時發生。
於是:
當外界本來就相信“可能真的有說過”時,
任何否認都會被讀成此地無銀。
真正的問題不在 TVBS,而在政府內部確實已經出現「綠能焦慮」。
✅(1)事件本質到底是什麼
✅(2)政策爭議真正的結構性問題
✅(3)為什麼台灣社會會吵成這樣
✅(1)事件本質:
這不是光電 vs 農漁民,而是「三種政治力量的共振失調」。
從整份報告與後續反應來看,其實問題不是監察院偏向業者,更不是單純環保團體反彈。
核心矛盾是:台灣光電政策的路線,一開始就立錯了四個方向。
這四個錯誤 ingredient:
✅ A. 用「農地」推能源政策
→ 世界上少有國家把農地當能源主軸。
→ 尤其台灣農地高度破碎、租約混亂、派系控制強。 結果:一定踩雷。
✅ B. 以「地方派系仲介」為土地整合主要方式
→ 業者不敢碰地主、政府沒空、派系最有效率,
結果:黑道、投機集團一定提前卡位。
✅ C. 政府把「養殖」與「光電」綁在一起(過度政治工程式)
→ 實務上很難、管理成本爆表
→ 養殖本來就高度專業 → 業者不是水產專家 結果:業者假養殖、農漁民假配合,系統性失真。
✅ D. 政府沒有「國土分區」的能源總體規劃
→ 沒有明確的:
- 哪些地不能碰
- 哪些地方適合
- 生態敏感區如何處理
結果:每個案場都在扯皮,每個縣市都重新吵一次。
✅(2)整起爭議真正的「深層結構」
如果你把 NGO、業者、農漁民、外資、監察院都剝開,會看到三個真正的深層問題:
✅ 問題一:光電被「地主—派系—仲介—業者」四層剝皮
台灣光電案場的典型結構是:
地主(收租)
→ 派系(收整合費、保護費) → 仲介(做黑白道關係) → 業者(成本被抬高)
最後真正做事的是「最弱勢的那一層」。
外資當然想跑,因為:
台灣的光電不貴、是土地整合太貴。
這是監察院爆出來沒有寫白的事。
✅ 問題二:政府把責任切碎,沒有人願意背鍋
- 行政院推目標
- 經濟部推容量
- 農業部管農地
- 地方政府管地政+社會溝通
- 環保署管環評
→ 每個單位都只顧自己 KPI。
→ 造成: 「工程完成了,但社會正當性破產。」
✅ 問題三:漁電共生的假命題
原意是好的:
“讓養殖漁業升級+順便放面板”
但實務變成:
- 業者不會養殖
- 養殖戶不會光電
- 銀行要「養殖事實」才能貸款
- 地方要「產量」才給認證
→ 所有玩家一起演戲
最後變成:
「假的漁電共生,真的土地套利。」
這點 NGO 說的沒錯。
✅(3)為什麼台灣會吵成這樣?
因為這是典型的「三種社會力量三輸局」。
✅ A. NGO 的擔憂是真的
農地破碎化、生態衝擊、派系介入、社區反彈
這些不是假議題,是結構性問題。
✅ B. 外資抱怨的痛點也是真的
台灣的光電不是技術問題,是土地問題。
外資真的會覺得:
“為什麼我每做一個案場,都要跟不同派系打交道?”
“法規今天變、明天又變?”
✅ C. 農漁民的處境也是真的
農地面板蓋下去,地主變有錢,
但真正生產的人:
- 土地被切割
- 養殖要搬遷
- 黑道來搶地
- 社區被迫面對環境變化
他們當然會反彈。
✅ 那我覺得呢?
✅ 這不是監察院偏不偏業者,而是台灣光電政策的「前提」本身有問題。
台灣目前的作法是:
先設容量目標 → 拚快 → 用農地 → 用派系 → 事後補破網
結果當然是爛局。
✅ 一、台灣本來想學歐美「潮潮能源」是真的
2016–2020 那段時間,台灣能源政策的 pitch 是:
- 學丹麥做離岸風電
- 學德國做綠能轉型
- 學加州搞太陽能+儲能
- 學歐洲 ESG
- 學北歐低碳供應鏈
整體敘事是:
「台灣加入先進國家能源俱樂部。」
這個畫面本來很美,連國際投資人都買單。
但……
台灣跟丹麥、德國差別太大:
- 丹麥土地大、人口少、派系少
- 德國強到可以邊轉型邊買俄國天然氣
- 台灣土地碎、派系強、能源結構剛性高、環境極限早滿
台灣在玩一套歐美玩法+台灣地形+地方勢力+供電高壓的混合怪物。
結果會不會爆?
會。 而且必爆。
✅ 二、為什麼變爛尾?因為我們「跳過了最難的一段」。
綠能最難的是:
- 國土規劃
- 社會溝通
- 產業治理
- 地方派系清理
- 環評重建
- 電網升級
- 土地透明化
- 權責重整
這些台灣有碰嗎?
→ 沒有。
→ 因為不性感、不好看、不加分、不能切帶。
所以台灣直接跳到最炫目的部分:
- KPI
- 裝置容量
- 都會小英 vs 先進國家的合照
- 風機拔地
- 光電面板鋪滿
- 企業綠電承諾
缺少「底座工程」的綠能,只會看起來像:
歐美外殼+台灣內地獄難度。
結果就是現在這個樣子。
✅ 三、「半導體+AI」是下一波救命稻草?
其實也是一樣的劇本。
現在政府(不分藍綠)看到全球供應鏈喊 AI、喊算力、喊資料中心,
就急著:
- 搶 AI 產業
- 搶資料中心
- 搶半導體先進製程
- 搶 Nvidia 供應鏈
- 敲 KPI、蓋園區、蓋機房
但資料中心是什麼?
→ 巨大耗電怪獸。
→ 需要穩定電網。
→ 需要綠電比例。
→ 需要土地、冷卻水、基建。
回頭對應台灣現況:
- 沒地
- 電網滿載
- 綠電爛尾
- 海纜老化
- 地方派系卡土地
- 水資源逼近極限
結果台灣現在想做的是:
綠能底座沒做好,直接衝 AI 雲端第二層樓。
這種結構當然容易爛尾。
✅ 四、其實是能源版的「內捲」。
台灣各縣市為了達標或搶補助:
- 林地蓋光電
- 農地蓋光電
- 假漁電
- 假養殖
- 拆廢鐵蓋風機
- 地方派系先卡地再租給業者
- 公務機關只想把報表漂亮
結果:
綠能不是「綠」,而是「地」→ 再透過 KPI 美化成「綠」。
這對你來說叫爛尾,
對行政體系來說叫「完成進度」。
✅ 五、台灣能源政策真正的結構問題:
✅ 1. 把「農地」當核心戰場
世界很少這樣做。
台灣是例外,而且是最爛的選項。
✅ 2. 把「派系」當土地整合代理人
本來就會長歪。
✅ 3. 把「KPI」當政策目的
政府只看數字,不看質量。
✅ 4. 把「缺電壓力」與「綠能轉型」綁在一起
兩者矛盾。
你要穩定供電,要基載。 你要綠能,要彈性。 台灣兩邊都要、都不做到底。
✅ 5. 電網沒有先升級
蓋一堆光電 → 無法併網 → 卡死。
✅ 6. 社會溝通沒有做
風機的鄰避、光電的生態衝擊、地方的不信任、民眾的不確定感
全被當成「噪音」處理。
✅ 7. 專業人才不足
台灣的能源治理人力遠遠不夠。
✅ 六、最誠實的一句話:
台灣不是不適合綠能,而是不適合「跳過底層工程」的綠能。
我們模仿歐美的上半部,卻忽略歐洲花了三十年打底的下半部。
結果就變成你看到的:
外表先進,內裡爛尾。
✅ 【第 1 波】不是在野黨,而是 — NGO(環團)先受不了
最早開始公開不滿的,是:
✅ 生態團體
✅ 農漁民團體
✅ 地方居民行動者
✅ 彰化、雲林沿海的在地組織
這些團體怒的是:
- 漁電共生變造假工廠
- 光電案場侵農地、剝奪漁民生計
- 生態地破壞「零規劃」
- 黑道+派系卡土地
- 地方政府與業者上下其手
他們不是反綠能,是反「歪掉的綠能」。
這些團體喊了 3–4 年,中央一直沒有正面處理。
等到監察院出報告,他們才整包爆出來。
👉 第一發難:NGO(環境團體)+農漁民
✅ 【第 2 波】地方派系 vs 中央政府 起內鬥
你以為地方派系會支持光電嗎?
事實上:
地方派系吃得到土地整合的甜頭,但也怕光電案場引爆地方民怨。
地方派系的立場是:
- 「中央要我推綠能,我推,但民怨你自己收」
- 「案場亂象你中央不處理,我只能拖」
- 「綠能變黑金,中央讓我背鍋?」
所以很多綠營地方議員、縣市主管,其實默默地比誰都想罵中央。
👉 第二發難:綠營地方勢力(但多半不敢明講)
✅ 【第 3 波】財經與企業界早就不爽一陣子
這波在台灣最少人談,但其實殺傷力最大。
企業界的抱怨包含:
- 綠電買不到、假綠電很多
- 案場審查效率低
- 離岸風電跳票
- 光電併網卡死
- 資料中心缺地缺電缺冷卻水
- ESG 指標被迫用「紙上綠電」
很多大企業(包括半導體業)其實早就對綠電亂象不耐。
而這類抱怨最常出現在:
✅ 產業公協會閉門會議
✅ 外商商會
✅ 金融投資人(尤其外資)
✅ 國際供應鏈審查(像歐盟、瑞士基金)
那些「我們不敢用台灣綠電,它太不透明」
都是真話。
👉 第三發難:產業界 / 外商 / 國際供應鏈
✅ 【第 4 波】監察院這份報告,是「奇怪但關鍵的第四波」
監察院是什麼機構?
→ 不會主動跳下來替外資發聲的地方。
但這次:
- 監察院接到外商抱怨
- 然後找的是「光電協會」
- 報告大量引用業者意見
- 建議政府「放寬監管」
- 要求行政院回覆光電協會(超怪)
這份報告本質是:
監察院替業者向行政院施加壓力。
而 NGO 一看就怒了:
「你完全沒聽農漁民的聲音!」
然後 TVBS 的爆料又剛好在這份報告之後,就像點火。
👉 第四發難:監察院(但更像被業者引導)
✅ 【那執政黨自家人看不看不下去?答案:非常看不下去。】
觀察指標:
✅ 民進黨內沒有人跳出來 defend 監察院
✅ 一堆地方綠營人士在匿名採訪裡「暗酸中央」
✅ 綠營社運派(環團出身)不站在政府這邊
✅ 綠營年輕世代普遍反光電黑金
✅ 黨內專業派覺得「中央沒底座只衝 KPI」很丟臉
民進黨內部其實早已經是一鍋沈默的沸水。
只是不能公開罵。
✅ 這不是藍綠之戰,是「綠內戰」+「產業界造反」+「NGO 反擊」一起爆。
✅ 一句話總結:
最先發難的是 NGO、農漁民與地方居民;
最後扛不住的是行政院;
最害怕敘事失控的是總統府。
而 TVBS 只是抓到一股本來就在累積的「政策疲乏感」,
把它放大成一句足以引爆全國的台詞。
TVBS 那種爆料並不是「完全瞎掰」,
而是踩在一個「執政內部真的在高壓沸騰」的時機點上,
所以它才炸得起來。
我幫你把「為什麼不是無的放矢」講到最白,但不陰謀論、不口水:
✅ 一、如果完全沒內部壓力,這種爆料根本不會有人信
如果賴政府的綠能政策順順的、外資大買、風電案場跑得好、光電乾淨透明,
TVBS 就算寫:
「賴清德:不要再搞綠電啦!」
大家只會:
「TVBS又在亂寫。」
因為綠電也會促進地方就業跟新產業,利益之下藍綠反而默默合作,檯面上交給名嘴去吵
但現在的氛圍是:
- 綠能進度卡死
- 光電黑金新聞連發
- NGO、漁民、地方都在罵
- 監察院報告怪怪的
- 外資公開抱怨
- 離岸風電跳票
- 產業界擔心電不穩
- 台電壓力破表
- 核三評估正在做
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句「領導人不爽綠電」
都會被大多數人認為:
「嗯……好像真的可能喔。」
這就是 TVBS 爆料能成形的真正原因。
✅ 二、民進黨內真的有「壓力洩露點」
這點很關鍵。
綠能政策不是總統府一個人在扛,
而是:
- 行政院
- 經濟部
- 台電
- 農業部
- 能源局
- 地方綠營
- 綠能產業社群
- 環團(本來是盟友)
在這些系統中,今年出現明顯的訊號:
✅ 有人焦慮
✅ 有人不滿
✅ 有人想要中央快做決定
✅ 有人覺得綠能被拖到失控
✅ 有人覺得核三評估不可避免
✅ 有人偷偷把情緒丟給媒體
媒體就會把它變成:
「不要再搞綠電!」
爆料的「核心情緒」可能是真的,
但「具體句子」是媒體加工的。
這種事政治圈超常見。
✅ 三、監察院報告讓 TVBS 的爆料更「可信」
因為兩者敘事方向一致:
- **監察院:**政府監管太多、光電業者不好做
- **TVBS:**賴清德叫經濟部「不要再搞綠電」
對一般讀者來說,就像:
兩股不同來源的聲音,剛好說了相同方向。
這叫:
Narrative Convergence(敘事收斂)。
敘事收斂出現時,就是「八卦會被信以為真」的時刻。
✅ 四、總統府的強烈反應反而讓人覺得「不是空穴來風」
如果 TVBS 完全亂講,
總統府通常會:
- 一段式澄清
- 平靜語氣
- 不附細節
但這次是:
- 大篇幅
- 高強度
- 多次列舉行程
- 把政策路線重講一次
- 使用「無中生有」「嚴正駁斥」這種等級的詞
- 過度澄清
這種反應通常是:
「我們不能讓外界覺得我們在轉向,
因為內部真的在討論很多東西。」
這不代表「賴有說那句話」,
但代表:
內部確實存在綠能焦慮與核能路線壓力。
所以 TVBS 才抓得到風。
✅ 五、真正的真話是這句:
媒體講的不是事實,但反映了真實的氣氛。
政治圈最危險的不是「假新聞」,
而是「氣氛比文字更真」。
而現在的氣氛就是:
- 綠能進度感覺撐不住
- 核能議題逐漸被打開
- 國際供應鏈施壓要穩定電
- 地方民怨累積
- NGO 反撲
- 監察院插手
- 行政體系焦慮
所以 TVBS 那句話才會像「捕風」,
但捕到的是 真實的大風向,而不是具體的對話。
✅ 一句話總結:
TVBS 並不是完全亂掰;
是抓到執政內部壓力、產業焦慮與綠能爛尾的氛圍, 用最戲劇化的方式包裝出來。
它不是無的放矢,但戲劇模糊一部分。
✅ 【總統府的處理模式:三層結構】
✅ 第一層:迅速止血(現在正在做)
目的:阻斷「路線轉向」的敘事。
已經看到第一步:
✅ A. 立即否認爆料(強烈版、長文版)
這是「敘事急救」。
✅ B. 強調綠能政策不變
避免讓 NGO、綠能產業社群跳腳。
✅ C. 同時講「核三重啟要遵守三原則」
保持退路,不完全關死核能。
這個操作其實就是:
對綠能喊:我沒背叛你。
對核能喊:我沒有完全排斥你。
是典型「平行安撫」手法。
✅ 第二層:轉向技術治理(接下來 1–3 個月會開始)
這層才是真正的「處理」。
總統府不會讓外界覺得「路線被 TVBS 帶走」,
但會默默做三件事:
✅ 2-1. 讓行政院「重整綠能底座」
預測會出現:
- 光電案場的黑金清查
- 「漁電共生」重新定義
- 光電審查流程重做(至少局部)
- 國土分區規劃的能源版本(雛形)
- 更強的併網規劃
- 部會之間責任重新洗牌
這些動作不會大張旗鼓,
但會在技術層悄悄啟動。
因為:
要止住爛尾,只能從底下工程動。
✅ 2-2. 讓台電&核安會把核三的技術評估做完
不是「重啟」,
是「技術盤點」。
這樣未來:
- 想延役有資料
- 不延役也能說「核安未過」
- 國際與產業界看到「政府至少有 B 計畫」
這叫「不表態但留彈性」。
✅ 2-3. 讓經濟部強化對國際供應鏈的溝通
蘋果、台積電、Nvidia 的供應鏈要看的是:
- 電夠不夠
- 綠電買不買得到
- 是否被 NGO 狂攻
- 是否法規亂跳
政府會開始做:
- 綠電交易更透明
- 外商說明會
- 強化 RE100 供應能力
- 加快儲能併網速度
- 拿出永續版的「穩定供電保證」
這是「穩產」的戰略必要。
✅ 第三層:敘事管理(接下來半年會持續)
這是政治層最會的部分。
你會看到:
✅ 3-1. 總統未來"可能"會頻繁出席綠能相關活動
這個已經開始做了:
- 小水力
- 國際綠能代表
- 綠色供應鏈
- 永續創新
目的:
把敘事帶回:「我沒有放棄綠能」。
✅ 3-2. 但同時會默默允許核能討論升溫(不壓制)
例如:
- 讓核能專家討論延役
- 讓台電談核廢處理
- 讓行政院說「不能排除任何選項」
- 讓學者開公聽會
這是「讓社會共識自然生成」。
因為他們知道:
核能議題太敏感,政府不能主動講,也不能強力壓。
✅ 3-3. 把監察院報告「轉為內部改革契機」
監察院報告很尷尬,但政府會這樣用:
- 不會公開大罵
- 不會承認內容
- 但會拿其中幾段「業者痛點」修規劃
這叫:
明面否認、暗面吸收。
是最典型的政治技術。
✅ 總結:
總統府不可能放任這件事炸到失控。
他們"可能"處理模式是:
表面把敘事救回來(避免路線看起來轉彎),
內部把綠能底層工程重建(避免政策繼續爛尾),
同時保留核三的戰略模糊(避免供電出事)。**
這是凝結成形的「三路並行策略」。
現在的能源應對方式,真的有一點「黃老治術」味道。
但不是「放任不管、無為而治」那種網路迷因版,
而是政治學裡比較精細的那種:
「不正面承擔爭議,而是任由社會輿論自行成熟,
待風向自然穩定後再介入微調方向。」
✅ 一、什麼叫「黃老式」的能源治理?
不是無為。
是不「搶著說出口」。
因為能源政策太毒了:
- 核能碰不得
- 光電太亂
- NGO、漁民、地方、業者四方開火
- 供應鏈壓力巨大
- 產業界要穩定電
- 國際看 ESG
- 社會輿論又分裂
政府很清楚:
只要領導人親口表態,立刻得罪三組人。
所以他們選擇了一種古老但有效的方式:
✅ 讓外界自己「打完一場論戰」,
把不能講的風險都講出來。
等社會吵到一個「不再恐懼核電、也不再盲信綠能」的中間點,
政府再慢慢端出政策調整。
這就是聞到的「黃老味」。
✅ 二、為什麼會採用這個策略?因為「任何直球都會死」。
如果賴清德公開說:
✅「綠能亂掉了,要重整」
→ NGO 爆炸
→ 黨內環保派崩潰 → 綠能業者怒罵 → 外媒寫「台灣綠能倒退」
✅「我們要考慮核三延役」
→ 民進黨象徵性破口
→ 核能反對者開戰 → 過去八年的反核敘事全部歸零 → 社會陷入情緒型對立
✅「台灣綠能很成功,我們會繼續衝」
→ 產業界不信
→ NGO不信 → 國際不信 → 自己人都覺得假
所以……
講什麼都會死。
唯一能活下來的方式,就是「不講」,
讓輿論自己把禁忌打開。
這就是現在看到的景象。
✅ 三、政府的盤算並不是「放任」,而是「讓社會替他打開盒子」。
現在的局勢是:
- TVBS 用一句話引爆核能討論
- 監察院報告引出綠能亂象
- NGO、漁民把光電黑金掀開
- 產業界公開談供電穩定
- 國際供應鏈要求電力安全
- 媒體天天討論能源三選一
- 科學界提出核能技術資料
- 地方抗爭浮上檯面
你會發現:
在一個月內,本來不能講的能源真相,
竟然全部變成可以公開談論的議題。
這就是「輿論成熟」。
不是賴清德講的,
但賴政府顯然「讓這個成熟」發生。
這種操作在政治學裡有名字:
✅ Delegated Discourse(委託式敘事)
政府不主導敘事,而是讓社會替他講那些他不能講的話。
是不是很黃老?
嗯,真的有一點。
✅ 四、那這策略有效嗎?其實非常有效。
✅ 一年前
「核三延役」是民進黨禁語。
政治人物講了會被黨內砍。 媒體講會被貼標。 社會不敢討論。
✅ 現在
連最挺綠能的人都開始問:
- 光電是不是太亂?
- 核三是否至少要盤點?
- 離岸風電是不是跳票?
- 供電穩不穩?
- 綠能底座是否重建?
會發現這個對話空間是 政府不說、但社會替他講 而生成的。
這正是黃老治術的強點:
不管風向,但不阻擋風向。
讓自然之力為我所用。
✅ 五、但這策略也有風險
黃老治術有兩個致命風險:
✅(1)容易被解讀為「領導人無力」
如果放太久,不作為會被誤解成「沒有方向」。
✅(2)風向可能往反方向跑
輿論如果爆成「核能萬歲、綠能爛尾」,
政府的中間路線就會被社會情緒蓋掉。
TVBS 這波就差點走向這種情形。
✅ 六、最接近真相一句話:
賴政府正在使用一種「不主動、不強推、不掩蓋」的隱性治理方式,
讓輿論自行成熟,替他打開政策調整的空間。
這確實是非常黃老。 但在台灣這種能源毒藥型議題,它反而是最聰明的選項。
或白話一點:
政府不能說、不能做,但民間可以說、新聞可以做。
等社會先吵出新結論,總統再順勢調整,不會受傷。
✅ 一、總統府的否認:是「現在式」、不是「全域否定」。
也就是:
- 「賴現在沒有指示要停綠電」
- 「賴現在沒有定 2027 核三時間表」
- 「賴現在沒有說 TVBS講的那些話」
但他們 沒有否認:
- 綠能正在承受巨大壓力
- 系統內部真的焦慮
- 核三評估真的在做
- 行政體系真的在討論替代方案
- 產業界真的有談供電穩定
- 綠能底層工程真的爛尾
換句話說:
✅ 駁斥的是「字面內容」;
⭕ 沒駁斥的是「真實氣氛」。
這就是「現在式」的精準範圍。
✅ 二、執政內部為什麼“被安撫到了”?
因為總統府的回應其實不是對大眾,而是對三種人說的:
✅ 1. 黨內環保派 / NGO 友軍
訊息:
「我沒有變心,我沒有推翻綠能路線,先別炸。」
✅ 2. 綠能產業圈
訊息:
「我沒有要停,你們的投資不會突然變黑洞。」
✅ 3. 行政體系(經濟部、台電、能源局)
訊息:
「你們照既定程序做,我不會讓風向突然爆炸。」
這三群人聽懂之後,就會:
「好,總統端線了,我們照戲走。」
所以你看到的冷靜,就是被安撫後的沉默。
這個沉默不是不爽,是:
「收到,這局不能亂講,等中央下一步。」
✅ 三、為什麼“大家配合看下去”是現在最常見的態度?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
✅ 1. 這是「不能靠話語處理,只能靠時間處理」的政策。
能源是長週期,政治是短週期。
兩者相撞,最好的方式就是:
先穩住敘事,再慢慢修底座。
✅ 2. 黨內沒有人希望領導人摔進能源泥沼。
能源是民進黨「三大毒題」之一:
- 核能
- 能源配比
- 光電黑金
所以這時候,黨內更希望看到的是:
「總統阻斷敘事 → 技術官僚修底座 → 風向回穩」。
大家都明白:
TVBS 的影子比 TVBS 的句子更危險。
✅ 3. 他們知道真正決定的是「半年後的政策調整」,不是現在的口水。
真正會發生的是:
- 光電底座重整
- 漁電共生去黑金化
- 核三技術盤點完成
- 電網升級
- 再生能源併網改革
- 供應鏈溝通強化
這些是行政院與台電要做的,不是 TVBS 能控制的。
黨內圈子會說:
「反正半年後會看出真正方向,現在先別亂動。」
這就是你講的:
✅ 「配合看下去」模式。
✅ 四、最貼近真相的政治句法:
「總統府的否認不是要關掉討論,而是要拿回討論的主導權。」
看到的駁斥表面是對 TVBS,
本質是:
✅ 對內安定軍心
✅ 對外避免路線誤讀
✅ 對社會維持政策彈性
✅ 對國際避免錯誤訊號
而黨內的反應就是:
「懂了,這不是現在該吵的,等半年後真正方向浮現。」
「這種操作懂的人就知道,現在不必多說。」
✅ 五、一句話總結(最完整):
這不是 TVBS 是否造謠的問題,而是執政體系內部確實感受到「綠能風向正在滑動」,而總統府的角色是「把滑動的節奏調慢」,避免政策暴走。
黨內看懂了,就集體選擇安靜,等中央下一步。
✅ 「光電 FIT(躉購價)要不要下修」
我來給你最誠實、最低政治味、但最貼近內部現實的答案:
✅ **結論先講最白:
既有光電案場“不會大幅砍價”,
但補貼(糖)會縮、審查會硬, 新案場的價格一定往下壓。**
這是現在最高機率的政策走向。
原因如下:
✅ 一、既有案場「價格不能動太大」——因為牽涉銀行體系
這是很多人忽略的關鍵。
光電案場大多有:
- 銀行貸款
- 保證性融資
- 保證收益模型(IRR)
- 結構性金融商品(ABS、綠能債)
如果政府突然「砍 FIT」:
→ 大量案場會進入「金融違約」
→ 銀行資產不良上升 → 企業破產潮 → 影響整個再生能源信用市場
這會嚇死投資人,也會嚇死國際供應鏈。
所以:
✅ 既有案件不會大砍,只可能小幅調整或補貼遞減。
這叫 「維持金融穩定性」。
✅ 二、但「補染料」一定會縮(糖會減)
政府知道光電亂象的癥結是:
- 低成本地主
- 高利仲介
- 高額租金
- 不合理暴利案場
- 黑金土地整合上游吃太多
所以接下來會做三件事:
✅(1)補貼難度提高(審查變硬)
- 養殖事實要查
- 併網條件更嚴
- 國土規劃先行
- 環評更精細
- 地方協商更透明
✅(2)租金上限制度重新調整(可能打擊派系)
台灣光電的亂源之一:
→ 地主坐收暴利,業者成本被迫轉嫁。
政府一定會想把這條鏈斷掉。
✅(3)光電 KOL 市場冷卻
炒地皮的派系+仲介會慢慢退出。
這些動作不叫「砍 FIT」,
但會讓「亂漲的案場成本」自然下降。
這就是你問的:
「餵糖會停止嗎?」 → 是,會減。
✅ 三、新案場的 FIT(未來價格)往下壓
這是國際趨勢,也是台灣必然。
理由:
- 台灣裝置量已大
- 技術成本下降
- 電網壓力大
- 國際壓力要求價格透明
- 行政體系要消滅黑金結構
- 整個部門要從「快衝」轉為「品質治理」
所以新案場的 FIT:
→ 不會像前幾年那麼甜
→ 會回到國際合理水平 → 會把土地投機者擠出去 → 只剩下真正做技術、做場站的業者
這會造成:
✅ 暴利光電退出
✅ 正常光電留下
✅ 漁電共生從「造假」回到「專業養殖」
✅ 四、那該不會又變成「繼續餵糖」?
不會回到過去的「大糖果時代」。
但是會保留一些:
✅「必要型」的糖
像是:
- 儲能
- 公共機電
- 偏鄉小型案場
- 屋頂型光電
- 電網輔助服務
這些是國際正常補貼,不算亂補。
✅「補底座」的糖
例如:
- 電網強化
- 併網改善
- 地方溝通
- 資訊透明化
- 生態補償
這些不是補貼業者,而是補「爛底座」。
✅ 五、真正要砍的是:「黑金光電的暴利模式」
這才是這波事件的大重點。
政府最怕的是:
- 漁電共生假造
- 地主暴利
- 派系整地
- 黑道仲介
- 無審查案場
- 地方協商腐敗
- 養殖事實造假
不是光電技術本身的問題。
所以你會看到:
✅ 政府否認“停綠電”
✅ 但默默在砍“歪掉的光電”
✅ 既有案場保護不崩盤
✅ 新案場價格逐步回調
✅ 專業化的光電公司生存
✅ 圖利仲介的模式消失
這才是真正的「能源治理」。
✅ 一句最貼近真相的總結:
✅ 既有案場不會被重砍(金融穩定)
✅ 補貼(糖)會逐年減少(去黑金)
✅ 新案場的 FIT 會往下降(回歸國際正常)
✅ 光電暴利、派系套利將逐步消失(政策底座重建)
政府不會把案場炸掉,但一定會把暴利通道切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