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13:《超級影響者的密碼》:在AI時代,讓人願意跟隨的力量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錄音室裡的一盞紅燈

那天的錄音室,比平常還安靜。
紅燈亮起的瞬間,空氣裡有一種被時間封存的專注感。

我抬起頭,看著對面的丁菱娟老師——她是那種不必抬高音量,就能讓人願意傾聽的人。

我開口說:「老師,我看妳的書時,腦中浮出一句話——權力讓人服從,影響力讓人心服。」

她微微一笑:「權力會過期,但影響力能留在人心裡。」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這集節目不只是一次訪談,而是一場「如何讓人願意跟你走」的對話。
這不是行銷技巧的討論,而是一次關於「人與信任」的深層課題。

raw-image



影響力,比權力更長久

我總會想起剛進職場的自己。
那時在台積電當小工程師,會議室裡的氣氛永遠緊繃。主管一句話,我就得立正聽命。
那種壓力讓人學會服從,卻學不會思考。

直到有一天,研究所教授對我說了一句話,徹底改變了我對「領導」的理解。

「權力能讓人聽你的話,影響力才能讓人想跟你一起走。」

多年後,我升上主管,看著團隊裡的年輕人,我突然懂了。
有時候,真正讓團隊前進的,不是職位,而是一種被信任的感覺。

我笑著在節目裡說:「老婆叫我去倒垃圾我就不想做,但她不講,我反而會主動去做。」
老師大笑:「那是因為她早已影響你,而不是命令你。」

笑聲裡的輕鬆,藏著人生的智慧。
我們常以為領導是「控制」,但其實是「感染」。
權力可以壓制一時,影響力卻能延續一生。

那天錄完,我在筆記本寫下:

「影響力的本質,是讓人願意,而非被迫。」
raw-image



好故事的力量:讓人願意靠近你

真正有影響力的人,從不靠說教。
他們只用故事。

我永遠記得那年夏天,烈日當頭,我剛從226公里鐵人三項的終點線走回家。
滿身疲憊、腳底起泡。那時,我以為自己完成了一件「壯舉」。

沒想到,女兒看著我,淡淡地說了一句:「爸,你都可以,我怎麼不行?」

那一瞬間,我愣住了。那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種「被啟發」的語氣。
她不是崇拜我,而是在我身上看到了一種可能性。

「原來我不只是做給自己看,而是無形中成了她的勇氣來源。」

丁老師在節目裡說:「說故事,是最能啟發人的方式。別講道理,用你的生命經驗說故事。」

她說,一個好故事的結構很簡單——
起點、挫折、突破、成果。
「但最打動人的,是那段你曾經懷疑、卻沒有放棄的時光。」

那天晚上,我重新回想那段訓練的日子。
痛苦、孤單、無數次想放棄——但我還是撐下來。
我終於懂了,故事不是講給別人聽的,而是提醒自己:

「你曾經走過困難,所以今天的你,才有資格鼓勵別人。」
raw-image



好印象的祕密:真誠,而非討好

那天,我約客戶開會,卻遲到了七分鐘。
「不好意思,塞車。」我一邊擦汗一邊道歉。
對方微微一笑:「沒關係,我早就預期會塞。」

那句話,比責備還讓我難受。
我忽然意識到——真誠不是一句「不好意思」,而是「你讓對方感受到你真的在意」。

丁老師說:「真誠不只是說真話,而是尊重他人的信任。」
她補充:「說到要做到。這件事比會說話更重要。」

那天晚上我回家,打開訊息列表,發現有好幾個「我等一下回你」的對話,停在三天前。
我開始逐一回覆。

那一刻我才懂,誠信不是口號,而是一種生活的習慣。
當一個人能讓別人放心,他自然就會有影響力。

「說到做到,不只是效率,而是一種品格。」

在AI自動回覆的時代,真誠回覆成了最稀有的溫度。

raw-image



好關係的養成:有來有往的溫度

我年輕時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沒事,我自己來。」
那是一種逞強,也是一種孤單。

有次,我忙著收尾一個企劃案,凌晨三點還在趕。
隔天,同事問:「你怎麼不早說?我可以幫你。」
那句話讓我突然覺得,自己錯過了好多「可以被幫忙」的機會。

「不麻煩別人,其實是在拒絕連結。」

丁老師說:「關係的本質,就是有來有往。你讓別人幫你,也是給他成就感的機會。」

那天錄音結束,我開玩笑說:「老師,下次要再來上節目喔。」
她笑著回:「那你也要上我的節目!」

那個互相邀請的笑聲,讓我忽然明白,最好的關係,是彼此都能成就對方。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一句話: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是時間決定的,而是是否願意互相需要。」
raw-image



在自媒體時代,學會說話的藝術

現在的時代,一句話能讓人爆紅,也能讓人滅頂。

丁老師語氣變得嚴肅:「媒體能載舟,也能覆舟。宗教、政治、性別——這三個議題最容易踩雷。」
她頓了頓:「要說觀點,不要說立場。」

我笑著補一句:「我以前也因為一句玩笑話,讓公司公關忙了三天。」
她笑了:「所以我常說,小編不小。他是企業形象的第一道防線。」

接著,她提到「微熱山丘」事件。那句「我希望自己能睡得著覺」,讓品牌在危機中反轉。

那是一種最純粹的誠實,一種「我選擇面對」的勇氣。

「好的公關,不是掩飾錯誤,而是誠實面對錯誤。」

那天回到家,我重新檢視自己的社群貼文。
我發現,我曾經用「表達」掩飾焦慮,用「幽默」掩蓋恐懼。
而真正的影響力,從來不是「說出來的」,而是「活出來的」。

raw-image



AI時代的夥伴:讓科技成為你影響力的延伸

「老師,聽說妳的書名是AI幫妳取的?」
「對啊,它給了我十個版本,我選了『超級影響者的密碼』。我還問它為什麼,它還真的分析給我聽!」

錄音室裡一片笑聲。
「妳不覺得AI很像一個永不抱怨的助理嗎?」
「是啊,但它沒有靈魂。」

她頓了頓,語氣變得柔軟:「AI幫我們省下時間,而時間,是人生最貴的禮物。」

那一刻,錄音室安靜了。
我看著麥克風閃爍的指示燈,心裡浮現一個念頭——
我們以為AI會取代人,但它其實是在逼我們更像人。

「AI能放大聲音,但唯有人性,讓那聲音被聽見。」

真正該害怕的,不是AI,而是我們忘了「人」這件事的價值。

raw-image




結語|先影響自己,再影響世界

錄音結束,紅燈熄滅。
錄音師收起耳機,我靜靜看著桌上的那本書——《超級影響者的密碼》。

我在筆記本寫下三行字:

  • 好故事,讓人願意聽你。
  • 好印象,讓人願意信你。
  • 好關係,讓人願意跟你。

然後我又補了一句:

「先影響自己,再影響他人;先感動自己,才能溫暖世界。」

走出錄音室的那一刻,風有點冷,但心卻是暖的。
我知道,影響力不是要改變別人,而是讓別人,因為你,看見更好的自己。

raw-image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點下愛心支持! 👉 加入會員並追蹤我,第一時間獲得最新文章、職場洞察與成長秘訣。 讓我們一起成為更清醒、更強大的自己!🚀

💖金句摘錄

  1. 「權力讓人服從,影響力讓人心服。」
  2. 「影響力不是控制,而是啟發。」
  3. 「說故事,不是表演,而是誠實地展示你曾跌倒又站起來的樣子。」
  4. 「說到做到,不只是效率,而是一種品格。」
  5. 「不麻煩別人,其實是在拒絕連結。」
  6. 「好關係,不是經營出來的,而是在互助裡自然長出來的。」
  7. 「好的公關,不是掩飾錯誤,而是誠實面對錯誤。」
  8. 「AI能放大聲音,但唯有人性,讓那聲音被聽見。」
  9. 「先影響自己,再影響他人;先感動自己,才能溫暖世界。」
  10. 「真正的影響力,不是讓別人改變,而是讓別人,因為你,看見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98會員
404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11/18
升上主管後,你是否覺得比以前更累? 其實,你只是還停留在「執行者思維」。 真正的主管,不是自己衝得快,而是懂得讓團隊跑起來。 從彼得原理到放手的勇氣,從制度建立到OKR落地, 這是一場從效率到智慧的進化, 也是每位領導者的必經修行: 學會讓別人成功,才是你真正的成就。
Thumbnail
2025/11/18
升上主管後,你是否覺得比以前更累? 其實,你只是還停留在「執行者思維」。 真正的主管,不是自己衝得快,而是懂得讓團隊跑起來。 從彼得原理到放手的勇氣,從制度建立到OKR落地, 這是一場從效率到智慧的進化, 也是每位領導者的必經修行: 學會讓別人成功,才是你真正的成就。
Thumbnail
2025/11/17
我們都以為「記憶不會騙人」,但心理學告訴我們:每一次回想,其實都在重新剪接。 NLP創始的核心不是控制別人,而是「理解自己」。 那些重複上演的爭執、焦慮、恐懼,都是被潛意識編輯過的影片。 當你學會重新導演自己的內心劇本,你也就開始學會——怎麼愛。
Thumbnail
2025/11/17
我們都以為「記憶不會騙人」,但心理學告訴我們:每一次回想,其實都在重新剪接。 NLP創始的核心不是控制別人,而是「理解自己」。 那些重複上演的爭執、焦慮、恐懼,都是被潛意識編輯過的影片。 當你學會重新導演自己的內心劇本,你也就開始學會——怎麼愛。
Thumbnail
2025/11/16
你有沒有被「我是為你好」刺傷過? 批評與指導的差別,不在內容,而在語氣與意圖。 一句「你怎麼會這樣?」可能讓人防衛、一句「這裡怎麼調整會更好?」卻能讓人進步。 在職場、家庭、甚至自我對話裡,語言的選擇決定關係的距離。 這篇文章帶你用心理學視角,學會用「指導」取代「批評」,讓愛與成長同時存在。
Thumbnail
2025/11/16
你有沒有被「我是為你好」刺傷過? 批評與指導的差別,不在內容,而在語氣與意圖。 一句「你怎麼會這樣?」可能讓人防衛、一句「這裡怎麼調整會更好?」卻能讓人進步。 在職場、家庭、甚至自我對話裡,語言的選擇決定關係的距離。 這篇文章帶你用心理學視角,學會用「指導」取代「批評」,讓愛與成長同時存在。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