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10:如何讓建議更有力?學會「看見努力、指出問題、提出方法」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別再說「我是為你好」——學會用指導取代批評,讓回饋更有力也更有愛

那句「我是為你好」,為什麼聽起來這麼刺耳?

那天在咖啡廳,一位年輕女孩坐在我隔壁的桌。
她低著頭,手裡拿著一份報告,聲音輕得幾乎聽不見。

「主管說我不夠積極,還說是為我好。」
她苦笑了一下,眼神卻藏不住失落。

我看著她,心裡浮出一句話:

有時候,人最受傷的話,不是惡意的,而是帶著「善意」的批評。

我們都聽過那句話:「我這麼說是為你好。」
但奇怪的是——它總是讓人覺得被刺痛。
為什麼「為你好」會讓人想逃?

心理學告訴我們,語言不只是訊息,更是關係。
說話的語氣、意圖、態度,往往比內容更能決定對方的感受。
你以為自己在「幫助」別人,其實對方聽到的,是「你不夠好」。

raw-image



批評的真相:那不是幫助,是情緒的外衣

我們都以為批評能幫人變好。
但其實,批評更多時候,是我們焦慮的出口。

那位女孩的主管,或許真的希望她更有表現。
但當焦慮佔據了心,他說出的不是「期望」,而是「失望」。
於是語氣變得冷、話語變得尖、眼神變得急。
她接收到的不是指導,而是否定。

💬「批評最容易偽裝成建議,
但它傳遞的,其實是情緒,不是幫助。」

心理學研究指出,批評最容易引發的是「羞愧感(Shame)」。
羞愧感的訊息是:「我不好」、「我不被接納」。
當人被羞愧壓住時,大腦會啟動兩種防衛模式:
反擊(Fight) 或 逃避(Flight)

於是,有人頂嘴,有人沉默。
有人變得越來越叛逆,也有人乾脆不再努力。
這些行為,其實不是「懶」或「玻璃心」,
而是自然的心理防衛。

因為——被批評的當下,沒有人想學,只想活下來。

raw-image



指導:讓人願意改變的語言

想一想,你上次被真心指導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或許那是一位老師、一位溫柔但堅定的主管,
他看著你的報告,微笑地說:
「你這次資料整理得很用心,只是這裡和結論的連結還不夠強,
 下次可以這樣試試。」

那一刻,你不會覺得被否定,
反而會想:「我想再試試看。」

這就是指導(Guidance)的力量。
它不是避開錯誤,而是帶著尊重指出方向

心理學上稱這種方式為「建設性回饋(Constructive Feedback)」,
它同時滿足了人類三個核心心理需求:

  1. 自主性(Autonomy)——我有選擇,不是被命令。
  2. 能力感(Competence)——我能更好,而非我不夠好。
  3. 連結感(Relatedness)——我被理解,而非被指責。
「真正的指導,不是說教,
而是給人願意改變的勇氣。」
raw-image



我們為什麼戒不掉「批評」?

我曾經有一位同事,工作能力很強,
但只要別人做錯一點,他就會忍不住皺眉:「怎麼會犯這種錯?」
有一次我問他:「你知道你這樣講,別人會壓力很大嗎?」
他沉默了一會兒,回答說:「我只是想讓他進步啊。」

後來我們聊久了,我才知道——
他成長過程裡,從來沒有被「溫柔地指導」過。
他被嚴格要求,被挑錯,被罵大才學會。
所以在他心裡,批評等於愛。

這樣的語言模式,其實在亞洲文化裡很常見。
父母、老師、主管,甚至自己,
都把「挑錯」當成一種責任、一種關心。

但事實是:
當我們用批評的語言長大,
我們也會用同樣的語言對待別人。

💬「我們不是天生會批評,
而是被批評教會的。」

而且,批評還有一個心理上的「甜頭」——掌控感。
當我批評你,我的位置是上方的,我的焦慮暫時被安撫。
我不用面對自己的無力,只要指出別人的錯。
這種掌控感讓人上癮,但卻摧毀了關係的安全感

raw-image



讓建議變成愛的語言:三步驟練習法

如果你真的希望對方變好,
試試這個心理師推薦的三步驟:

🩵 Step 1|看見努力

在指出問題前,先肯定「他有用心」。

例:「我看到你這次整理的資料很仔細。」

這一步不是奉承,而是讓對方知道「你被看見了」。
被看見的人,才有力量面對修正。


🩵 Step 2|指出問題

就事論事,不貼標籤。

例:「不過這個數據跟結論的關聯性好像不夠強。」

避免使用「你怎麼會」「你不行」「這樣不對」這類句型。
它們會直接引發羞愧感。
改成描述事實,而非批評人格。


🩵 Step 3|提出方法

給一個具體、可行的方向。

例:「你可以試著挑和結論更有關的數據,下次報告就更完整了。」

這不只是幫助,也是信任的傳遞。
你在告訴對方:「我相信你能做到。」


這三步驟雖然簡單,卻能改變對話的氛圍。
因為它讓「回饋」變成合作,而不是審判。

「批評是在挑錯,指導是在拉一把。
一句話的差別,能決定關係的方向。」
raw-image



當我們批評,其實在對誰生氣?

有時候,我們嘴上批評別人,
其實是在對自己生氣。

那天,我一位朋友說:「我媽又在唸我了。」
我問:「她在唸什麼?」
他說:「她說我工作太拼,不懂得休息。」
我笑著說:「那她自己呢?」
他愣了一下,然後嘆氣:「她這輩子從沒讓自己休息過啊。」

是的——
我們批評的對象,常常是自己的影子。
那些話裡的苛責,其實源自「焦慮」「不安」「未被接納的自己」。
所以當我們說「為你好」,
其實是在說:「我不想你像我一樣痛苦。」

只是,焦慮沒有被看見時,就會變成控制。
而控制,永遠不會帶來成長。

「真正的愛,不是替別人焦慮,
而是陪他長出自己的節奏。」
raw-image



讓關係更靠近的語言選擇

心理學家布琳‧布朗(Brené Brown)說過一句話:

“People need feedback, not judgment.”
(人需要回饋,而不是評價。)

在職場中,你可以用指導代替批評;
在家庭中,你可以用理解取代責備;
在自我對話中,你可以用鼓勵取代貶低。

當我們能在語言裡放進更多的「理解」,
批評就會慢慢失去它的力量,
而關係,會變得更真實、更有呼吸感。

溝通不是戰場,而是橋樑。
批評讓橋樑崩塌,指導讓橋樑延伸。
語言的改變,往往就是關係修復的開始。

「溫柔不是妥協,
而是讓關係繼續呼吸的力量。」
raw-image



結語:願我們都能成為,說話有力量的人

改變說話方式,不代表要壓抑情緒。
而是學會:當情緒來的時候,我選擇不用它去傷人。

或許你會覺得:「我說話沒那麼厲害。」
但請記得——
語言的目的是讓人更靠近,不是讓人害怕。
當我們願意多花三秒,用指導取代批評,
我們不只是讓別人更好,也讓自己變得更成熟。

「真正的成長,不是學會批評別人,
而是學會用愛的方式說出真實。」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 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 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1. 「批評讓人退縮,指導讓人靠近。」
  2. 「你以為你在為他好,其實你只是焦慮他不夠好。」
  3. 「看見努力 → 指出問題 → 提出方法,是愛的回饋三步驟。」
  4. 「我們批評的對象,常常是自己的影子。」
  5. 「真正能改變人的,不是批評的語氣,而是被理解的感覺。」
  6. 「溫柔不是妥協,而是讓關係繼續呼吸的力量。」
  7. 「批評是情緒的外衣,指導才是成長的語言。」
  8. 「被看見的人,才有力量去改變。」
  9. 「真正成熟的人,能溫柔地說出真實。」
  10. 「當我們用焦慮掩飾關心,愛就變成了壓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86會員
389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11/15
我們都曾在減肥的路上懷疑人生。吃少、跑多、焦慮,卻仍然卡關。 《碳水循環》提醒我們:減重不是和身體對抗,而是與它合作。 透過週期性的飲食節奏——兩低、三中、兩高,你能恢復代謝靈活性, 讓身體不再恐懼、心也不再緊繃。瘦,不該是犧牲快樂的代價,而是快樂生活的結果。
Thumbnail
2025/11/15
我們都曾在減肥的路上懷疑人生。吃少、跑多、焦慮,卻仍然卡關。 《碳水循環》提醒我們:減重不是和身體對抗,而是與它合作。 透過週期性的飲食節奏——兩低、三中、兩高,你能恢復代謝靈活性, 讓身體不再恐懼、心也不再緊繃。瘦,不該是犧牲快樂的代價,而是快樂生活的結果。
Thumbnail
2025/11/14
創業家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沒有底氣。 前華爾街操盤手闕又上,用十萬美金的慘痛教訓,創立「阿甘投資法」—— 一種讓世界500強企業為你上班的投資方式。 這篇文章將帶你看見,他如何從谷底悟出「富力、紀律、平衡」的真義, 把理財變成人生哲學,讓創業不再孤單焦慮,而是心安踏實。
Thumbnail
2025/11/14
創業家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沒有底氣。 前華爾街操盤手闕又上,用十萬美金的慘痛教訓,創立「阿甘投資法」—— 一種讓世界500強企業為你上班的投資方式。 這篇文章將帶你看見,他如何從谷底悟出「富力、紀律、平衡」的真義, 把理財變成人生哲學,讓創業不再孤單焦慮,而是心安踏實。
Thumbnail
2025/11/13
我們常以為自己在「愛人」,卻在無意間用控制取代了愛。 榮格說:「所有讓你情動的,都是你的陰影。」 這篇文章以捷運衝突為起點,帶你看見愛與權力的糾結:為什麼越想靠近,越讓彼此窒息?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允許對方自由,也讓自己誠實。
Thumbnail
2025/11/13
我們常以為自己在「愛人」,卻在無意間用控制取代了愛。 榮格說:「所有讓你情動的,都是你的陰影。」 這篇文章以捷運衝突為起點,帶你看見愛與權力的糾結:為什麼越想靠近,越讓彼此窒息?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允許對方自由,也讓自己誠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的心情就像是一台過熱的筆電——還在努力運轉,但系統早就開始卡頓。 你知道該休息,可偏偏覺得「現在不能停」。 於是繼續撐、繼續笑,直到某天突然崩潰,連呼吸都覺得是一種負擔。 我們這一代人,擅長假裝沒事。 把痛苦修飾成幽默,把焦慮包裝成忙碌,然後在深夜關燈的瞬間,才悄悄打開瀏覽器搜尋: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的心情就像是一台過熱的筆電——還在努力運轉,但系統早就開始卡頓。 你知道該休息,可偏偏覺得「現在不能停」。 於是繼續撐、繼續笑,直到某天突然崩潰,連呼吸都覺得是一種負擔。 我們這一代人,擅長假裝沒事。 把痛苦修飾成幽默,把焦慮包裝成忙碌,然後在深夜關燈的瞬間,才悄悄打開瀏覽器搜尋:
Thumbnail
自我覺察 (Self-awareness)是了解自己內心情感、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的能力。白話一點說,自我覺察是我們察覺自己「正在想什麼、感受什麼」的能力。這個能力是個人成長和情緒管理的關鍵。  心理學家 Tasha Eurich 將自我覺察分為兩種: 內在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的情
Thumbnail
自我覺察 (Self-awareness)是了解自己內心情感、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的能力。白話一點說,自我覺察是我們察覺自己「正在想什麼、感受什麼」的能力。這個能力是個人成長和情緒管理的關鍵。  心理學家 Tasha Eurich 將自我覺察分為兩種: 內在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的情
Thumbnail
在職場中,與同事建立良好的關係至關重要,尤其是當你是新加入的成員。 很多時候,第一印象會決定你能否順利融入團隊。 那麼,如何在首次與同事交談時留下好印象呢?答案就是選對開場白。 這篇文章將教你如何運用心理學原則,掌握讓團隊喜歡你的溝通開場白技巧。
Thumbnail
在職場中,與同事建立良好的關係至關重要,尤其是當你是新加入的成員。 很多時候,第一印象會決定你能否順利融入團隊。 那麼,如何在首次與同事交談時留下好印象呢?答案就是選對開場白。 這篇文章將教你如何運用心理學原則,掌握讓團隊喜歡你的溝通開場白技巧。
Thumbnail
正面情緒像陽光,讓生活更有溫度,但隨著經驗累積,這種情緒可能逐漸減少。透過小芸的故事,本文探討了正面情緒的價值,並分析導致減少的原因。同時,通過PERMA模型,提供了一套有效延續和釋放正面情緒的工具。擁抱每一刻的喜悅與愛,讓這些情緒引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Thumbnail
正面情緒像陽光,讓生活更有溫度,但隨著經驗累積,這種情緒可能逐漸減少。透過小芸的故事,本文探討了正面情緒的價值,並分析導致減少的原因。同時,通過PERMA模型,提供了一套有效延續和釋放正面情緒的工具。擁抱每一刻的喜悅與愛,讓這些情緒引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Thumbnail
寵物溝通!到底是真的能聽懂毛孩的心聲,還是另類的智商稅?原來學習這門技能,不只是看照片,還要靠直覺、五感,甚至靈魂連結! 基本功是要練習跟 100 隻寵物溝通才能變專業? 這一集是上完寵物溝通課程的心得分享,也有實際直接『溝通看看喔』! (文章一樣是請 AI 用逐字稿整理出來的喔!邀請
Thumbnail
寵物溝通!到底是真的能聽懂毛孩的心聲,還是另類的智商稅?原來學習這門技能,不只是看照片,還要靠直覺、五感,甚至靈魂連結! 基本功是要練習跟 100 隻寵物溝通才能變專業? 這一集是上完寵物溝通課程的心得分享,也有實際直接『溝通看看喔』! (文章一樣是請 AI 用逐字稿整理出來的喔!邀請
Thumbnail
在喧囂的生活中,有一個聲音,只有你能聽見。 在這個繁忙而嘈雜的世界中,我們經常被外界聲音淹沒。我們使用耳朵聽取和感知外部噪音,但如何聆聽內心的聲音呢? 要聆聽內心的聲音,首先需要了解內心的聲音究竟是什麼。我們可以把內心視為靈性,而內心的聲音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謂的靈識。
Thumbnail
在喧囂的生活中,有一個聲音,只有你能聽見。 在這個繁忙而嘈雜的世界中,我們經常被外界聲音淹沒。我們使用耳朵聽取和感知外部噪音,但如何聆聽內心的聲音呢? 要聆聽內心的聲音,首先需要了解內心的聲音究竟是什麼。我們可以把內心視為靈性,而內心的聲音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謂的靈識。
Thumbnail
在這個現代社會,我們時常被外界的喧囂和無盡的追求所籠罩,經常忘記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那個聲音叫做靈性的智慧。我們總以為自己已經了解了自己,但事實上,我們的存在遠不止於表面的一層。 曾經想過,是否還有一個另外的自己,一個更深層次的自己,等待著被發現嗎?
Thumbnail
在這個現代社會,我們時常被外界的喧囂和無盡的追求所籠罩,經常忘記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那個聲音叫做靈性的智慧。我們總以為自己已經了解了自己,但事實上,我們的存在遠不止於表面的一層。 曾經想過,是否還有一個另外的自己,一個更深層次的自己,等待著被發現嗎?
Thumbnail
現代生活總是充滿了無盡的追求,金錢、成功、地位,我們彷彿被這些外在的目標所驅使,而忽略了內在的聲音。在這個看似忙碌但實質空虛的世界中,我們是否曾停下腳步,問自己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你真的認識自己嗎?
Thumbnail
現代生活總是充滿了無盡的追求,金錢、成功、地位,我們彷彿被這些外在的目標所驅使,而忽略了內在的聲音。在這個看似忙碌但實質空虛的世界中,我們是否曾停下腳步,問自己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你真的認識自己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