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學是什麼?它跟「難」有什麼不同?
我們常說某件事情很「複雜」,通常指的是它很難處理或難以理解。但在學術領域,複雜學 (Complexity Science) 探討的對象並不是單純的「困難」,而是那些由大量互動的組成部分所構成,並展現出整體湧現行為的系統。
你可以想像一個螞蟻群、一個大城市,或甚至是你的大腦。單獨一隻螞蟻的行為很簡單,但數以萬計的螞蟻互動起來,就會「湧現」出複雜的築巢、覓食和防禦模式。這就是複雜系統的特徵:整體大於(或不同於)部分之和。核心概念:湧現 (Emergence)
「湧現」是理解複雜學的關鍵。它指的是在底層元素(例如螞蟻、汽車、神經元)之間簡單的、非線性的相互作用下,在系統高層次上自然產生出新的、有時令人驚訝的模式、結構或屬性。
簡單來說:
- 底層規則:簡單(例如,螞蟻追隨費洛蒙)。
- 系統行為:複雜、不可預測(例如,高效的蟻群遷徙路線)。
這些湧現出來的現象,無法僅僅通過研究單個組成部分來理解。
💡 應用在哪裡?
複雜學並不是一個獨立學科,而是一種跨學科的視角,它被應用在各個領域:
- 生物學:細胞如何組成器官,大腦如何處理信息。
- 經濟學:股票市場的波動、公司之間的競爭動態。
- 社會學:城市發展、社群媒體上的資訊傳播。
- 氣候科學:氣候變化的長期模式預測。
📚 今天的思考題
我們每個人都是複雜社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你認為在你的工作或生活中,有哪些看似混亂但其實藏有「湧現」秩序的例子?(例如,團隊合作中的創意爆發、交通尖峰時段的微妙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