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部屬私下約見,語氣帶著掙扎,暗示想離開時,你的心底是否升起一絲緊張與不安感?面對人才流失,主管最期望的就是了解部屬真正的想法。但如何才能讓他願意吐露「沒說出口的真正原因」? 本文揭露了資深主管必學的溝通心法:你需要先放下管理角色,切換「投入」與「抽離」的視角來保持客觀。
透過克里希那穆提所說的「不帶評判的觀察」,給予認同與支持,你才能建立互信基礎,並藉此反思自己的管理風格是否疏於支持或溝通。人才流動是職場常態,但讓人才成長為「鯰魚」,你應引以為榮!
周五下午,辦公室氣氛格外輕鬆。忽然,他收到部屬私下約見的郵件,邀請他撥冗30分鐘「聊聊」。但凡有經驗的主管,感覺到這樣的邀請往往意味著某些涵義,心底不由地升起一絲緊張與不安感。
雙方坐下後,部屬沉默了幾秒,深吸了一口氣:「其實,我最近一直在想,是不是應該調到別的部門,甚至乾脆離開公司。」他的語氣帶著掙扎與猶豫,似乎不是臨時起意,而是經過一段時間思考與醞釀,才鼓起勇氣開口。
在部屬尚未正式提出申請異動之前,心中可能還充滿著疑慮,或許還帶著一些期望、不確定性,也不一定會將真正在意的事轉化為語言,如實反映給主管知道;又或者已經有了堅決的意念,不在乎「人前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慣例,便直接了當地告訴你他的決定。無論結果如何,主管最期望的就是能了解部屬真正的想法。但是如何讓部屬願意吐露心聲,是需要一些心法的。這不只有助於同仁更清楚思考他的下一步,也有益於主管反思在管理方式與組織文化,是否有向上提升的機會。
基本上,身為主管對於部屬背景已有一定的認知,包含學歷、工作經驗、專業與能力與人格特質,這些訊息將有助於理解部屬所要傳達的內容。然而,主管早已習慣性以自我角度來看待眼前事物,此時需要先放下管理的角色,分別從「投入」與「抽離」的角度,讓自己站在客觀的立場,與部屬保持同在、放下內心的猜想,專注聆聽部屬未說出口的真正原因。
所謂「投入」,是指在與部屬談話過程,專注自己當下的感知,以獲取更多的訊息;「抽離」則是讓自己站在觀察者視角,去看待當下主管自己與部屬的溝通情境,看見更廣泛與完整的畫面,反觀與確保自己站在客觀立場。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說過:「不帶評判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核心思想是,觀察事物時,應盡可能避免加入個人的主觀判斷、經驗或成見,而只是單純地、客觀地去看待所觀察的對象。
一旦部屬願意傳達深層的想法時,管理者要採取開放的態度、不批判,給予認同與支持。才能建立彼此對話的互信基礎,進而鼓勵對方更深入與你互動。
溝通過程,需要注意部屬的情緒狀態、非語言暗示(例如臉部表情)或其他行為。最後整合所有部屬的語言、非語言、情緒和能量上的訊息等,確定對方傳達內容的完整性,然後予以回饋並確認。同時主管自己藉此反思管理風格,是疏於支持、溝通或沒有提供揮灑空間,讓這一場會談能朝正面進行。
人才流失難免惋惜,如今職場已難奢望有人能在同一家公司服務到退休。彼此能充分合作,完成任務才是首要,然後在他離開時給予祝福。
「鯰魚效應(CatfishEffect)」指透過將強者引入團隊,激發弱勢成員提升表現的管理策略。健康的人才流動不僅對員工和組織有益,甚至可能帶動整個產業活力;當曾由你帶領的人在他處成長為「鯰魚」,你應引以為榮,因為你曾是他成長的重要推手。
本文同步刊登於:職感心教練/抱持同理心 理解部屬心聲 | 經營管理 | OFF學 | 經濟日報
~~~~~~~~~~~~~~
若您認為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啟發,希望告訴我你的想法;無論您是分享、轉貼給您認識的朋友、專業人士或社群媒體平台;或者訂閱、點讚、評論,對我的幫助超乎您的想像。
謝謝您願意成為職場成長、跨文化領域的橋樑。期待透過您的分享與轉貼,共同創造更多正向影響!
您可以點擊https://lin.ee/XZQd37h 加入我的LINE官方帳號,這樣就不會錯過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