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歡迎回到伍德的十分鐘個體經濟學。上次我們提到所得變動後,消費者的消費決策會變動。絕大多數的狀況下,在消費者所得上升後,商品的購買量會增加;但是也有像泡麵、二手商品這類在所得上升後,反而可能減少消費的物品,我們稱為劣等財(Inferior Goods)。今天我們換個角度,改討論商品價格改變後,消費者的選擇變動。
價格變動
之前我們提過消費者始終在考慮下列的極大化問題,嘗試在所得限制下,極大化自己的效用(滿足程度)。
Maximize U(x1,x2) subject to x1P1+x2P2≦I如果今天商品x1突然漲價(P1上升),首先對消費者的無異曲線不會有影響。無異曲線反映的是消費者主觀上的愛好,和客觀的價格沒有關聯。另一方面,所得限制式則會往內旋轉。當消費者原先選擇將錢全部花在x2上時,x1漲價對他完全沒有影響。然而,若他原先有花錢在x1上時,能購買的x1會變少。所得限制式因此是以x2軸上的點為中心,向內旋轉。

如同上次建構恩格爾曲線(Engle Curve)的方式,我們也可以追蹤不同價格下,消費量的變動。以下圖為例,假設x1的價格從20元變成30元,消費者的選擇會從A變成C。而x1的消費量會從xA變成xC。

我們可以接著將價格畫在縱軸、對應的消費量畫在橫軸*1。而這條描述價格和消費量間關係的曲線,就是我們從第一章開始提到的「需求曲線」(Demand Curve)。

這條需求曲線是在固定消費者的所得(I)以及x2的價格P2後推導出來的。如果上述條件發生變動,那需求曲線也會隨之變動。
替代效果與所得效果
經濟學家們認為價格變動時,消費者受到的衝擊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 替代效果(Substitution Effect):當其中一樣商品漲價時,表示其他物品相對而言沒那麼貴。物品間的相對價格變動了。也因此,消費者本來就會傾向少買漲價的商品,而改買其他的來替代。
- 所得效果(Income Effect):當商品漲價了,消費者實質可以買的東西變少了。萬物齊漲、薪水沒漲,實質所得下降。這會讓消費者的決策根據所得變動而變化。
學術上,關於要怎麼拆解替代效果和所得效果有不同的見解。今天我們用最古典的希克斯(John Hicks;1904-1989)的角度來拆解*2。
下圖在剛才也出現過,當價格上升時,消費者的選擇從A變動到C。希克斯認為這時商品的相對價格變動,反映在所得限制線的斜率變了。而分解的第一步,就是先不管所得,看看若是消費者想要在新價格下,達到原本的效用,會選擇什麼組合。而這就是綠色的所得限制線,在原先的無異曲線(效用水準)所對應的B點。

換句話說,A和B兩點的效用一樣,差別在於兩樣商品的相對價格不同。想得到同樣的滿足程度,消費者在x1價格上漲時,決定少買一點x1、多買一點x2到達B點。而從A到B點,就是替代效果。
另一方面,由於價格上漲,所得限制從A旋轉到C。原先買得起的A點現在買不起了,消費者的實質所得下降。原本的所得可以讓消費者得到A(和B)點的效用,但因為所得下降、現在能達到的效用也下跌了,因此改選C。注意從B到C,所得限制式的斜率不變,表示我們固定價格、只變動所得。而平移的這段過程,B點到C點的變動便是所謂的所得效果。
我們可以看到從A到B,替代效果是負的(價格上升後,x1消費量減少,變動方向相反),而所得效果是正的(所得下降後,x1消費量也下降,變動方向相同)。
接著我們來看另一個例子:

這個例子中,x1的價格下降,所以所得限制從紅色線往外旋轉到藍色線,消費者的最佳選擇同樣從A到C。那麼為了要做分解,要先找出在原先的效用水準、配上新的相對價格下的選擇,而這是綠色所得限制對應的B點。如同先前所說,A到B點是替代效果,而B到C點則是所得效果。
由於x1的價格下跌,替代效果同樣是負的(價格下降、消費量上升,兩者變動方向相反)。而所得效果也是負的(所得實質上升,消費量卻下降,兩者變動方向相反)。
事實上,替代效果反映在同一條效用曲線上,由於我們假設偏好由第一章所提的性質(特別是偏好平均的凸性),無異曲線的形狀都會接近L型。因此替代效果一定是負的。所得效果不一樣,正如我們先前提過的,所得上升時,對大部分的商品,消費者都會買更多;然而,同樣也有所得上升後就減少消費的劣等財。在這節第二張圖中,實質所得明明上升,卻減少x1的消費,正反映出第二張圖的x1是劣等財。
換句話說,對於正常財,替代效果和所得效果帶來的變動方向會一樣;而對於劣等財,替代效果和所得效果則是反方向。在上圖中,所得效果稍稍抵銷了替代效果,那麼有沒有可能所得效果大到蓋過替代效果,甚至造成「商品價格下跌,反而消費量下降」,這樣「違反需求法則」的狀況呢?答案是有的,這種商品叫做「季芬財」(Giffen Goods),我們下次再好好談。
而就像我們上次定義所得彈性,針對價格我們也可以定義價格彈性。而我們雖然都在探討x1價格變動,對x1消費量的影響,但x2的消費量其實也會被影響。我們可以以此定義交叉彈性。下次我們就談這些問題。
我是伍德,我們下一期十分鐘個體經濟學專欄見!
*1. 我們在討論時,先變化價格、再討論對應的數量,好像是把價格看成自變數,數量看成函數:Q=f(P)。從數學慣例好像應該要把價格畫在橫軸才對;不過實際上在市場中價格和數量是共同決定的。而從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建立這一整套邊際分析法時,就把價格放在縱軸,這樣的傳統便延續至今。
*2. 另外一個也很主流的是斯洛斯基(Eugen Slutsky;1880-1948)的角度。他用一連串的數學推導來分解所得與替代效果,得到在研究所經濟學一定會提及的斯洛斯基方程式(Slutsky Equation)。科普專欄我們就不講這麼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