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同學家有親人過世時,我要安慰他。」
這兩天網路上流傳一段影片:一位媽媽在幫女兒檢討社會考卷時,指著這個是非題問她為什麼回答「×」。
女孩理所當然地說:「關我屁事!」
坦白講,換作我是考生,看到這一道出得有問題的題目,腦海中也會冒出這四個字。
所以,我不是要站在道德制高點,做出多麼偽善的評論,只是要提醒大家一種可能性:
當孩子常把「關我屁事!」掛在嘴邊成習慣,也許會成為他拒絕思考、拒絕同理的藉口。久而久之,思辨力與同理心將會退化。
最近,我帶高年級的學生閱讀〈學生涉假借赴花蓮救災詐騙 新北林口高中:依校規懲處〉這一篇報導,並且請他們分享讀後第一時間的感覺或看法。大家紛紛表示:
「我看了很生氣,他們竟然利用網友的善心來騙錢。」
「看他們詐騙被網友抓包、被學校處罰,我覺得很過癮。」
「我覺得很害怕,他們還沒成年就開始詐騙,以後長大,詐騙技巧不是更厲害嗎?」
這時,有一個學生遲遲沒有回答,我以為他還沒整理好思緒,進一步追問,他才笑著說:
「我哪知道呀,關我屁事,我有錢寧可自己買零食來吃,不會捐錢,騙不到我,我也不會笨到詐騙別人。」
我第一時間就跟那位媽媽一樣,不知道該如何反應,他講的好像也沒什麼不對。
不過,停頓片刻後,我靈光一閃,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引導他思考:
「對,我知道你很聰明,不會被詐騙,以後也不會捐錢。但你敢保證你的家人都跟你一樣聰明,永遠不會被騙嗎?」
他並不否認,還竊笑了一笑,大概是想到某位腦袋不太靈光的家人。
「好,如果那些高中生不知道悔改,長大後繼續行騙,騙到你的家人,連累到你,你應該會很生氣吧。」
「對呀,超不爽的。」
「沒錯,所以不能說完全跟你沒關係吧?」
「……」
「再說,世事難預料,難保哪一天我們不會淪為弱勢,需要別人幫助。但是當大眾對弱勢的同情與信任,都被假借慈善為名義的詐騙集團消耗光了,誰要幫助我們?」
「……」
經由換位思考,他馬上理解這個看似關他屁事的新聞,其實和他息息相關,他馬上進入狀況,發表自己的議論。
話說回來,他要是沒有經過這一連串的引導,很有可能以為只要隨便吐出一句「關我屁事」,就不需要深入思考和學習同理了。
長久下來,他會長成什麼樣的人,我不敢想像……
另外,在為學生建立同理心的過程中,我也會運用一個方式,請他們思考:
假設當事人站在你面前,你還會把你直覺想到的話,或是會在網路上發表的言論,直接對他說嗎?若是不會,那這些話八成是垃圾話。
也就是說,當詐騙受害者站在這位學生的面前,我相信他不太敢對他說:「你被騙,關我屁事!」
當最近親人過世的同學站在那位女孩面前,我相信她也不太敢對他說:「你家死人,關我屁事!」
因此,「關我屁事」這四個字,最好不要輕易說出口。你不敢對當事人說,代表你也知道那是傷人的垃圾話,平時就不應該說。
話說回來,這個題目出得不好的地方在於:
一個人剛遭遇喪親打擊時,並不一定需要別人的安慰,或許只想自己靜一靜,當然不是你單方面要不要安慰他的問題。
家長這時要抓準時機,為孩子訓練批判性思考,像是問她:
如果妳覺得這個題目出得不好,怎麼出會更理想呢?
當你傷心到極點的時候,希望身邊的同學怎麼做?
假如把「同學家」換成「妳的好朋友」,妳會不會比較想安慰她?
然而,當女孩一句「關我屁事」脫口而出,有意義的思辨隨即被她的屁聲、網友的笑聲,以及媽媽的無聲給掩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