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濫訴、無力教養:直升機父母向老師丟的迴力鏢,終將打到自己的孩子!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校園濫訴問題嚴重,最近成為教育類新聞的熱門話題,連教育部長鄭英耀都出來說話了。

但危險的親師關係,可能反映出父母對子女教養的無心和無力。
或許,濫訴的家長不想承認的是:「與其浪費時間心力把子女教到會,不如直接要求老師做自己該教孩子的事。孩子教不會、闖了禍,那就是老師的責任!」
raw-image

在我分享接下來的案例之前,請先想想這個情境:

兩個國中的男孩放學時在校門口推擠打鬧,其中一人不慎踩到路過行人的腳背,導致他瘀青受傷。行人就診後,要求孩子的父母賠償醫療費用。

看到這裡,除非賠償金額太超過,否則應該不會有人認為行人要求賠償不合理吧?畢竟過失致人受傷,有錯在先,行人沒有報警處理已經算不錯了。

然而,如果情境中的「行人」換成「老師」的話,事情就沒那麼單純了……

最近在一個教育社團中看到一位家長的討拍貼文,大意是說他國三的兒子下課和同學打鬧,不小心踩到班導的腳背,使她的腳背瘀青。事後,班導私下要求家長賠償。

貼文中沒有說明賠償金額多少,但顯然不是太誇張的數字,不然家長肯定緊咬這一點批評老師。他在意的是:

孩子又不是故意的,老師因為這樣就向家長要賠償,有道理嗎?

奇怪的是,孩子踩傷路人,家長賠償他是理所當然,為什麼踩傷老師,老師要求賠償卻受到質疑,應該要自己吞下去?

在這位家長回覆網友的留言中,還有很關鍵的一句話:

「我是大人,該道歉的我都有,小孩則一言難盡……」

可見,孩子即使是在事發後,家長都已經向老師道歉了,他還是沒有誠心道歉,家長只能以「一言難盡」來含糊帶過。

既然事後都沒有誠心道歉了,可以推測:在事發當下,這個孩子也許根本不把弄傷老師當一回事,沒有一絲歉意。

老師會不會是見到孩子的這種態度,才決定不原諒,打算向家長索賠的?

話說回來,孩子的這種態度是誰教的?答案很明顯,八成是這位家長!自己的兒子致人受傷,卻連一點賠償都要計較,把老師看成比路人還不如。

那麼,孩子把家長對老師的態度看在眼裡,當然也是有樣學樣,不認為有尊重老師的必要。

賠償事小,教養事大。這位家長與其質疑老師討賠償的行為,還不如反省孩子為什麼會在不應該打鬧的場合打鬧?為什麼犯了錯卻不願意誠心道歉?

這兩點,都是家庭教育的範疇,不是老師該教的;孩子犯了錯,也不是老師該承擔的。

他該警覺的是:孩子在學校,有老師幫父母承擔沒教好孩子的後果;孩子出了社會,惹出更大的麻煩,誰幫他承擔這個後果?

雖然我不是學校老師,但在補教界,也見過不少這樣的家長--

幾年前,有一位同仁在課堂上把一個女孩安排到一個座位,卻沒有注意到那張桌子的桌腳不穩。

下課前幾分鐘,女孩的爸爸來接她,在教室門口見到她的桌子搖來晃去,心生不滿。然而,他並沒有等同仁下課後直接跟他反映,而是拿起手機錄影,並將影片傳給主任,還上傳到某社團公審。

同仁直到看到網路上的影片時,還一頭霧水……

在這起事件中,同仁固然有錯,但這位爸爸本來必須教會女兒的是:遇到問題,要懂得自己尋求協助,不能等待別人幫妳。畢竟她已經高年級,不是小小孩,將來在校園內或校園外遭遇到任何狀況,爸爸不一定能夠在她身旁及時為她撐腰。

可怕的是,當孩子失去求助的能力,遇到比桌子搖晃更嚴重的事情時,她很有可能默默地忍受、被動地等待救援,讓事態惡化到難以挽回的局面。

此外,網路上還有老師抱怨,諸如喝水、吃藥、上廁所……等等瑣事,都會有家長要求老師叮嚀孩子做,把自己的教養職責甩鍋給老師。

老師沒做到,家長就投訴!

如此一來,受害最深的是誰?

抱歉,不是老師,而是--擺爛的親子關係,以及喪失處理問題能力的孩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鴻雁的沙龍
34.1K會員
663內容數
本名洪俊彥。我從不無照駕駛,卻是體制外的小小無照教師,從小學作文到大學寫作--能教就教,不能教就學,學不會就動手寫,寫到有心得再教…… 喜歡書寫飲食經驗、鬼怪短篇、雜感趣聞、叭啦叭啦……等題材。透過我的作品,你將會走訪教育現場、命案現場以及菜市場。歡迎參觀選讀!
鴻雁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22
最近,一位媽媽在臉書社團發了一則貼文,表示女兒的國一老師教小朋友考試畫答案卡的方式,和他自己過去答題的經驗不太一樣,因此大動肝火。在這短短一百多字的貼文中,她竟一口氣破壞了三種關係--親子、親師、師生--堪稱是教科書等級的神作。即使這是反串,也有借鑑的價值。我們來看看她是如何破壞這三種關係的……
Thumbnail
2025/08/22
最近,一位媽媽在臉書社團發了一則貼文,表示女兒的國一老師教小朋友考試畫答案卡的方式,和他自己過去答題的經驗不太一樣,因此大動肝火。在這短短一百多字的貼文中,她竟一口氣破壞了三種關係--親子、親師、師生--堪稱是教科書等級的神作。即使這是反串,也有借鑑的價值。我們來看看她是如何破壞這三種關係的……
Thumbnail
2025/04/21
遠離家園並和戀人訣別的故事更具有戲劇張力,總是令人感到無奈與心碎。偏偏《苦盡柑來遇見你》顛覆了這個定律,讓梁寬植稱心如意,一輩子留在濟州島上陪伴從小愛到大的吳愛純。因此,《苦盡柑來遇見你》好看的點在於:看這對困守家鄉的年輕夫妻,如何在有限的背景、資源和環境下,秉持樂觀的人生態度,創造奇蹟。
Thumbnail
2025/04/21
遠離家園並和戀人訣別的故事更具有戲劇張力,總是令人感到無奈與心碎。偏偏《苦盡柑來遇見你》顛覆了這個定律,讓梁寬植稱心如意,一輩子留在濟州島上陪伴從小愛到大的吳愛純。因此,《苦盡柑來遇見你》好看的點在於:看這對困守家鄉的年輕夫妻,如何在有限的背景、資源和環境下,秉持樂觀的人生態度,創造奇蹟。
Thumbnail
2025/04/13
涉及兒少性剝削的黃子佼,和涉及性騷擾的宥勝,既然人設都已經崩壞成這樣,被排山倒海的輿論罵到抬不起頭來,為什麼不該給他們留口飯吃,重返螢光幕前呢?事實上,這根本不是要懲罰他們,而是保護受害者!
Thumbnail
2025/04/13
涉及兒少性剝削的黃子佼,和涉及性騷擾的宥勝,既然人設都已經崩壞成這樣,被排山倒海的輿論罵到抬不起頭來,為什麼不該給他們留口飯吃,重返螢光幕前呢?事實上,這根本不是要懲罰他們,而是保護受害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我們絕對不會要父母「不教」,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身教與引導,因此我們要著力的,不是教不教,而是「怎麼教」。
Thumbnail
我們絕對不會要父母「不教」,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身教與引導,因此我們要著力的,不是教不教,而是「怎麼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