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再度投入外派製造業的生活,讓我開始思考──外派,會不會才是我的「舒適圈」?
聽起來有些矛盾,但也許待在任何熟悉的環境中,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只要能得心應手地生活與工作,就可能成為一種舒適圈。即使回到家鄉,語言沒有隔閡,但還是會感覺自己要努力重新融入。
從空降主管到執行者的落差
最明顯的點是,我和朋友回台後都不是管理職,也因此更能感受到外派與在台工作的差異。外派時,因為身分是「台灣空降幹部」,即使是剛畢業的新鮮人外派,也會享有某些特權:有當地幹部幫忙處理雜務、協助追料與更新系統; 但回到台灣,角色瞬間變成執行者,很多事情得親自動手。有時候接到任務的時候會想說,交給助理處理吧~結果轉頭一看,根本就沒有助理!
外派不削弱能力,只改變能力的型態
以短期來看,確實會有兵無用武之地,因為練成的功夫沒辦法馬上無縫接軌。但我不覺得外派會讓人的能力退化,只是訓練的方向不同。
在外派期間,我學會了如何臨場處理生產異常、如何作為台灣高層與越南團隊的橋樑、如何快速觀察團隊優缺點並調整配置。
但當這些「統籌與協調」的能力帶回台灣,面對必須親手執行所有細節的現實時,那份不適應感才讓我真正感覺到「離開舒適圈」是什麼樣的感覺。
生活的便利,也是一種溫柔的舒適圈
除了工作上的轉變,生活上的差異也讓我重新認識「舒適圈」。外派時,公司幫忙處理簽證、住宿、日常事務,幾乎不用為生活煩惱。那樣被照顧的狀態讓人感到安心,也更容易誤以為那是「正常」的。
但其實,那份無憂的生活環境,才是最難被察覺的舒適圈。
舒適圈,不在地點,而在狀態
以前都聽前輩說,外派後很容易一路走到底,回台灣接軌不容易。當時很不以為難,認為應該是自己沒有累積好實力才會有這樣的困境。直到親身經歷這波才發現真的不容易。
不是地點的問題,而是「狀態」。真正的舒適圈,可能是一種狀態。當你能自在發揮能力、清楚自己的價值時,那裡就是舒適圈。
不管是回歸外派的行列也好,抑或是在台灣擴大自己的舒適圈,都要持續學會離開、適應、再找到新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