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那些準備從「守門員」進化為「操盤手」的法律人
在傳統的職場光譜裡,法務部門(Legal)通常被歸類在一個很尷尬的位置。
如果業務部門是負責踩油門的「引擎」,那我們往往被視為專門踩煞車的「煞車皮」。如果行銷部門是負責花錢的「敗家子」,那我們常被視為負責擋人財路的「守財奴」。
我們的日常,充斥著「審閱」、「修改」、「風險控管」。我們最常說的一個字是「No」,最常做的一件事是「修改合約」,最常被同事抱怨的一句話是:「法務那邊流程還要跑多久?」這聽起來,實在不怎麼性感,對吧?(笑)
但這不是我們的錯,這是舊時代「系統」的錯。
在過去,法律被設計成一種「事後補救」的機制。出了事,才來談賠償;違約了,才來談罰則。我們把大量的青春(與肝),消耗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上。我們築起一道道合約的高牆,試圖把風險擋在外面,但往往也把機會擋在了外面。

試想一下這個場景:一個3,000元的小型授權案,因為需要法務審合約、財務對帳,流程跑了兩週。最後客戶嫌麻煩不買了,或者乾脆直接侵權。這就是所謂的「摩擦力」。我們為了防弊,築起了高牆,卻也把無數的「長尾機會」擋在門外。
但如果,法務可以是別的樣子呢?
我在這系列專欄中,想要跟大家聊聊Smart Contract(智慧合約)。
為什麼不是現在最紅的AI?
因為AI可以幫你寫合約(思考),但只有Smart Contract能幫你「自動執行」合約(動作)。
AI能解決效率問題,但解決不了「人性的不信任」。只有當我們把規則寫進不可篡改的區塊鏈,讓程式碼自動執行履約、自動分潤、自動驗收,我們才能真正把法務從「事後補救(追討違約金)」的泥淖中解放出來,升級為「事前預防」的系統設計師。
這就是我開啟這系列專欄的原因。

在這裡,我不想跟你談生硬的法條,也不想賣弄艱澀的術語。我想邀請你跳出法條的迷宮,重新審視我們的戰場。
你會發現,真正的法務高手,不只是懂法律條文的人,而是懂得如何「消除摩擦力」的人:
- 當一份合約能像自動販賣機一樣,24小時幫公司收錢,它就不再只是文件,而是「資產」。
- 當一套機制能讓客戶不需要信任我們的人品,只信任我們的程式碼,它就不再是防弊,而是「商業模式」。
接下來的系列文章,我將透過「金流效率」、「信任資產」與「實戰落地」三個篇章,以媒體/IP產業為例(涵蓋出版、IP、廣告、零售、教育、訂閱),帶你拆解如何用這套邏輯,解決產業中最令人頭痛的沈痾。

這是一場關於「解放」的旅程。這或許會讓你感到些許不安,因為這代表我們要走出熟悉的法條迷宮,去觸碰陌生的技術邊界。
但請相信我,當你把雙手從繁瑣的行政方向盤上鬆開,交給自動導航系統,你將會發現,你那寶貴的專業能量,終於可以用來規劃更宏大的戰略地圖。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升級這套煞車系統,然後油門踩到底。
(下回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