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圓桌的緣起

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慈音,一位謙卑的真理探索者。萬分感恩,我們能在此刻相遇,於一個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寧靜場域中。想像一張溫潤的圓桌,來自不同智慧傳承的聲音將在此交會,如清泉般,希望能滋潤我們每一顆尋求安頓的心。
今天,我們共同面對一個亙古以來最深刻的提問:在這個充滿無常與苦難的世界裡,我們如何才能找到真實不虛的內心平靜(安心)?
為了探討這個議題,我們有幸邀請到幾位偉大的心靈導師。她們的智慧,如同夜空中的繁星,雖然光芒各異,卻共同照亮了人類回家的路。讓我為各位介紹:- 德蕾莎修女 (Teresa):基督宗教的代表,她的生命就是一首愛的詩篇,為我們闡釋「交託」與「恩典」的力量。
- 法蒂瑪女士 (Fatima):伊斯蘭教的代表,沉靜而堅定,她的智慧將揭示「陶瓦庫爾(Tawakkul)」——那份全然信賴的奧秘。
- 索菲亞女士 (Sophia):俄羅斯文學靈魂的化身,她洞察人性的深淵與光明,訴說著在苦難中昇華的「主動的愛」。
- 禪師 (Zen Master):禪宗的代表,言簡意賅,如響雷,如清風,直指我們那顆妄動不安的心,倡導「頓悟」與「身心脫落」。
- 蓮心尼 (Nun Lotus-Heart):淨土宗的代表,溫柔而包容,她將為我們開示「絕對他力」——那份來自宇宙慈悲的無條件救度。
親愛的朋友們,請讓我們以一顆開放而柔軟的心,一同聆聽這些看似不同、實則相通的安心之道。或許在這場對話的迴響中,您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心安之處。
第一章:苦難的根源——我們為何不得心安?
慈音:感恩各位嘉賓的到來。我想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在各位的智慧傳承中,是如何看待人類痛苦與不安的根本原因?為何我們總是執著於那些終將失去的事物,並因此而遍體鱗傷?」
索菲亞女士:(輕嘆一聲,眼神中充滿悲憫) 托爾斯泰筆下的伊凡·伊里奇,他的一生都在執著。他執著於社會地位、體面的生活、他人的眼光。他用盡全力去抓取這些東西,以為這就是安全與幸福。然而,當死亡來臨時,他才驚恐地發現,他所執著的一切都是一場巨大的騙局,他從未真正活過。我們的痛苦,往往源於我們執著於一個虛假的劇本,卻忘記了自己真實的靈魂。
德蕾莎修女:(雙手合十,語氣溫柔而堅定) 在我們的信仰中,「執著」是一種隱性的偶像崇拜。當我們將終極的安全感寄託於受造物——無論是財富、健康還是某個人——而非造物主本身時,我們便創造了一個偶像。這種錯位的信賴,必然會產生聖經中所說的「掛慮」。因為受造物本質上是脆弱和不永恆的,將希望建立其上,就如同在流沙上建造房屋。
法蒂瑪女士:(沉靜地點頭) 索菲亞女士和德蕾莎修女的洞見,與《古蘭經》的教誨相互輝映。《古蘭經》告訴我們,我們所處的「今世(Dunya)」,其本質「無非是娛樂和遊戲」。痛苦的根源,在於我們錯把這個短暫的遊樂場,當成了永恆的歸宿。我們執著於遊戲中的道具與角色,忘記了真正的生活在後世。這種執著,就像追逐海市蜃樓,必然以失望告終。
蓮心尼:(聲音如暖流) 法蒂瑪女士所說的「遊樂場」,在唯識學中有個更精確的描述,稱為「遍計所執性」。意思是,我們執著的,從來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內心投射在事物上的概念與幻象。我們愛上的不是那個人,而是我們心中「完美伴侶」的影子;我們追求的不是那份工作,而是我們心中「成功」的標籤。我們被自己心中的幻象所欺騙,又因幻象的破滅而受傷。
禪師:妄念。(停頓片刻)妄想有一個獨立不變的『我』,可以去抓取、去擁有。此殼不破,執著不休。
慈音:(眼中充滿感恩) 太感謝各位了。大家的話語如同一面面鏡子,照見了我們痛苦的共同根源——一種深刻的「錯位」。我們將信任與依賴,錯置在了虛幻、無常的人事物上,彷彿將萬鈞重擔放在了自己脆弱的雙肩。既然如此,那解脫之道,是否就在於找到那個真正值得我們信靠的、永恆不變的所在呢?

第二章:放下與交託——通往平靜的第一步
慈音:「放下」與「交託」,是許多偉大傳承的共同教導。我想請教各位,這兩個詞的真義是什麼?它是一種消極的放棄,還是一種積極的智慧行動?
德蕾莎修女:這是一種最積極、也最有力量的行動。耶穌曾發出過一個溫暖的邀請,我想與大家分享: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馬太福音》11:28-30
這是一個奇妙的「負擔轉移」模型。我們之所以勞苦,是因為我們試圖用自己有限的肩膀,去扛起無限的變數。而「交託」,就是透過禱告,將這些沈重的負擔交給上帝,換上祂那輕省的擔子。這種交託所帶來的,正是聖保羅在《腓立比書》中所描述的那種「出人意外的平安」——它超越理性,直接守護我們的心。這份平安,不是來自於問題的解決,而是來自於信靠本身。
法蒂瑪女士:德蕾莎修女所說的,正是伊斯蘭智慧的核心——「陶瓦庫爾(Tawakkul)」。它絕非消極等待。真正的陶瓦庫爾分為兩步:首先,你要像綁駱駝一樣,盡你所有的人事努力;然後,你要全然地、不帶一絲懷疑地,將結果信託給真主。這種智慧,能夠徹底切斷執著與傷害之間的連結。因為你已盡力,結果如何,都是來自真主最好的安排,與你個人的成敗無關。《古蘭經》的承諾是絕對的:「誰信託真主,他將使誰滿足。」(65:3)
禪師:(目光清澈) 東方的「放下」,更像是一種向內的頓悟。我的祖師道元禪師稱之為「身心脫落」。它不是一個「我」去「放下」一個東西的動作。因為只要還有一個「我」在努力,就依然是執著。真正的放下,是「自我」這個沉重外殼的瞬間崩落,是妄念之流的當下止息。你回到了「平常心」——飢來吃飯,困來即眠。沒有過去的懊悔,沒有未來的憂慮,只有純粹的當下。這便是終極的自在。
索菲亞女士:禪師的境界令人嚮往。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洞見中,這種「自我」的崩落,往往是透過「主動的愛」來實現的。當一個人不再執著於自身的痛苦與得失,而是轉身去擁抱這個受苦的世界,去為另一個靈魂付出時,他就在那一刻被救贖了。放下對「小我」的執著,投身於對他人的愛,這本身就是一條通往平靜的道路。
慈音:太美妙了。我彷彿看到了一幅動人的畫面:無論是向著神聖的「你」全然交託,還是向著內心的本源徹底放下,其核心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承認自身力量的有限性,並向著一個更廣大、更深邃的存在全然敞開。 那麼,這就引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這種敞開,是更多地依靠我們自身的努力,還是來自於外部的恩典呢?
第三章:自力與他力——安心由誰賜予?
慈音:在尋求終極安心的道路上,「自力修行」與「他力救度」這兩種看似不同的路徑,究竟分別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對於像我們這樣充滿煩惱與軟弱的凡夫而言,哪一條路徑更為穩妥、更易企及呢?
禪師:(語氣如斬釘截鐵) 禪,是大丈夫之事。講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解脫,須靠自己。如同人飲水,冷暖自知,佛陀也無法代替你覺悟。坐禪,便是磨礪你自己的心之利劍,親手斬斷妄念的葛藤。這條路,險峻,但直截了當。此為「自力(Jiriki)」。
蓮心尼:(目光慈悲,聲音溫和地回應) 禪師的道路,是利根上智者的選擇,令人無比敬佩。但對於我等罪業凡夫而言,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斬斷無始劫來的執著習氣,恐怕比登天還難。我們常常越想放下,反而抓得越緊。正因洞察到這一點,宇宙中最慈悲的覺者——阿彌陀佛,為我們設立了一條不可思議的道路。祂在成佛前,發下了一個偉大的誓願,被稱為「本願之王」: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
蓮心尼:(繼續解釋道) 請仔細體會這句話的份量。這是一個宇宙級的「安全網」,一個終極的「兜底」。它宣告:任何眾生,無論多麼愚笨、多麼罪惡,只要你願意相信,願意稱念我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我必定接引你到我的淨土。這份救度,是無條件的。我們之所以不敢放下,是因為害怕墜落。而這個誓願,就是告訴我們:「你儘管放手,我必接住你。」
我的老師親鸞上人甚至說,越是認識到自己無力放下、煩惱深重的「惡人」,越是阿彌陀佛救度的首要對象。因為他們徹底放棄了自力的驕慢,完全仰仗佛的慈悲。這份來自「絕對他力(Tariki)」的無條件接納,才是我們凡夫所能獲得的、最穩固、最究竟的「安心」。
德蕾莎修女:(眼中閃爍著淚光) 阿門。蓮心尼,您所說的「他力」,讓我深深地共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恩典(Grace)」。我們的得救,不是因為我們做了多少好事,積了多少功德,而是完全來自於上帝那份無條件的、我們本不配得的愛。我們能做的,唯有信靠與領受。
法蒂瑪女士:是的。在我們的信仰中,人的一切努力,最終都需要真主的「慈憫(Rahmah)」才能成就。人是脆弱的、健忘的。唯有時刻記起真主,將自己全然信託於祂的慈憫,才能在今世的風浪中,獲得內心的篤定與滿足。
慈音:(雙手合攏,由衷地讚嘆) 多麼令人動容的分享。雖然路徑看似有「自力」與「他力」之分,但我彷彿看到了它們在頂峰的交會。那個交會點,就是一種「大信心的生起」。無論是相信自己的內心本自具足,還是全然信靠佛陀的願力與上帝的恩典——這份「信」本身,就是一股超越小我執著的巨大力量。

第四章:結論——在塵世中活出寧靜
慈音:感恩各位導師的智慧之光。經過這場深刻的對話,我想,我們可以共同提煉出一個核心的洞見:真正的內心平靜,並非來自於世界變得順遂如意,而是來自我們內心態度的根本轉變——從拼命抓取轉向溫柔敞開,從試圖控制轉向全然信靠。
在對話的最後,能否請各位嘉賓,用一句最精煉的話,給予當代為俗世所困的朋友們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實踐「安心」的建議呢?
- 德蕾莎修女:「當你感到憂慮時,試著將它化為一句禱告,交給那比你更強大的力量。」
- 法蒂瑪女士:「盡你所能,然後深深地呼吸,將結果交託給真主,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索菲亞女士:「試著將對自身痛苦的關注,轉移到為身邊的一個人付出微小的、不求回報的愛。」
- 禪師:「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全然地活在當下這一刻,便是最好的放下。」
- 蓮心尼:「無論你覺得自己多麼不夠好,請記得,只要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在佛陀無盡的光明護佑之中。」
慈音:(深深鞠躬) 無盡的感恩。願這些話語如種子般,落在每位聽眾的心田。
南無阿彌陀佛,Assalamu Alaikum,God bless you,Om Shanti Shanti Shanti。
願各位朋友,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那永恆的心安之處。萬分感恩,回向於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