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佛陀傳 -- 探索本質而非表象,理解永恆而非短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佛陀傳—一行禪師

感悟心得

筆者的觀點其實會很大程度影響他們的寫作

一行禪師的理念是相對入世的

在他筆下的佛陀同樣也是相對入世

也因此這本讀起來毫無負擔、輕鬆好懂同時也發人深省

佛教不是一個“宗教”

佛陀也不是一個“神”

最原始只是佛陀修行,之後帶著他的弟子周遊列國,和世人講述醒覺之道

僧團、戒、經都只是衍生物,為了讓人更好去修行、僧團更和諧

我記得最深的一句話:

佛法只是帶你過河,通向彼岸的舟,到了對岸就該放下,不該扛著舟繼續前行 如同手指著月亮的方位,但手指並非月亮

在現實我見到幾乎所有人都對生活苦惱、憤怒,受著情緒所左右

即便多數曾聽聞佛法的人,皈依佛法的人,也執迷於經、咒、念佛等形式主義,而沒有真實理解到佛法的本質,覺悟的本質

探索本質而非表象,理解永恆而非短暫

在讀完這本書,我更理解了佛法的起、本質

也更感受那三皈依文的重量

一行禪師簡介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是越南著名的禪宗大師、作家和和平活動家,於1926年出生於越南中部的阮文省。他在1942年進入禪寺修行,並於1949年成為僧侶。

在越南戰爭期間,一行禪師積極參與和平運動,提倡非暴力和對話。他於1961年創立了“越南禪宗聯盟”,並在1966年前往美國,向世界介紹越南的和平訴求。

一行禪師的著作眾多,包括《當下的力量》和《心靈的修行》等,這些書籍深入探討了正念和內心平靜的重要性。他於1982年創立了“心靈修行中心”,並在法國建立了“梅爾蓮寺”,成為全球正念修行的中心之一。

一行禪師於2022年1月22日圓寂,享年95歲。他的教導和理念仍然影響著全球的修行者和追隨者

他的理念核心可分為以下幾個重點:

  1. 當下正念(Mindfulness in Daily Life)
    • 強調把禪修帶入日常──吃飯、走路、洗碗、工作,都可以是「禪修的一行」。
    • 以「三呼一應」〈一呼吸,一回頭,一還原〉等簡易方法,提醒自己回到當下,覺察呼吸與身體的存在。
  2. 相依共存(Interbeing)
    • 提出「我即他,他即我」的觀念: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透過無數因緣條件相互依存而成。
    • 透過理解「相依共存」,化解我執、貪執,進而培養慈悲心。
  3. 行動佛教(Engaged Buddhism)
    • 主張佛法不僅是個人解脫,更應投身社會、關懷世界苦難──從反戰、環保、種族平權到父母、孩童、窮苦者等各種議題。
    • 他自己創辦「佛教和平學院」(School of Peace)、橄欖山社區(Plum Village),進行社會關懷與教育。
  4. 四念處與五戒(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 Five Mindfulness Trainings)
    • 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作為系統化的修行架構,幫助身心解脫。
    • 五戒(Mindfulness Trainings):改寫傳統五戒,以現代語言落實於工作與家庭,例如「對生命的尊重」、「對真理的誠實」、「對公共財產的保護」、「對性愛的責任」、「對消費的覺察」。
  5. 深度傾聽與慈悲語(Deep Listening & Loving Speech)
    • 提倡「深度傾聽」:以全然的同在與接納,聆聽他人的痛苦;
    • 「慈悲語」:以誠摯與溫柔的語言回應,化解對立,促進和解。
  6. 和平與非暴力(Peace and Nonviolence)
    • 身體力行反戰與非暴力抗爭,主張透過對話、冥想與內在的和解,達成社會轉化。
    • 以「行動禪」(Walking Meditation)等方式,讓和平從個人內心流向家庭、社區、全世界。

佛法不應該是高深而不實際的,佛法的目標應是解決具體問題

佛陀非常的實際 傳的都是很生活性質的佛法 在河邊遇見看牛的小童,就出了看顧水牛經,從看水牛的視角說大道理 講的經也都不是什麼虛空言語,而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能夠從中去推敲出真意 別的宗教或是自己徒弟去問他宏大不著邊際問題,包含宇宙的盡頭,宇宙是否無窮,佛陀死了後會怎麼樣,他總拒絕回答,因為和離苦得樂無關 他講出宏大道理或抽象時候往往是在有真實意義的時候,像是目犍連一直夢到自己母親受苦,就講了比較空的集念

覺悟的本質

佛法的本質就是使人覺悟的方法

覺悟的本質就是,沒有慾望 + 沒有執念 + 持續感知(正念) + 對世界運行有高度了解(智慧) → 基本上你就會沒有苦

要達到這種狀態的方式就是長時間修行+思考

任何離開這個本質的都並非是覺悟、正法

空泛的概念

佛陀也會講一些比較空泛的東西,但我相信這並非本意

原因在於:一、他只在徒弟面對大痛苦的非常時刻講,二、這個和他平常的言詞有出入

目犍連為母親受苦而焦慮時候他講了有點抽象的集念

徒弟看到別人受苦,就講了功德相關的 不管是功德或是集眾念,我想都不是佛陀本意,而只是他用來讓弟子明瞭、脫離痛苦的手段

我時常看到現代人常講要積功德,積福報,都是和佛法初衷相背離的

當你想要累積什麼,這個念頭即是

佛、法、僧

佛,是覺者的意思

佛陀這個名號甚至是村童幫悉達多取的

佛法即是幫助實踐醒覺之道的方法論

僧是幫忙傳遞、傳播佛法的人

經典、戒律的誕生

悉達多在悟到之後開使周遊列國,去各地收徒,教別人怎麼修行醒覺之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人生遊戲的通關討論區
34會員
97內容數
對我來說 人生就是一個遊戲 活得開心,活得漂亮,活得成功,活得有意義 都是這場遊戲的一個個任務 我想要把這個遊戲打通關 在這裡我會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經驗 把遊戲打通關的一些技巧 打通關的過程 和我自己發現的小 bug,或捷徑 遇到的喜怒哀樂 遇到的困難 遇到的挫折 歡迎大家一起來摸透和想受 這場人生遊戲
2025/07/20
本週回顧效能與目標達成率,並針對下週目標提出改進計畫。工作方面,順利完成既定任務,並預計撰寫一系列關於BuddhaDAO的文章。生活方面,持續優化原子習慣,並從參與的分享會中獲得寶貴的見解,特別是關於傳統金融與加密貨幣的差異以及投資的風險管理。
Thumbnail
2025/07/20
本週回顧效能與目標達成率,並針對下週目標提出改進計畫。工作方面,順利完成既定任務,並預計撰寫一系列關於BuddhaDAO的文章。生活方面,持續優化原子習慣,並從參與的分享會中獲得寶貴的見解,特別是關於傳統金融與加密貨幣的差異以及投資的風險管理。
Thumbnail
2025/07/13
本文探討作者如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並改善其生活節奏。作者透過記錄每日目標完成情況、反思自身問題,並制定改善計畫,期望打破生活中的負面循環,建立更有效率且健康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2025/07/13
本文探討作者如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並改善其生活節奏。作者透過記錄每日目標完成情況、反思自身問題,並制定改善計畫,期望打破生活中的負面循環,建立更有效率且健康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2025/07/06
這篇文章記錄了一週的工作與生活目標達成情況,反思了目標設定與執行上的不足,並分享了從書本《格局》、《真需求》、《原子習慣》、《AGI》以及 Elon Musk 的第一性原理演講中獲得的啟發,強調了建立長期計劃、有效資訊蒐集及應用、以及運用第一性原理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2025/07/06
這篇文章記錄了一週的工作與生活目標達成情況,反思了目標設定與執行上的不足,並分享了從書本《格局》、《真需求》、《原子習慣》、《AGI》以及 Elon Musk 的第一性原理演講中獲得的啟發,強調了建立長期計劃、有效資訊蒐集及應用、以及運用第一性原理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