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行腳走讀識內惟」,是一場非常精實的走讀活動,全場三小時的行腳,中途只有短暫休息,且休息時講師也一直在分享故事,熱情滿點。
講師陳坤毅很年輕,高雄內惟人,感覺大約2、30歲吧!從他對內惟的深入研究與講歷史故事時的神采飛揚,可以感覺到一股老靈魂的氣質與氛圍,《識內惟:邊城時光讀本》是他的著作,所以我想走讀活動就是他田野調查的成果展現。

其實內惟並沒有什麼知名的古蹟或景點,講師對這裡的投入與研究,完全是基於對自己生長土地的一份愛。
像是走讀裡面我覺得很有趣的高雄溫泉舊址,因房屋設備早已全部拆光,看起來就是普通的、有點髒髒的水溝而已。但靠近一聞,竟聞到濃濃的硫磺味,一瞬間彷彿可以透過溫泉味穿越時空。水溝底就是硫化湧泉,且是冷泉,至今仍源源不絕!日治時期日本人在這裡取水再進行加熱(日本人真的很愛泡溫泉),所以這裡確確實實曾經是溫泉盛地喔~

高雄曾經有溫泉,真是令人意想不到。
走過許多棟不起眼的房舍,聽講師娓娓道來這裡的故事,內惟有龍目井與內惟埤,人們循著水來到此地居住。這裡鄰近盛產石灰岩的柴山,又有水,因應而生許多相關工廠,如「水泥廠」、「味精廠」、「造紙廠」……等等。工廠再帶來就業人口,市場與聚落因此形成,盛極一時,最後又因為這些工廠的高汙染以及產業更迭,最終人去樓空,留下一片寂靜。
但從這些房舍的細微角落,仍可發現曾經人們駐留過的記憶。像是鼓山高中的前身是高雄市立第七初級中學,校門口校徽上的七顆鋼筆頭就是歷史的印記。

過程中講師提到好幾次,內惟好幾塊地方已經有建商進駐,開發是一定會發生的,只是在這個過程裡,我們如何保留這些人文與自然資產,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走讀的最後,講師說為什麼要和高美館合辦走讀活動?就是希望更多人知道內惟曾經的故事,了解這些人文資產的價值,不要因為快速的土地開發而讓這一切消失。
曾經有許多文學家與詩人,在內惟駐留,抒發情感,寫下故事。我想文字可以傳遞的最大價值,就是情感與愛。這是無論AI寫作技巧再怎麼高明,也無法取代的人性價值。
科技高速發展的至今,人文藝術更顯可貴,謝謝這場精實的走讀!收穫滿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