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每個人一生至少都會到動物園二到三次。第一次是小時候被父母親帶去,第二次是長大當父母後帶孩子去,幸運的話還有第三次,就是陪著孫子一起去。
在現代,動物園大概是唯一跟大型獵食性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了。幾十年前有馬戲團,獅子老虎還會表演跳火圈,但是在愛護動物的思潮下,現代的馬戲團已經沒有動物在表演了,只剩下空中飛人跟小丑。
動物園差一點在保育的觀點下步上馬戲團的後塵。除了展示活生生的動物被視為不人道外,從野外捕捉以及運動物的過程,往往會死掉十倍以上的動物。(在早些年,人們不太會照顧這些動物,被關在狹窄籠子裡的野生動物,通常很快就死亡。)所以,幾百年來動物園的確可稱為動物的殺手。
動物園的歷史很悠久。在三、四千年以前,人類就開始圈養動物供人觀賞,甚至有些動物園還是人獸格鬥的競技場。歐洲的大冒險時代,更有許多探險家到全世界蒐集珍奇異獸,然後買賣供人欣賞。這大概是現今動物園的起源吧?
古代羅馬競技場必須圈養與人類搏鬥的動物,或許可以視為今日動物園的前身。Photo source:pxhere
動物園之所以沒有被時代淘汰,主要是轉型成功,從娛樂的功能,轉變成環境教育或保護動物的重要角色。
首先,現在的動物園已經不能購買野生的動物,而是透過與其他動物園所繁殖的動物彼此作交換。其次,有些動物園已轉型成生態保育單位的附屬機構,擔負現代方舟的角色,也就是為那些因為族群數量非常少,而且在自然棲地裡有許多危機而瀕臨絕種的生物當作庇護所,或者復育中心。
原本保護動物或研究復育的工作,應該是由學術單位或生態保育機構來做。但是動物園一則有場地,二者有人員編制,除了飼養更可以進行研究,同時也因為賣門票而有經費,讓很花錢的復育物種得以順利進行。更重要的是,透過孩子喜歡參觀動物園的機會,更能幫助生態保育,並從事環境教育。
動物園的轉型過程中,著名的自然生態作家杜瑞爾(Gerald Durrell)起了很大的貢獻。他很小的時候就在火柴盒裡養昆蟲,夢想擁有一個自己的動物園。長大後,他寫了幾十本非常暢銷的書,並主持與拍攝了許多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來宣傳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觀念。最後,他甚至創立了幾個基金會——以及自己理想中的動物園。
他曾經反駁那些到動物園抗議的志工。他說,認為「動物園裡的動物飽受折磨,而住在大自然裡就像住在伊甸園中」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野生動物必須面對不斷尋找食物的勞累,隨時得躲避敵人的精神壓力,還有疾病以及無數寄生蟲的騷擾。大部分動物的新生兒在大自然裡,有非常高的死亡率。
當然,那些抗議的愛護動物人士並不買帳。他們認為動物在大自然裡即使比較危險,但畢竟是自由的,總比一輩子被關起來好吧?
杜瑞爾對這個問題也有回答。他認為,人類對自由這個名詞太偏執了。其實動物不見得有人類這樣的自我意識。活下來,並且繁衍後代,大概就是所有動物演化最核心的目的了。何況我們必須面對一個現實:因為人類的擴張,地球上可以供野生動物生存的空間愈來愈少,牠們在自然野地裡能存活的機會也愈來愈困難。據統計,目前約有二千種脊椎動物需靠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或庇護站的圈養避免種族的滅絕呢!
今日的動物園,讓許多脊椎動物的種族延續得以更加順利的進行。Photo source:pixabay
杜瑞爾在他所有的著作中都不斷強調,動物園可以就近從事動物行為的研究,最終目的應該是能更有效地幫助野生動物。你只有瞭解各種不同動物的不同需求,才能成功的保護他們。而且,動物園也一定要繁殖並復育動物,再找機會野放到大自然裡,讓牠們在方舟外的真實世界中生生不息!
不過,幾十年的努力過去,真正成功的例子並不是很多。主要是原本的自然棲息地條件不見得很好,那些珍奇的物種還必須面臨盜獵者的偷獵,這也是目前還有二千多種瀕臨絕種的脊椎動物需要被人工圈護的原因。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樣的圈養也不是長久之計。物種面對各種自然環境的挑戰,不管是乾旱或疾病、寄生蟲、捕獵者,雖然有壓力,很危險,但是這也是演化的自然現象。當我們為動物消毒除蟲,給予豐富而均衡的食物,只會把牠們養得愈來愈嬌弱,更無法在大自然裡自己求生了!
許多關心大自然、立下保護動物心願的人,都是來自於小時候參觀動物園所燃起的好奇與讚嘆。動物園裡活生生的動物,也可以提醒我們在與動物共享的這個世界,人類扮演的角色與必須擔負的責任。所以,動物園還是有存在的價值。不過,我們必須共同監督,不要讓動物園成為單純娛樂或營利的單位。
美國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曾經有個展覽室,標示著:「地球上最危險的動物」,若進門一看,只有一面大鏡子。沒錯,如果以地球上其他所有動物的觀點來看,人類才是最危險的動物。我們人類要轉型,變成保護動物的守護者,才不愧為萬物之靈。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編輯:洪崇德
責任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