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本事】民雄三十四度C:仁偉書局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猜想是否你也有過類似的感受,那即是:小學時代穿著的運動衫褲與卡其制服,它們後來到底都去了哪裡?這個問題在到訪仁偉書局的二樓書區,始終不斷盤旋於腦海。仁偉二樓書區的走道,立著一組伸縮式的曬衣架,非常吸睛。上頭不分季節,掛著長的短的學生服飾,其中有件印有二字「樣品」。這是書局負責代售的學校衣物,鄰近的小學叫興中國小,它也是年輕店長羅怡芬的母校。怡芬說運動服仍和當年的款式相同,圓盤造型的小黃帽也一樣,制服則是變得更漂亮。提及每次開學都要走入校園替學生訂做衣服一事,怡芬生動地描述現場的忙碌與混亂,然校友姊姊回來為學弟妹量身裁裝的畫面,不知為何想來還是感到特溫暖。

 

校友姊姊只是其中一個身分,在臉書上怡芬是管書姊姊、理貨姊姊,名片上則是款冊ㄟ郎,怡芬也是家中的大女兒,現在則是仁偉書店的新生代,店內店外乃至於雲端網路,皆可發現她的熱情無處不在,正如同來到民雄這天,恰恰也是入春以來的最高溫:三十四度。

 

raw-image

怡芬與父親

 

三十五年前仁偉書局在民雄開業了!位在建國路的現址業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怡芬便是在這裡長大的。黃色招牌、黑色大字,如果從古歌地圖尋找仁偉書局,你會發現它就位在嘉北車站與民雄車站的正中間。怡芬說身高才比櫃台高一點點就開始顧店,去年三月重新回到故鄉民雄接掌家業:一來是不捨得書店停止運作;而也許從小在書店頻繁與人接觸,她喜歡人跟人之間的關心與互動。仁偉是民雄在地老書局,店內常見的是老顧客老厝邊,大多從上一代買到了下一代。

 

所以「傳遞」這個意象在仁偉書店非常重要,或者像仁偉這樣的地方書店,傳遞本身即是它的精神所在:它是以物為媒介來銜接你我之間的情誼。剛好仁偉書店名片就印著「往傳遞美好及重要事物的目標邁進」。我於是想到了小學時期的上衣外褲,有時不捨得丟掉便留給鄰居的堂弟妹穿,或者身上穿的原本就是哥哥姊姊的,更甚者,後來孩子都大了,衣服乾脆父母拿來當居家服使用,猜想類似故事在民雄一定也不少,這也是一種傳遞了。如今怡芬在父母親多年打下的基礎進行延伸發揮,怡芬說是爸爸做人非常好,大家喜歡來。言談之中充滿對父親的敬意,一旁的我聽得亂感動的。因此什麼又是美好及重要的事物呢?這就是了。

 

怡芬從台北再回嘉義,面對熟悉的空間與熟悉的擺設,心情畢竟不太相同,這次不再只是短暫過夜,是久留下來,為此店裡每個物件皆有了全新的意義。怡芬說書店內的大大小小對她來說都很重要,而我猜想一紙筆、一張紙、一件衣服定能串起許多回憶。我在二樓發現賣海報的活頁版,它像立在半空中的一本書,只是翻轉的不是紙張,而是木板,這個懷舊設計在怡芬還沒上台北念書就存在店裡了,海報印製的圖樣不知業已換過多少版本──只是時下最流行的卡通是什麼呢?其實我也不清楚了。時間推移大概就在這些細微處,怡芬笑說上次還有客人想買那塊木板。

 

raw-image

仁偉書局,安安靜靜的制服樣品

 

那麼:最大的變化是對時間的感受?怡芬說附近居民多以藍領階級為主,用台灣話來說就是做工仔人,這裡七點多上學、八點上班,使得仁偉經營也與地方社區同步運作。國曆農曆都很重要。比如每年開學是參考書的旺季,仁偉二樓也賣參考書;農曆年節店門口賣春聯;元宵節則賣造型燈籠。我注意到怡芬與客人家人交談都是使用台語,回到民雄之後,台語說得更鮮活更靈動。怡芬形容剛回來時常常在「jiok貨」,也就是要追貨、補貨的意思。工業區、大馬路邊的小書店,這jiok音用得太生猛到位,然jiok的何止是缺貨的文具百貨呢?還有書店等待實現的各種理想,怡芬正在jiok、在努力追逐著。

 

仁偉書局的一樓主要販售文具百貨,可以發現到:「文具」的概念在這裡被延伸擴大:墨水夾、影印紙、乃至電腦周邊、辦公商品盡是文具,我覺得這是一間與時俱進的書局,而多年來店面空間也一進一進向內擴深。都說怡芬在店裡長大,其實書店空間本身也在發育。我就在一樓走道數算店內到底多少書格?第四十五格是檔案夾、第四十六格是風琴夾與L型夾,第四十七格……仁偉用來分類文具的指示招牌麻麻密密,其中最大的一個、也是最顯眼的一個叫做「圖書請上二樓」。如何讓客人走上二樓?這也是怡芬當下用心最深的地方。從選書、進書、擺書,乃至書區的規劃與設計,光線與照明,她正往傳遞美好及重要事物的目標邁進,而民雄今天三十四度C。

 

 


 

圖片提供:夢田文創、書店裡的影像詩

拜訪更多書店:

raw-image

avatar-img
10會員
16內容數
<p>最初與書、書架、書店接觸的場景,形成介面,長成影像,生成平台,而你伸出手指輕觸登入,下一秒就要重返現場;這些小鎮書局或連鎖書店,成為我們求學期間不斷穿越的所在。這個寫作計畫以全台灣特色書店為探索對象,一方面試圖梳理自身的知識養成;一方面也嘗試與書店空間進行對話。書店作為台灣教育的基樁節點,我在其中穿越也被穿越,沿途所見卻是形形色色的人。我們曾從中帶走、又留下什麼呢?</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楊 富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半年來,讀字書店正在發展屬於讀字的詩學。營業時間從下午兩點至午夜十二點,外頭經過的人常是下課學童、趕去黃昏市場的媽媽,六點左右會出現垃圾車,然後是跑補習班的家長小孩,再晚一點是加班歸來的上班族與勞動者,更晚的話,大概就是略有心事的人了。</p>
<p>在書集囍室:當你讀到通風的歷史,就是讀到鹿港風向與空氣的歷史;你讀到採光的歷史,就是鹿港日曬與照明的歷史──時間的呈現於日常細節的感官捕捉,在這裡每種體會都是活生生的,它很抽象也很具體,因為這老屋仍在呼吸,而光與影的變化就是它的面目表情。</p>
<p>我覺得依芸像是文學園丁,也是種字的人,現在她種下日、栽、書、屋四個字,每個字就要生根、成蔭、變成林。種下屋這個字,它會長出什麼句子,是不是:「這裡跟我阿嬤家很像!」、「天啊!我小時候用過!」、「我記得、我記得、我記得…….」</p>
<p>為什麼會開書店?八年級的張豫來自高雄,同時是家中獨子,歷經台灣少年都會面臨的升學教育,他說以前下課常在書店翻找課外書籍,目的只為了尋覓一種素樸、直接的感動,而通常就只是一條書背書名、一行不完整的詩、斷斷續續的幾個字。</p>
<p>關於博克的描述、敘事、說法,起手式都是過去式了,書局故事已經是你我心中的一件往事。台灣書店的消失與誕生意味著台灣知識的此消彼長。每間書店的出現,象徵著我們正在尋求新形式與新語言與新內容;每間書店的消失卻不只是消失,它會在另處生出新機,結出花果,因其精神終會被傳遞、被賡續、被牢記著。</p>
<p>「記憶裡的事總是和鹿城連在一起……」五年級世代的秋玲姊與凱鶴哥從前是鹿港國中相知相熟的一對戀人,分開多年之後兩人再度重逢,並於中年返鄉回返鹿城開設書店。我喜歡他們的故事,更巧的是書店就在母校不遠處,「人生像是一個圓圈」,凱鶴哥說,而這一切像是註定好的。</p>
<p>半年來,讀字書店正在發展屬於讀字的詩學。營業時間從下午兩點至午夜十二點,外頭經過的人常是下課學童、趕去黃昏市場的媽媽,六點左右會出現垃圾車,然後是跑補習班的家長小孩,再晚一點是加班歸來的上班族與勞動者,更晚的話,大概就是略有心事的人了。</p>
<p>在書集囍室:當你讀到通風的歷史,就是讀到鹿港風向與空氣的歷史;你讀到採光的歷史,就是鹿港日曬與照明的歷史──時間的呈現於日常細節的感官捕捉,在這裡每種體會都是活生生的,它很抽象也很具體,因為這老屋仍在呼吸,而光與影的變化就是它的面目表情。</p>
<p>我覺得依芸像是文學園丁,也是種字的人,現在她種下日、栽、書、屋四個字,每個字就要生根、成蔭、變成林。種下屋這個字,它會長出什麼句子,是不是:「這裡跟我阿嬤家很像!」、「天啊!我小時候用過!」、「我記得、我記得、我記得…….」</p>
<p>為什麼會開書店?八年級的張豫來自高雄,同時是家中獨子,歷經台灣少年都會面臨的升學教育,他說以前下課常在書店翻找課外書籍,目的只為了尋覓一種素樸、直接的感動,而通常就只是一條書背書名、一行不完整的詩、斷斷續續的幾個字。</p>
<p>關於博克的描述、敘事、說法,起手式都是過去式了,書局故事已經是你我心中的一件往事。台灣書店的消失與誕生意味著台灣知識的此消彼長。每間書店的出現,象徵著我們正在尋求新形式與新語言與新內容;每間書店的消失卻不只是消失,它會在另處生出新機,結出花果,因其精神終會被傳遞、被賡續、被牢記著。</p>
<p>「記憶裡的事總是和鹿城連在一起……」五年級世代的秋玲姊與凱鶴哥從前是鹿港國中相知相熟的一對戀人,分開多年之後兩人再度重逢,並於中年返鄉回返鹿城開設書店。我喜歡他們的故事,更巧的是書店就在母校不遠處,「人生像是一個圓圈」,凱鶴哥說,而這一切像是註定好的。</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因為喜歡閱讀 輾轉開啟對獨立書店的好奇 今天到水湳洞的非書店走走 很難想像在東北角海岸 有著一家書店
Thumbnail
常去的小說店老闆娘說她要退休了!!!
Thumbnail
在一個被低語森林環繞的古色古香的小鎮上,珍的小書店像是那些尋求書頁中慰藉的人的燈塔。這家名為「耳語與夢想」的店鋪雖小且擁擠,但卻十分溫馨,滿是堆達天花板的書堆,舊紙和新鮮咖啡的舒適香味彌漫在空氣中。珍,擁有深邃的眼睛和知曉的微笑,不僅是店主,她是故事的守護者
Thumbnail
就閱讀的考量,電子書肯定不全然等於紙本書,它是另一個文字/書籍呈現的形式,除了epub的規則得遵守之外(才能生成檔案),它還有許多在「使用上」需要去思考的地方,也就必然會在「使用」的細節上,會再去思考更多的可能!
Thumbnail
做完這本書後,算是解鎖我另一項專長,應該日後也可以做好我自己的旅行、攝影書了。
Thumbnail
圖文書的電子書究竟要做成固定版面還是流式的呢?很多人為了糾結這件「破壞版面」而捨棄「做電子書」這件事。寶瓶文化新出版、雪羊的《記憶砌成的石階》的電子版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閱讀究竟是因為習慣的消失還是只是因為時代改變了習慣,我想都是未來「關於書與出版」需要好好思考及做出轉變的事。
Thumbnail
因為喜歡閱讀 輾轉開啟對獨立書店的好奇 今天到水湳洞的非書店走走 很難想像在東北角海岸 有著一家書店
Thumbnail
常去的小說店老闆娘說她要退休了!!!
Thumbnail
在一個被低語森林環繞的古色古香的小鎮上,珍的小書店像是那些尋求書頁中慰藉的人的燈塔。這家名為「耳語與夢想」的店鋪雖小且擁擠,但卻十分溫馨,滿是堆達天花板的書堆,舊紙和新鮮咖啡的舒適香味彌漫在空氣中。珍,擁有深邃的眼睛和知曉的微笑,不僅是店主,她是故事的守護者
Thumbnail
就閱讀的考量,電子書肯定不全然等於紙本書,它是另一個文字/書籍呈現的形式,除了epub的規則得遵守之外(才能生成檔案),它還有許多在「使用上」需要去思考的地方,也就必然會在「使用」的細節上,會再去思考更多的可能!
Thumbnail
做完這本書後,算是解鎖我另一項專長,應該日後也可以做好我自己的旅行、攝影書了。
Thumbnail
圖文書的電子書究竟要做成固定版面還是流式的呢?很多人為了糾結這件「破壞版面」而捨棄「做電子書」這件事。寶瓶文化新出版、雪羊的《記憶砌成的石階》的電子版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閱讀究竟是因為習慣的消失還是只是因為時代改變了習慣,我想都是未來「關於書與出版」需要好好思考及做出轉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