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本事】鹿城一九八五:知文堂創藝書坊

2016/07/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知是否因為前天正是三月廿三媽祖生,到訪位於彰化縣福興鄉知文堂的這日仍能感受鬧熱的餘溫,我聽說媽祖生前後總是會落雨,而天色確實是陰陰暗暗的,現在空氣中聞得到金紙檀香,也聽得到鑼鼓聲響,卻又不能肯定這味道這聲音究竟是從哪傳來。是龍山寺還是天后宮的方向呢?知文堂創藝書坊的女主人秋玲姊說鹿港的風很大,也許風大以致讓一切失去邊際,分不出東南西北,同時也把人吹向鹿城的一九八五年。

 

一九八五年前後的台灣,終將解嚴的社會氣氛,街頭各種抗爭運動雲湧,這是我們記憶中的八〇年代。

 

一九八五年前後的鹿港,反杜邦運動如火如荼展開,開發與環境的問題成為新聞議題,不知當年海風是否一如今天吹得讓人站不穩腳,那時鹿城濱海地區又是一片怎樣的風景?

 

「那一夜,回到鹿城,和你靜靜地走向海邊……」這文章答案般適時就浮現在我的眼前,當年秋玲姊參加中央日報文學獎的得獎之作,字裡行間盡是對人事對故鄉的密意濃情,不知為何初見文章好像也有聲音也有味道,該是鹿港的香舖夾雜海風席捲而來的氣味?而背景定是一片鑼鼓聲響。文章局部此刻就浮印在知文堂的落地玻璃窗面,它像是楔子,替每個到訪知文堂的愛書人拉開一頁鹿城故事。

 

有趣的是,玻璃帷幕上面的句段,現在被設計成上下隔開的樣子,白色字體是拍岸浪花,本來是一篇散文,現在倒像一首現代詩了。中間空出的篇幅時常更換一些句子,到訪這天是法國詩人保爾.艾呂雅的:「我生來是為了認識/為了呼喊你的名字/自由」。其實本只是單獨的一節詩句,因為夾在〈鹿城一九八五〉之中,整體又像是一篇新作了。念國小三年級的弟弟是知文堂值日生,牆上詩作就是他負責抄寫的,字寫起來歪歪斜斜很可愛,且不管是媽媽還是法國詩人大作當前,他也要揮灑自己的想法,於是又多補了幾筆,形成創意中有創意、文字中有文字、記憶中有記憶的特殊畫面。

 

「記憶裡的事總是和鹿城連在一起……」五年級世代的秋玲姊與凱鶴哥從前是鹿港國中相知相熟的一對戀人,分開多年之後兩人再度重逢,並於中年返鄉回返鹿城開設書店。我喜歡他們的故事,更巧的是書店就在母校不遠處,「人生像是一個圓圈」,凱鶴哥說,而這一切像是註定好的。

 

知文堂,鹿港,書店,書店本事,楊富閔,書店裡的影像詩,侯季然

秋玲姊與凱鶴哥

 

二〇一五年十月知文堂開幕,書店空間本體前身是間鐵屋,書店進來是書區,有新書也有舊書,後半部是展場,許多講座課程就在這裡進行。值得注意的是,書店挑得很高,高處有塊透光方窗,發想來自鹿港常見的天井建築,天井怎麼飛到了鐵皮屋頂?這讓白天屋內也能享受自然光線,光線此刻瀑布般直直打在我們訪談的空間,形成氛圍,倒也像一個在攝影棚內的現場錄訪了。不是嗎?值日生小弟弟拿著平板電腦不斷幫我們側拍,我猜想他是不是又在創作了?

 

小弟弟的畫作〈機器人大戰史前時代〉就與無數藝術作品並排牆上,成長於一個鼓勵創作的環境多麼令人羨慕,這當中自有秋玲姊與凱鶴哥對於人生藝術的各種體會。確實知文堂從內到外盡是一家人的巧思美意:凱鶴哥專精於工藝與篆刻,店裡多數是他的作品,加上秋玲姊的文字、家人留下的舊式秤子、阿嬤的縫紉機……。凱鶴哥提及心中有美,自有定見;認為美是從生活培養而起,我注意到生活是關鍵字。實則中年回鄉自是多了分人事的歷練與滄桑,如今回到最初的鹿港,想要認真過好每一天。有趣的是,過去不曾想過派上用場的物與事,比如國中時期的畫作,現在因著知文堂出現而重新登場,並產生了意義──知文堂為此一如記憶的展區了:收藏、分類、回收、展示秋玲姊與凱鶴哥兩位鹿城囝仔的鹿城故事。正如他們曾經中斷的愛情故事,三十年後又開啟了新頁,〈鹿城一九八五〉果真完而未了,這命運怎麼說呢?

 

一九八五、一九九五、二〇〇五、二〇一五……昔時國中翹課約會的海堤,現在是彰濱工業區,鹿港或許也已不是當年的鹿港,訪談結束走出知文堂,八方四面突然響起成串鞭炮,聲音仍然不知從哪傳來飛來,鹿港的風很大,響度為此更大,我想這是要獻給知文堂的祝福了。

 

 

 


 

圖片提供:書店裡的影像詩

拜訪更多書店:

楊富閔, 書店本事, 你心中的那些書店, 書店裡的影像詩, 侯季然

 

 
楊 富閔
楊 富閔
1987年生,臺南市人,東海中文系畢業,目前就讀台大台文所。曾獲「2010博客來年度新秀作家」、「第五屆林榮三文學獎小說首獎」、「2013台灣文學年鑑焦點人物」;入圍2011、2014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作品選入多種選集。出版小說《花甲男孩》、散文集《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休書─我的臺南戶外寫作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