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張西望顛倒夢想

東張西望顛倒夢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不知道是這幾年事情太多了,還是必須承認年紀逐漸大了,體力己不如當年,連周末假日應該是休息的機會,卻往往要趕著參加許多活動,回到家,常常累得連躺坐在陽台看風景喝茶的閒情逸致似乎也沒了。倒是今天在書桌前整理氾濫成災一堆又一堆的資料時,發現我的超大觀察箱〈緊貼著書桌的落地觀景窗〉不知不覺中又停滿了昆蟲。

停下手邊的動作,一隻一隻辨識著。

忽然想起詩經裏的一段話: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這是形容大眾只知奢侈享樂,不知環境危機,就像蜉蝣朝生而暮死,卻還裝飾著華麗的薄翅。

古人詩詞有所謂賦比興,興者以所見所遇引申述懷也,於是我就回溯自己為什麼看到許多不知名卻艷麗十足的夜行性昆蟲時,會想起詩經這一段話?大概因為最近又在重讀「古老陽老的末日」這一本書吧?

在華麗中看見悲涼,在荒蕪中看見生機。對於這種異於常人的體會,自己不免失笑,連帶又想起莊子齊物論裏提到的:「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唉,一路夢下去,夢成了繁華,繁華成了夢,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告訴自己:「不用怕,這世界或許是如同莊子得以瞧見的,在淒愴的生命中有幻象的美麗,所以那樣悲苦,卻又可以逍遙。」

  席慕蓉在一首詩中這樣寫著:

  「我們去看煙火好嗎?

  去 去看那

  繁花之中如何再生繁花

  夢境之上如何再現夢境

  讓我們並肩走過荒涼的河岸仰望夜空

  生命的狂喜與刺痛

  都在這頃刻

  宛如煙火」

  於是在另一首詩中,她繼續寫著:

  「在戰爭與戰爭之間

  我們欣然構築繁華的城市

  在毀滅與毀滅之間

  我們慎重地相遇相愛 生養繁殖」

想起林懷民在某次接受記者訪問時說:「我是東張西望,顛望夢想的人。」

是啊!迷路原為看花開,原來我也是個東張西望,顛倒夢想的人啊!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常常會很納悶,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因為營養豐富發育愈來愈早熟,而且知識上也遠比任何時代的年輕人見多識廣,但是為什麼古人十多歲就成家立業,或者身為父母的我們也在二十來歲就離家獨立,為自己做選擇,面對自己的人
最近朋友聊天最夯的名詞是核心肌群。 早些年話題是騎單車環島,後來是跑馬拉松,現在是核心肌群與健身房。因為周邊的朋友們都已經逐漸進入中年,除了頭髮花白之外,最明顯的是男生凸出的小腹與女生像梨子般的臀部
我的記本書扉頁幾十年來總是謄寫著一段話:「對已成之事實,須看破放下,順因緣觀,不起追悔;對當前事物,宜惜取因緣,掘發可造性,積極耕種。」 這一段話與西方著名的祈禱詞精神上有些雷同:「請賜我平靜,能接納
其實對於會看到這篇文章,或者關心這個主題的家長來說,他們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寒暑假作業,因為這些有能力有時間關心孩子學習的家長,原本就會好好利用寒暑這個假難得的假期來安排各種課堂上學不到的活動與計畫,若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這個廣告台詞的影響「學樂器的孩子不會變壞」,台北市曾經學過或正在學各種樂器的孩子將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這麼高的比例實在令人非常吃驚,到底有多少父母知道自己究竟為了什麼要送孩子去學樂器
曾經有個媒體要拍紀錄片,跟著我參加了不少活動。導演有一次與我在私底下聊天時感慨:「看來你的孩子,比較不正常!」 因為他發現我的雙胞胎女兒很喜歡跟著爸爸媽媽參加大人們的聚會,與他看到的絕大部分青少年都
常常會很納悶,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因為營養豐富發育愈來愈早熟,而且知識上也遠比任何時代的年輕人見多識廣,但是為什麼古人十多歲就成家立業,或者身為父母的我們也在二十來歲就離家獨立,為自己做選擇,面對自己的人
最近朋友聊天最夯的名詞是核心肌群。 早些年話題是騎單車環島,後來是跑馬拉松,現在是核心肌群與健身房。因為周邊的朋友們都已經逐漸進入中年,除了頭髮花白之外,最明顯的是男生凸出的小腹與女生像梨子般的臀部
我的記本書扉頁幾十年來總是謄寫著一段話:「對已成之事實,須看破放下,順因緣觀,不起追悔;對當前事物,宜惜取因緣,掘發可造性,積極耕種。」 這一段話與西方著名的祈禱詞精神上有些雷同:「請賜我平靜,能接納
其實對於會看到這篇文章,或者關心這個主題的家長來說,他們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寒暑假作業,因為這些有能力有時間關心孩子學習的家長,原本就會好好利用寒暑這個假難得的假期來安排各種課堂上學不到的活動與計畫,若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這個廣告台詞的影響「學樂器的孩子不會變壞」,台北市曾經學過或正在學各種樂器的孩子將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這麼高的比例實在令人非常吃驚,到底有多少父母知道自己究竟為了什麼要送孩子去學樂器
曾經有個媒體要拍紀錄片,跟著我參加了不少活動。導演有一次與我在私底下聊天時感慨:「看來你的孩子,比較不正常!」 因為他發現我的雙胞胎女兒很喜歡跟著爸爸媽媽參加大人們的聚會,與他看到的絕大部分青少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