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熟男減碳記」給我們的信心

    「節能減碳」大概是人類進入21世紀後,最夯的潮流,也是整個世界必須面對的挑戰。不過雖然每個人都知道,地球的自然資源無法提供這麼龐大人口的無限制消耗,但是隨著經濟體制與社會結構的演變,身處當中的你我,即便有心,卻似乎使不上力,畢竟為了工作,我們不可能搬到荒山野嶺過著一百年前的生活,這種矛盾掙扎的心境,不時就會浮上每個關心環境的人。
      因此,這部「熟男減碳日記」的真實紀錄片,給了我們朝向環保永續生活的信心,最難得的這不是一部嚴肅枯燥無趣的教材,影片中的主角就是如同你我一樣,在大都市工作生活的中年男子,帶著一個一歲多的孩子以及喜歡購物、看電視的太太,還有一隻狗,進行一場為時一年不製造垃圾,不耗資源不排碳的實驗。
      這是一部又真實卻又精彩的紀錄片,在哈哈大笑拍案叫絕之餘,我們真的會在生活中做一些改變。
      柯林貝文是個作家,以歷史小說的創作為主,他太太在商業周刊當編輯,他們住在全世界最資本主義,物質消費最鼎盛的紐約市中心,而不是遠離紅塵的郊區曠野中,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實驗是否可以過著盡量不傷害地球的生活,比如不製造出任何垃圾、只吃在地東西,不買新物品、不用電、不用衛生紙….等等,幫我們重新省視那些我們早已視為理所當然,卻會在生產及使用過程中破壞地球的便利品,到底有多少必要性?我們消費的物品有多少真正帶給我們快樂,又有多少只會讓我們成為金錢的奴隸,甚至導致心靈的空虛?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點是當他們家不再用電,所以全家人多了很多到戶外大自然裏的活動或者與朋友渡過美好時光的機會,當然,晚上家裏點蠟燭除了有氣氛之外,也能專心陪伴孩子,彼此分享及心靈的互動。
      紐約可以算是物質文明的代表,同時在全球化運輸體系下,商品的包裝是個人垃圾最大來源,如何不製造出垃圾恐怕是都市人困難的挑戰,就像作者說的「對披薩的渴望並不是問題,它被裝在紙盤裏才是問題」,就像我們一坐進速食店,沒多久就會被垃圾包圍起來,首先是紙餐墊和餐巾紙,接著是吸管和吸管套,裝飲料的杯子….等等。有時候不是我們想不想要,而是整個系統用什麼方式提供那些我們需要的東西。因此,我很佩服作者居然可以在紐約做到零垃圾的生活,當然,他是冒著被別人視為瘋子的危險!
      這是個顛倒的世界,所謂的正常,其實是完全瘋了,就像我們習慣從住家開車搭車然後坐電梯到冷氣空調的健身中心,然後花錢在跑步機上走路流汗。
      作者不是基本教義派的環保聖戰士,只是有一天他忽然發現他關心環境,關心未來,但是總是在指責別人,希望改變世界,但是卻後來沒有要想到要改變自己,他花太多力氣鄙視別人做得不夠多,卻允許自己得過且過,抱怨連連,卻繼續過每天的生活。這個驚醒與覺悟,是這個實驗的來源,這種從自己做起的改變,正是荒野保護協會這些年來所信仰的「溫柔革命」!
      這些年來,總是覺得環境運動最大的困境其實是在「環境保護」成為普世價值之後。在以前,關心環境的伙伴不管是為哪一個議題或哪些理念在努力時,總是透過各種數據資料,用各種方式來說服不同意見的人,期望這些人被我們說服時,情況就會有所不同,環境就會有所改善。
      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幾乎每個人都同意環境保護很重要,可是當你要說的一切他們也都同意時,我們還能夠再「說」些什麼嗎?當我們不需要「說服」(也無從說服起,因為他們全部同意你)任何人時,環境還是在快速惡化中,這就是我所說的環境運動的困境。
        同時,這些年重要的環境議題,甚至牽涉到我們這個文明能不能永續下去的關鍵,是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變遷,以及因為經濟全球化導致的自然資源快速耗損。這些挑戰跟早年環保團體所著力的保護某個森林,某條溪流或某個物種完全不同。過去我們對抗的是具體的單位,可以明確地施壓戰鬥。但是今天我們面對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的生活習慣,我們的價值觀。
       一般所謂的革命,通常是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然後會以強烈的態度指正別人,推到極致,甚至會以強大的壓力甚至暴力來達其所願。但是溫柔的革命剛好相反,是從自己改變做起,透過尊重與包容,甚至留有空間來等待,讓周邊的人因為親眼所見而改變。常會覺得,這種內心的感動,才是真正且持久的力量。
          當作者一年的實驗快結束時,因為媒體的廣泛報導,使得他有機會到各大學或社區分享如何過低碳的生活時,有人問他:「若是你只能做一件事時,你會選擇做那一件事?」
          作者回答:「加入環保團體!」
      不管是捐款支持或到環保團體當志工,這的確是我們為環境與後代子孫可以做的第一件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