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當器材與技術都不成問題之後―「課堂沒教的生態攝影」推薦序

     這個時代,彷彿人人都是攝影大師,當手機拍照效果幾乎勝過傻瓜相機的時代,每個人一天24小時都帶著相機,隨時準備拍照,也隨時被拍。
        而且照相器材不只方便,解析度、靈敏度再加上智慧的電腦程式可以毫不費力的幫我們拍出無法挑剔的相片,而且可以立刻看到成品,一張拍壞了,連拍七、八張總有一張是滿意的吧? 
        現在的年輕人恐怕很難想像當年拍照是多昂貴又多困難。底片要錢,一卷才能拍三十多張,沖洗要錢,洗成相片也要錢,而且更麻煩的是,一直到洗成相片你都無法確定自己有沒有拍到,曝光量夠不夠,有沒有震動模糊,當然更令人捥腕的是當精彩畫面發生時,底片正好拍完。
        記得以前拍照很昂貴的時代,每次按快門前會先思考,先去感受與體會,總是想辦法找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之後,才按下快門,那種慎重或靜靜的注視,有點像獵豹在伏擊獵物時,全神貫注,然後一躍而起。攝影大師布烈松就這麼說:「那就是我很少讓鏡頭移動的原因,彷彿逼近一頭野獸,如果你太唐突,獵物就會逃掉。」
        生態攝影是這個習慣「用相片寫日記」的攝影時代中比較特別的類別,因為除了必須具備基本的攝影知識與構圖技巧之外,也要有相當的生態知識,因為生態攝影是生態觀察的延伸,要拍出生動的作品,還得對野生動植物與自然知識有基本的了解,此外,還要有相當的耐心,起早趕晚,忍受不舒服的拍照環境,才能守候到那關鍵的剎那。
        不過,說實話,要做到以上這幾點,並不算太難,我覺得最大挑戰反而是攝影中對環境珍惜與對生命物種的關懷之情,也就是要絕對避免為了拍照而干擾了環境或傷害了生命。
        有時候看到網路上不斷被流傳分享的精采生態相片,顯然是在人為設計或嚴重干擾下所拍出的炫耀之作,就覺得很難過,不免想到,當攝影器材與技術都不再是問題之後,我們該如何進行生態攝影?
        信鋒是荒野保護協會的資深志工,也是課程的講師,他在這本書中以無私的精神分享他從事生態攝影多年來的經驗與心得,行文中可以看出他的初衷,也就是生態攝影最重要的精神是來自於分享我們對大自然的崇敬與感動之心,進而願意保護這些生物及孕育所有生命的自然環境。
        是的,生態攝影最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我們謙卑的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