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機器人與錄像藝術的六感饗宴—臺北數位藝術節專家導覽:施登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是一場「機器人」與「錄像藝術」的六感藝術饗宴。

拿著平板,漫步展間,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施登騰系主任時而講解著展覽上的作品,時而用youtube影片補充說明,領著人群穿梭在松菸五號倉庫,一領一隨間,走進數位藝術的展演空間。

工業機器 vs. 藝術家

從《Robot k-456》這部錄像作品說起,這是白南準創造世界上最早的藝術機器人,施老師帶著大家賞析半世紀以前機器人的雛形,接著移步到《The Big Picture》,這是一幅巨型畫作,是任何人進到展區的都難以錯過的裝置藝術。其實這幅畫的作者就在現場,「它」不是別人,就是這支橘色、名為「庫卡(KUKA)」的機器手臂。

《The Big Picture》/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 機器人實驗室

《The Big Picture》/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 機器人實驗室

「再走近一點看,這是機器人在長達數個月、不間斷地,用一條連續的線,繪製出火星景觀。」一筆一畫的抽象曲線,交織成擬真照片,細緻度和精準度堪稱為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透過這件作品,施老師與我們分享機器人創作,「庫卡是最接近創作者的機器人,工業機器變成藝術家,如何克服強烈的反差,是很有趣的思辯過程。」施老師更舉《黃翊與庫卡》舞作為例,人機共舞是可以成為一種表演藝術的模式,有別於機器人輸入指令、無限重複的特性,人類與機器人協作也能產生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

《The Big Picture》/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 機器人實驗室

《The Big Picture》/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 機器人實驗室

補充參考資料:《黃翊與庫卡》

庫卡機器人可以是協作者,那zenbo機器人則可以與它進行藝術對話。導覽來到了陳依純的作品《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這是一件影像創作,從畫面中看到藝術家尋找合適、能對話的AI機器人,在彼此的對話中去重新思考繪畫。

若提到AI人工智慧,只能想到機器人,那麼進到這一區,可以顛覆你原有的思考。曾鈺涓.林豪鏘的作品《你今天的味道是?》帶給觀者嗅覺體驗。進到此區,你會誤以為走進香水展示間,首先,工作人員會給你試紙,讓觀者可以盡情試聞羅列整排的香水。但奧妙處,其實是每瓶香水對應牆上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藝術家以珍(Jane)為關鍵字,在社群網路上搜尋每位珍(Jane)留下的情緒線索,透過情感運算,製作出一瓶瓶不同味道的香水。

「原來數位藝術還有這樣的呈現方法!」不少觀者被這件作品喚起好奇心,細細品味數位藝術帶來的「嗅覺」體驗。

《你今天的味道是?》先索取香水試紙再進行體驗

《你今天的味道是?》先索取香水試紙再進行體驗

《你今天的味道是?》/曾鈺涓.林豪鏘

《你今天的味道是?》/曾鈺涓.林豪鏘

數位藝術的六感體驗

在數位時代中,人們創造巨量數據時,帶來什麼?有另一位藝術家許惠晴,在她的作品著墨。在《失.語》這件作品,看到的是一片直立的螢幕牆,第一眼看到的是螢幕上繽紛的五彩潑墨;第二眼再細看,原來這潑墨的後方是藝術家本人,透過嘴吐出鮮豔的顏料。「這意味者文字資訊的吸收跟反芻,透過鏡頭捕捉舌燦蓮花的繽紛風景。」施老師解釋著這幅裝置藝術,他提到現代人太習於從螢幕上接受訊息,這也是為什麼藝術家選擇用這種方式呈現意象。

《失.語》/許惠晴

《失.語》/許惠晴

透過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

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為時一小時的專家導覽,觀者滿載而歸

為時一小時的專家導覽,觀者滿載而歸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 即日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哦!
    詳情請見:點我
raw-image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沙龍
17會員
27內容數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忠泰美術館的《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展覽,大意是以現代藝術的方式呈現藝術家們對於「未來」的想像、並從人工智慧及賽博格作為切入點。
Thumbnail
忠泰美術館的《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展覽,大意是以現代藝術的方式呈現藝術家們對於「未來」的想像、並從人工智慧及賽博格作為切入點。
Thumbnail
兩岸青年文化月告一段落了,今早吃飽後,首站來到了創想科技公司,聽工作人員說他們生產的機器名字裡會有一個寶字...
Thumbnail
兩岸青年文化月告一段落了,今早吃飽後,首站來到了創想科技公司,聽工作人員說他們生產的機器名字裡會有一個寶字...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Thumbnail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Thumbnail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