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機器人與錄像藝術的六感饗宴—臺北數位藝術節專家導覽:施登騰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是一場「機器人」與「錄像藝術」的六感藝術饗宴。
拿著平板,漫步展間,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施登騰系主任時而講解著展覽上的作品,時而用youtube影片補充說明,領著人群穿梭在松菸五號倉庫,一領一隨間,走進數位藝術的展演空間。

工業機器 vs. 藝術家

從《Robot k-456》這部錄像作品說起,這是白南準創造世界上最早的藝術機器人,施老師帶著大家賞析半世紀以前機器人的雛形,接著移步到《The Big Picture》,這是一幅巨型畫作,是任何人進到展區的都難以錯過的裝置藝術。其實這幅畫的作者就在現場,「它」不是別人,就是這支橘色、名為「庫卡(KUKA)」的機器手臂。
《The Big Picture》/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 機器人實驗室
「再走近一點看,這是機器人在長達數個月、不間斷地,用一條連續的線,繪製出火星景觀。」一筆一畫的抽象曲線,交織成擬真照片,細緻度和精準度堪稱為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透過這件作品,施老師與我們分享機器人創作,「庫卡是最接近創作者的機器人,工業機器變成藝術家,如何克服強烈的反差,是很有趣的思辯過程。」施老師更舉《黃翊與庫卡》舞作為例,人機共舞是可以成為一種表演藝術的模式,有別於機器人輸入指令、無限重複的特性,人類與機器人協作也能產生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
《The Big Picture》/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 機器人實驗室
補充參考資料:《黃翊與庫卡》
庫卡機器人可以是協作者,那zenbo機器人則可以與它進行藝術對話。導覽來到了陳依純的作品《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這是一件影像創作,從畫面中看到藝術家尋找合適、能對話的AI機器人,在彼此的對話中去重新思考繪畫。
若提到AI人工智慧,只能想到機器人,那麼進到這一區,可以顛覆你原有的思考。曾鈺涓.林豪鏘的作品《你今天的味道是?》帶給觀者嗅覺體驗。進到此區,你會誤以為走進香水展示間,首先,工作人員會給你試紙,讓觀者可以盡情試聞羅列整排的香水。但奧妙處,其實是每瓶香水對應牆上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藝術家以珍(Jane)為關鍵字,在社群網路上搜尋每位珍(Jane)留下的情緒線索,透過情感運算,製作出一瓶瓶不同味道的香水。
「原來數位藝術還有這樣的呈現方法!」不少觀者被這件作品喚起好奇心,細細品味數位藝術帶來的「嗅覺」體驗。
《你今天的味道是?》先索取香水試紙再進行體驗
《你今天的味道是?》/曾鈺涓.林豪鏘

數位藝術的六感體驗

在數位時代中,人們創造巨量數據時,帶來什麼?有另一位藝術家許惠晴,在她的作品著墨。在《失.語》這件作品,看到的是一片直立的螢幕牆,第一眼看到的是螢幕上繽紛的五彩潑墨;第二眼再細看,原來這潑墨的後方是藝術家本人,透過嘴吐出鮮豔的顏料。「這意味者文字資訊的吸收跟反芻,透過鏡頭捕捉舌燦蓮花的繽紛風景。」施老師解釋著這幅裝置藝術,他提到現代人太習於從螢幕上接受訊息,這也是為什麼藝術家選擇用這種方式呈現意象。
《失.語》/許惠晴
透過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
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為時一小時的專家導覽,觀者滿載而歸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 即日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哦!
    詳情請見:點我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當天講座的主題「未來工藝的實踐」將焦點拉近於「工藝」,探討其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所衍生的可能性。什麼是「工藝」?有人將它解釋為「做工的藝術」,由於不同工廠的生產條件不同(例如設備、工人能力及熟練程度等),即使是同樣的產品,生產出來的結果也不同,這正符合了「藝術」的不確定性。
人工智慧始終還是「人工」,機器需要透過人類的訓練,像人類一樣經過學習才能夠進行反饋。但它與人不同的地方則是不會疲憊、可以不斷的進行學習,這也進而加快了應用的時間。而牽涉到聯想及整合的時候,它依舊無法取代人類;人類在聽音樂時產生的觀點,也是人工智慧無法想到的。
在現今社會,因為機器人的勞動能力高於人類,智慧低於人類,所以由機器人擔任生產者,而人類擔任觀測者。但當機器人的智慧超越人類時,人類可能要面臨「普羅米修斯的窘境」。後人類時代的到來是一種「毒」亦是一種「機會」,在面對人機關係改變下的巨大震撼的同時,人與機械的關係亦得到拓展的可能。
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所舉辦的其中一場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主題是目前常被熱烈討論的議題—機器人與創意要如何並存?主講者是英國導演奧斯卡‧夏普(Oscar Sharp),他在2016年首度創造了第一位能賺寫電影劇本的人工智能,名為班傑明(Benjamin)。
臺北數位藝術節此次邀請了居住在德國的日本藝術家:ACCI BABA 來談談關於他的作品及想要傳達的意念——人類與科技之間的關係。ACCI BABA擅長以眾所皆知的物理變化和不符合科學的觀點,衝擊人們視覺體驗,並將這種藝術表現與電影及各種裝置結合,以超現實的形式,展現出跨越自然現象與人類意識的藝術。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當天講座的主題「未來工藝的實踐」將焦點拉近於「工藝」,探討其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所衍生的可能性。什麼是「工藝」?有人將它解釋為「做工的藝術」,由於不同工廠的生產條件不同(例如設備、工人能力及熟練程度等),即使是同樣的產品,生產出來的結果也不同,這正符合了「藝術」的不確定性。
人工智慧始終還是「人工」,機器需要透過人類的訓練,像人類一樣經過學習才能夠進行反饋。但它與人不同的地方則是不會疲憊、可以不斷的進行學習,這也進而加快了應用的時間。而牽涉到聯想及整合的時候,它依舊無法取代人類;人類在聽音樂時產生的觀點,也是人工智慧無法想到的。
在現今社會,因為機器人的勞動能力高於人類,智慧低於人類,所以由機器人擔任生產者,而人類擔任觀測者。但當機器人的智慧超越人類時,人類可能要面臨「普羅米修斯的窘境」。後人類時代的到來是一種「毒」亦是一種「機會」,在面對人機關係改變下的巨大震撼的同時,人與機械的關係亦得到拓展的可能。
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所舉辦的其中一場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主題是目前常被熱烈討論的議題—機器人與創意要如何並存?主講者是英國導演奧斯卡‧夏普(Oscar Sharp),他在2016年首度創造了第一位能賺寫電影劇本的人工智能,名為班傑明(Benjamin)。
臺北數位藝術節此次邀請了居住在德國的日本藝術家:ACCI BABA 來談談關於他的作品及想要傳達的意念——人類與科技之間的關係。ACCI BABA擅長以眾所皆知的物理變化和不符合科學的觀點,衝擊人們視覺體驗,並將這種藝術表現與電影及各種裝置結合,以超現實的形式,展現出跨越自然現象與人類意識的藝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鍛造機是一種使金屬材料產生永久變形的工業化設備。1842年,英國工程師創製第一台蒸汽錘,開始了蒸汽動力鍛造機械的時代;1795年,英國人發明了水壓機,但直到19世紀中葉,由於大鍛件的需要才套用于鍛造生產;隨著馬達與電動機的發明,十九世紀末出現了以電為動力的機械壓力機和空氣錘;二十世紀60年代以後,鍛
Thumbnail
2011年赴法國駐村的時候,以活版以及印刷主題進行了一場搜尋,而藝術與工藝博物館(Arts et Métiers)就離駐村的cite不遠,裡面剛好有一個活版印刷主題區,令我大為驚喜,此外,火車、汽車、飛機、紡織、建築、一直到登月太空在這裡都分門別類,按歷史進程展出,我甚至認為它是最值的造訪的博物。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科技日新月異,也為創作上帶來了不同的表現方式與思維。創作音樂不再只是將旋律譜成曲、再藉由樂器彈唱或是進行即興演奏,例如在20世紀加入機器協作的「電子音樂」、「自創樂器」和「噪音音樂」,除了透過一連串的電子訊號模擬我們熟悉的樂器音色外,也能藉由程式改變參數,並創造出新音色。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因為機器人的勞動能力高於人類,智慧低於人類,所以由機器人擔任生產者,而人類擔任觀測者。但當機器人的智慧超越人類時,人類可能要面臨「普羅米修斯的窘境」。後人類時代的到來是一種「毒」亦是一種「機會」,在面對人機關係改變下的巨大震撼的同時,人與機械的關係亦得到拓展的可能。
Thumbnail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鍛造機是一種使金屬材料產生永久變形的工業化設備。1842年,英國工程師創製第一台蒸汽錘,開始了蒸汽動力鍛造機械的時代;1795年,英國人發明了水壓機,但直到19世紀中葉,由於大鍛件的需要才套用于鍛造生產;隨著馬達與電動機的發明,十九世紀末出現了以電為動力的機械壓力機和空氣錘;二十世紀60年代以後,鍛
Thumbnail
2011年赴法國駐村的時候,以活版以及印刷主題進行了一場搜尋,而藝術與工藝博物館(Arts et Métiers)就離駐村的cite不遠,裡面剛好有一個活版印刷主題區,令我大為驚喜,此外,火車、汽車、飛機、紡織、建築、一直到登月太空在這裡都分門別類,按歷史進程展出,我甚至認為它是最值的造訪的博物。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科技日新月異,也為創作上帶來了不同的表現方式與思維。創作音樂不再只是將旋律譜成曲、再藉由樂器彈唱或是進行即興演奏,例如在20世紀加入機器協作的「電子音樂」、「自創樂器」和「噪音音樂」,除了透過一連串的電子訊號模擬我們熟悉的樂器音色外,也能藉由程式改變參數,並創造出新音色。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因為機器人的勞動能力高於人類,智慧低於人類,所以由機器人擔任生產者,而人類擔任觀測者。但當機器人的智慧超越人類時,人類可能要面臨「普羅米修斯的窘境」。後人類時代的到來是一種「毒」亦是一種「機會」,在面對人機關係改變下的巨大震撼的同時,人與機械的關係亦得到拓展的可能。
Thumbnail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