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興起一陣存股風潮,我想最大的主因還是因為走了比預期多年的多頭,股市從1998~2008年至少發生了四次較大型的股災,但自從2008年之後,近十年卻沒有一次像樣的回檔,所以慢慢的不投資股票的也開始投資,甚至開始了所謂的存股運動,這樣讓人不禁想起「擦鞋童理論」不復存在了嗎?
鎬瑋過去也一直提到,其實股市的風險一直都存在,但在未大規模發生之前,零星的公司起落,造成部份投資人的虧損,其實還不會對這些淺根存股族造成心理層面的影響,只是這樣的風險不能漠視,除了投資的商品種類分散之外,在投資個股的部份,還是要知道公司目前的財務現況,提早發現並做出因應。
個股的股價高點除了自身的價值之外另外還加入了產業遠景、題材、人為炒作等因素,所以高點可以說幾乎無法掌握,但是我們卻可以從營運的成果「財報」中估算出相對低價的範圍,只要能在這個相對低價的區間內買進,不管是之後的景氣回升、產業題材或炒作等,都會讓股價向上推升,這時候就看是否滿足所設定的賣出條件。
以2008年金融海嘯為例,在股災那段期間內,幾乎100%的股票都是下跌,但下跌的幅度、最後停留的價位都不一樣,如鴻海從300元跌到52元、台積電從69元跌到36元、台泥從60元跌到14元、台灣大從60元跌到40元、中宇從55元跌到26元,那麼多股票都下跌,但幅度卻落差相當大,從二、三成到七、八成都有。
當股價下跌時,總是會聽到有人說看起來很便宜了,或是已經跌很多、超跌了,但口說無憑,還是要有依據才行,而財報提供的資料就是最好的依據,這樣可以說明為什麼有的股票止跌的價位是50元,有的卻是10元,例如下圖:
以1535 中宇為例,股災期間股價從55元跌到26.65止跌,為什麼不是40元或10元止跌? (3702 大聯大就是從56元跌到10元) 這就是公司本身價值的差異。
我們實際拿中宇在2008年當時的資料來試算一下合理股價:
2008年的ROE為22.63%、NAV淨值為16.32、低本益為8倍。
試算出來的合理價區間介於29.5~33元之間,實際是下跌至26.65止跌,所以買在這個價位區間不僅合理,而且也算是相對低價。
以上就是股票買進的方式,基本上很單純,就是用預估ROE、淨值及合理本益比來估算,因這個例子是驗證,所以拿歷史已實現的數值來計算,若讀者想計算「目前」某支股票的合理價的話,就要用目前的淨值、預估ROE及合理本益比來計算。
除了買進之外,賣出條件的設定也一樣重要,不然帳上超額獲利無法實現也是很可惜,以鎬瑋自己設定的賣出條件大概區分三種:
一、有更好的標的
二、達到預期報酬
三、好公司變壞了
我們一樣以為上面中宇為例,照我們的估算,假設股價在觸及33元時就買進,接下來要做的除了抱好股票之外,就是每一季查閱財報,而從2008年底買進之後,一直到2012年第四季前,財報的表現都相當穩定,ROE也都在21%~24%之間,股價最高也漲到93元,報酬率達180%,若有滿足上述中第二個條件:達到預期報酬的話,就可以選擇賣出。
若選擇續抱的人,一樣需留意每一季的財報資料,而在2013年第一季 (102.Q1)就開始出現第一個衰退徵兆,雖然ROE還有6.15%,但若扣除處份投資利得的話,事實上ROE只有5%多,如果說第一季數據不明顯的話,那麼第二季(102.Q2) 就比較清楚,用較多的股東權益但創造出來的實質營收卻是衰退,102.2Q ROE為4.86%,比起去年同期的6.48% 衰退了25%,102.3Q 更是衰退了35%,可想而知的是超過90多元的股價就難以支撐,必定面臨修正。
102.3Q 的財報資料公佈時間約在11/14日前,當時的股價還在75元左右,若之前沒有設定達到預期報酬賣出的人,這時候就應該要賣出,而不是一直續抱,自102.1Q之後,ROE就持續修正,股價也一路向下跌,到目前已跌至39元(2017/08/29)。
所以賣出三個條件中,這個案子就可以說明其中二個,也就是滿足預期報酬及公司出現疑慮、變壞徵狀,這也說明,有好的買點若沒有掌握好的賣點,那麼股價經過這麼多年又回到了原點,就失去了投資個股的意義,因此,好股票不表示可以不用管任何事,還是一樣要照著買進賣出的條件來執行。
台股雖然仍處於高檔,但投資人也不用閒著,以鎬瑋來說,除了把資金轉入美金並持續投入美元資產之外,個股財報、估價的功課也沒有間斷,每一季的財報出來,還是將自己好股票的名單重新估算一次合理價,相信下一次危機出現,就可以有效的掌握機會,希望讀者閱讀完文章之後,也可以多練習估價、多查閱財報,未來當遇到自己想要買進的個股股價下跌時,也能保持從容的心態來等待,並在所估算的合理價區間買進喔。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