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6|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國軍有救嗎?(五):將軍的腦漿

前一篇的討論停在重建軍官團。穩定低階軍官來源後,出身各方的軍官會慢慢往上爬,如果他們爬到了校級(大約要10年),就會成為國軍決策的軍官團主力,多數的軍事運作都會由他們來議定或經手處理(即便是參謀本部,也會是由大量軍官撐起來多數的「內容輸出」),但一些重大的決策,還是會由將官來拍版。
但要等到這些來源多樣化的軍官成為將官,大概還要25年,實在太久了。而且在這段期間內,將軍們仍享有主要決策權,下面提出來的高彈性與多元性建議,還是會因為將官單純或僵化的思維所限,而大打折扣。
我要先強調的是,台灣的將軍還是有許多大腦清醒的人才,而且比例絕對有過半,但就算有人大腦清醒,也有人完全不知是在衝三小。即便是基層小兵,也常感受到台灣將軍的神奇腦力,這是因為許多將軍常處在一個不受控或不受監督的過爽情境中,因此腦漿常常是沒裝滿的狀態。
那該怎麼解決將軍腦漿不足或一腦漿糊的問題?
擒賊先擒王,台灣將軍最麻煩的一種狀況,就是不太能掌握「人話」,這包括了「說與聽」,說了沒人懂,別人講又聽不懂。當過兵的當然能夠體會,沒當過兵的呢?
各位請先一讀號稱是「前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戰略講座」的弘安,所撰寫的〈文青式國防報告書能自衛!?還是自慰!?〉一文。
請你一定要努力的看完。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感想?

人話呢?

看不懂對不對?
我不知道這位弘安真實身份,但如果沒有造假,那依「戰院講座」的自述經歷,他應該是國軍戰略、戰術的高階教官,是教軍、將官的教官,也就是教官的教官。但表達能力卻是這種程度,講了半天,現有報告的問題在哪,講不清楚,自己的主張是什麼,講不清楚,就是拿一堆現成的軍事名詞東湊西湊,再混入最新的國內外政情,就是一篇文章。
那現有國防報告書到底哪裡文青?這不是本文的「問題意識」嗎?掌握問題意識並回應問題,這不是研究生就該會的嗎?那為啥一個戰院的講座不會?戰院的講座不會,聽他上課的人又該怎麼學會?
這其實不是該文作者個人的問題,怪他沒意義,他也算是受害者,因為這是一種國軍文化,是國軍高階軍將官所共通的問題。就是感覺起來好像是在講話,但並不是在講人話,所以沒人聽得懂。
因為沒人聽得懂,所以中低階軍官在實際執行上就沒辦法認真搞,只能做一些細節調整,以免猜錯上意被狗幹。所以,小兵也會碰到的那種神奇提問:「水溝怎麼會有水?」,還有「垃圾桶不能有垃圾」,大家每天都在除草摺被瞎忙,就是這種破爛溝通能力向外傳播的最末端影響了。
這種大教官是如此狀態,各級小教官也差不多,沒辦法把話說到明明白白,只能賣弄「自己很懂」的態勢,別人提問的深一點,就神神鬼鬼,說一切都是機密不能講清楚。那最後呢?
最後就是鬧笑話的一堆,讓教官榮任台灣三大虎爛行業之一。
我在步兵學校時,有預官同梯對「最後防護(射擊)線」這個不斷出現在軍書和講義上的名詞很有興趣,於是請教授課教官,這最後防護射擊線到底是一條什麼樣的線,實際上該怎麼劃設。
不料授課教官一問三不知,當場被這群博碩士預官問垮,只好帶大家一路往上問,最後問到主任教官,才獲得一個實務上的解答。這解答我就不講了,你不妨去問過當過兵,甚是職業軍人退伍的朋友,這最後防護射擊線到底是條什麼樣的線,請他用實際的空間進行說明。
這代表什麼呢?幾百個正牌步兵軍官,其實就只有幾個人知道「事實」,絕大多數人都是口訣、名詞玩得嚇嚇叫,但真跑戰場,就嚇得你不要不要。

系統問題

拉回話題。越高階,越是屁話、空話一堆,浪費大家的時間又沒有重點。這種國軍將官團或司令部或參謀本部,感覺就很類似外面的家族傳產公司,之所以沒倒,就是靠吃老本和政府支持罷了。
我前面也已經提到,這種表達不清並非個人特質,而是系統所造成的失語現象,所以接著就來談系統問題。這系統最上頭的講話不清,下面的也就都講話不清。就算下面有人講話很清,他在往上晉升的過程中,為了在這個體系生存下去,就要學著講話不清。
一開始,這種講話不清是有意識的模糊,是自我保護,但官一當到高處不勝寒的地方,已經沒人可以比較、近距離監視了,這種模糊就內化到了意識裡面,連大腦都開始不太清楚,甚至把不清楚當成清楚,別人參不透其中奧義,還會因此森氣氣。
國軍的將官,特別是一直都在高司單位之外的,因為多數人都比自己官小,講錯話也沒人敢挑戰,也就失控得更快,成為「單位大老闆」、「老大」之時,已幾近講不出人話。這是第一重病因。
第二重病因是官做越大,身邊的侍從團體就越大,這種貼身團體往往會加速這種語言模糊化與大腦漿糊化的過程。
這些人一天到晚貼著「老大」,所以大概還聽得懂「老大」在講什麼。跟得久的侍從,更是一個眼神過來,馬上就「轉碼」、「傅立葉轉換」生出一串命令。有了這種背景優勢,為了維持他們的權力地位,他們當然會減少「老大」跨過他們直接下清晰明瞭命令的機會,並想辦法長期掌握「老大」聖旨的詮釋權。
雖然不至於鬧到跑出個「東廠」,但老大講話時,台下人人問號臉,只能私下跑去問侍從,或是老大講到氣餒,叫侍從去代為表達的狀況,也就履見不鮮。這種系統困境的最高峰,就是所有人都放棄正常、公開的傳令溝通模式,都來「陰」的,也讓轉了多手之後的資訊,反而比第一手資訊要清楚。
所以玄奧的軍事宣教文章或命令,也就沒那麼奇怪了,看不懂是正常的,私下去問才是正確的做法。那意見要上達呢?也不用通過級級上報的管道了,找能講「老大語」的人去講,才會有用。
這就是系統問題。其真正的困境,就是在於系統中人覺得這系統運作順暢,所以沒問題,不需要修改。這結構有點類似宗教的神聖語言(像經典的玄奧語言)與傳教語言(傳教士與信徒的日常溝通)之間的落差。
如果你還是不懂,就來看看莒光日。

莒光星的語言

國軍幹部的模糊語或鬼話,通常是出現在公開集會,像是月會或早晚點名,六查五查,離營宣教,或各儀典中的長官致詞。那他們是怎麼確定這種語言的穩定性呢?因為如果不穩定,只是老大爽就胡言亂語,那應該「跨老大」的部門,就不會出現類似的狀況呀?
「共同模糊語」或「大腦裝漿糊語」的出現,除了軍校教育之外,還有一個可能,也只有一個可能,就是莒光日。全國軍的模糊語會在每週莒光日時段「校準」一次,如果你忘了怎麼講,可以透過這節目來溫習。
莒光日基本上用的是昔日新聞的口語模式,但因為要傳達大量高階長官言論,並讓受訪者以軍人口氣來表達,因此就會強化出某種獨特語感,這種語感會深深影響高中低階的各級國軍。其存在的意義不是要讓觀眾聽懂,而是要讓觀眾一聽到這種語言,就會有崇敬感油然而生。
這種來自於莒光星(其實就政戰啦)的神秘語言,會被各級長官拿來賣弄,這種本質是「空」的符號,就成為高階軍將官的語言基礎,再進而變成他們大腦思考的邏輯基礎。
那莒光星語為什麼會這麼「空」呢?我認為大致有兩個原因:政戰宣傳,在過去是要硬推黨國意識形態,其本身邏輯就不會合理(合理的東西幹嘛要特別宣傳?),這就是第一層的空。現在呢,因為黨國瓦解後,「為台灣人民而戰」的理念相對直覺與簡單,沒啥好講,卻又週週都要硬生出一堆話,就產生另一層次的空。
你在國軍系統內待越久,聽越多長官講話,這種語言系統性問題就會隨著時間放大,並且向下延伸。許多年輕的正期軍官在軍校時代就染上這種胡言亂語,講了十分鐘也不知自己在講什麼,最後只能一再回歸基本功:被人質疑時,就強調自己基本教練動作很標準。
那又怎樣?
誰跟你講基本動作很標準,就會是好軍人?就會有說服力?

改善

因此,就算如前一篇的做法,從外界送許多軍官進去,國軍系統還是可能把他們馴化,或是把講話清楚的趕走。所以說要改變軍校教育嗎?我認為那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之後也會提及,眼前能做的是滴水穿石的部分,就是先從一些小改變開始。
那是要停播莒光日?
停播的意義不大,這節目時間可以用來放更有意義的東西,像是真的很需要全軍都知道的非機密資訊,教人領補助這種的,不過這不是本文的主要討論目標。我認為純就「莒光星語」來講,要改變很難,所以要跳出這個格局來思考,更集中於「如何改善將官的腦力」。
那是要把將官都送去上邏輯表達能力訓練課?
我認為單純送訓的意義也不大,而且他們學習能力與意願通常不佳。我認為國軍可以採取漸進調整性的措施,讓將官們有提升腦力的動力。
首先,國防大學的戰爭學院,改成文官和外籍教官主導,並且採普大研究所的教學方法,也就是主課者只帶課,由軍、將官學員自己閱讀文獻,並負責表述摘要內容後,以討論課的方式來進行。說白點,就是讓學員們互相吐槽求進步,而主課者只調整議事邏輯和討論程序,不干涉其戰略或戰術面的思考。
現在戰院還是很卡在「主課者有很多軍事知識,我們是去學習,學了之後就等級上升」的這種態度,但這個年代一堆軍事資訊都是完全開放,或以國軍而言不難取得的,這就讓高階軍將官練習自己去找,而不是教授或教官餵,這樣他們離開戰院知識才會持續的增長。現在的戰院也學不到什麼,就是去補資歷升官用,比駕訓班還形式。
第二,舉辦參謀軍官團的戰術或戰略對抗競賽或演習。這可以分軍種或軍團來進行,跳出傳統兵推與實兵演習的模式,只叫參謀群組團報隊參加即可。那要比什麼呢?
這可以不分軍種或官科,大家一起針對特定主題(如反登陸,或最近很紅的反制共軍繞台)提出各種戰術見解,然後由參賽團隊互評出優勝團隊來獎勵。這可以讓參謀軍官有磨練的機會,也可以打破過往官科綁死人的問題,更可以提升將官對於軍官團的尊重(因為他們的決策在這個競賽過程中被排除了)。
現在國軍的許多指參整合問題,都是卡在參謀都在處理鳥事,沒有真正的「謀」,反倒是指揮者在一人下決定,最後變成參謀永遠在幫指揮者擦屁股,只有危機處理,少有預先的創新計劃。
第三,就是軍官升將官後的一兩年內,要有強制外放階段,不是只去國外再讀一個戰院,也不只是駐外武官,而是和國外的盟國友軍協調,讓他們在台灣「消失」一年或半年,直接駐在友軍的實兵或軍事單位中,瞭解友軍的實際運作形式。
那有盟國友軍會收台灣的將官嗎?其實要找到肯收人的國家完全不是問題,倒是外語不好的人,當然就會在這邊超卡點。但那也是他家的事。
放洋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挫折(語言不通、被對方當閒人看)的過程,可以讓新科將軍找回自己從軍的「初衷」,或讓他們看看世界之大,也可能讓這些人瞭解到沒事不要挑釁盟國,像是沒先通知就突然把船開到盟國的地盤去。當然,更重要的是,有過這一輪,回來他們就比較會講人話了,因為外國沒有看莒光日。
我認為如果可行的話,甚至可以提前讓滿停年(有缺就可以升將軍)的上校,提前先去國外一趟,回來再升,或是根本就把這種放洋經歷當成是升將官的必要條件。這樣洗洗腦,就算最後沒升上去,放在上校職缺,也對國軍是很有幫助的。
我認為以上三個方法,都對改善高階軍將官的腦力很有幫助,也不用啥成本,想做,明天就可以開始弄,不做,大家就繼續聽鬼話和鬼命令吧。
好,從本系列開始到現在,我們都是在講制度面改造的問題,接下來就要轉去談內容的部分。為了提振大家的精神,我們就從「開戰時美國會不會出兵救台灣」談起吧。

延伸閱讀:

封面圖片:莒光園地影片截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