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0|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釀電影】也有希米露文章——目錄

這篇文章是個目錄,整理發表在【釀電影】的十五篇文章,按照月份,也有簡介,方便快速搜尋,也會陸續增加。
2019年三月號

《我們》:生命兩面體的虛偽正義與無知自殺
皮爾的故事獨具一格,恐怖中有幽默,緊張中又有歡笑,是種既親切又難解的恐怖新類型。因為幽默親切,使得大眾容易接受;也因為緊張難解,酷愛解密的自虐觀眾更是樂於挖掘彩蛋。皮爾絕對是個非常聰明的編劇與導演,同時收買普羅大眾與文青小眾;甚至,《我們》還能吸引眾多拒恐怖於千里之外的女性觀眾,因為電影中兩對夫妻的對話,句句都是經典,寫實道出老夫老妻間的矛盾張力,呈現許多家庭的生活實況:發懶癡愚的豬隊友與尖銳能幹的勇敢媽媽。
皮爾真是位深沉的藝術家,充滿技巧地創造一個能以多種面向折射與反射人性黑暗面、以及社會醜陋的當代寓言。這樣的電影,就宛若劇中的鬼屋,門口大辣辣地寫著「視覺探索:發覺你的自我(Vision Quest: Find Yourself)」。每位看電影的觀眾就如同進入鬼屋的 Adelaide(Lupita Nyong'o 飾演),一邊遊走在佈滿鏡面迷宮的黑暗中,一邊透過映射在鏡面的自我、發覺埋藏體內深處的醜陋與腐爛。同時,也是挖掘隱藏在社會暗處的邪惡與虛偽。Adelaide 與自己的相遇,正是「善惡、正邪一體兩面」的赤裸裸相視與相識。
2019年二月號

《愛.欺》:穿著男人名字的女作家
從《愛.欺》(The Wife, 2019)的結局,也就是飛機上的幾段對話,觀眾應該已經明白凱索曼先生(Jonathan Pryce 飾演)心中的疑惑「太太是否曾經愛過他?」的答案了。不過,故事中還有另一個疑惑:獲得諾貝爾獎的凱索曼夫妻的兒子 David(Max Irons 飾演),文章寫得好不好?那篇父親遲遲不願正面回應的小說,寫得出色嗎?
答案是肯定的:好,真的出色。這位外人看來有點失序、喪志又吊兒郎當的作家之子,早有傳承自母親的天賦,應該是一位未來作家。
《愛.欺》由瑞典的 Björn Runge 所導演,劇本是改編自 Meg Wolitzer 的同名小說,故事是從甫獲得諾貝爾獎的凱索曼老先生與其愛妻凱索曼太太(Glenn Close 飾演)的互動,逐漸挖出深藏於凱索曼家庭的事業秘密:一則實為欺瞞,無法公諸於世的尷尬事實。在劇中飾演凱索曼太太的 Glenn Close,將糾結於內心數十年的愛妒怨憤,表演得極為婉轉細膩,不只已經獲得金球獎與多項演藝協會的最佳女主角獎,連奧斯卡的最佳女主角,也差點手到擒來。
2019年一月號

《真寵》:以愛情權力象徵政治鬥爭的諷刺劇
片名「真寵」(the favourite)在十八世紀的英國,其實是個政治語言,更真確的名稱應該是「寵信」,盛行於文藝復興與啟蒙時期的歐洲宮廷。「寵信」是君主身邊的親密紅人,有同性也有異性,有些是意氣投合的密友,有些則是涉及愛與性的後宮情婦。然而無論何種關係,寵信多與君主共享權力,甚至權高君主,傲慢睥睨且越位干政。例如在《寵信》中的莎拉夫人,就是歷史中著名的寵信,既是安妮女王的寢居夫人、服飾夫人(Misstress of the Robes),也是女王的密友和智庫,既能左右女王的意志與決定,讓同黨渴望攀附,也能干涉議會的風向,令政敵相當厭惡。
《真寵》以宮中的愛情故事,呈現關係中的政治互動,暗示權力是一場又一場的兒戲,也是一幕又一幕的假動作,而國家的治理是建立在恩怨情仇與詭計權謀之上,從來不是理想主義的愛國愛鄉,更別提恩澤廣被的親民愛民。
《真寵》由2018年到2019年間獲得多項大獎提名,其中以女主角 Olivia Colman 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最是高潮。
2018年十二月號

《羅馬》:女人無關緊要的瑣事和男人功成名就的大事
《羅馬》(Roma)是來自墨西哥、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所編導的半自傳電影,追憶他幼年時期,在父親不告而別之後,與母親以及宛若家人的女傭 Libo 之間的親密關係。雖然導演是一位男性,但《羅馬》卻是一部陰柔婉約的抒情電影,而故事最核心的精神,是女性的韌性與剛毅。
《羅馬》由2018年到2019年,獲得多項提名也獲獎,其中最高榮譽的獎項,應該是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與最佳導演。
說起來,《羅馬》也是一部彩蛋滿滿的電影。然而,與漫威英雄片的彩蛋不同,《羅馬》的彩蛋不用往電影外部去尋找,而是所有細節自成一格地在電影內部相互影射、排比對應,最後形成象徵符號,以意象輝映故事。於是,閱讀《羅馬》不只是觀看演員的表演與日常對話,還要欣賞畫面中細部符號和停留許久的長鏡頭,因為這些都是表現意象的線索。也傳達了整部電影的主題:大與小的對話,和平凡中的偉大。
2018年十一月號

《坂本龍一:終章》──白髮坂本在死神凝視下的青春詩意與音樂記憶
《坂本龍一:終章》(Ryuichi Sakamoto: Coda, 2018)是日本音樂實驗家坂本龍一(1952~)的紀錄片,由 311 海嘯後的一架鋼琴屍體開始,詩意地描繪這位體弱白髮的音樂才子,一邊在治療鼻咽癌的同時,一邊掙扎在死神的凝視之下,同時幽幽地思索著他的生命記憶與音樂想像。
終章,是古典音樂的樂曲結尾,短暫地重述音樂主題與總結樂曲。這部電影命名為「坂本龍一:終章」,很明顯地,就是將坂本的一生視為一首樂曲,而片中所呈現的主題,就是坂本這首生命樂曲的最終故事。也因為主題是關於「坂本的終章」,整部片灰濛濛地籠罩在死神的羽翼之下,叨敘著坂本的青春記憶與永生哲學。
2018年十月號

2018 雄影|東京短片節精選|深入生活細節的日本多元面貌
2018 高雄電影節的東京短片,共展出七部短片,有《與老爸的神秘約會》、《報告男友!有蟑螂啊啊啊》、《小島美髮院》與《莎士比亞出任務》四部現代寫實劇,以及《狗狗的銀河冒險》、《電影男孩闖天涯》和《夜行火祭》三部動畫。這幾部短片,長則二十多分鐘,短則五分鐘,每個短片都各有著墨也各有特色,很難一言以蔽之,如此,反而更能彰顯日本人的生活實貌與文化的多元。
2018年十月號

《一個巨星的誕生》:如詩的生命隱喻──十二個音符與音階的重複編排
《一個巨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2018)是一部浪漫劇情片,好像只是個簡單的愛情故事,講述一個年輕女孩意外遇到一位如日中天的男歌手,從此順勢進入歌唱行業,兩人也在相互扶持之下,女孩終於成為巨星,男歌手卻因為難逃酗酒與毒品的沈迷,而終於步向殞落。然而其實這是個相當細膩的故事,許多細節都藏在歌詞裡,也藏在簡短的幾句對話中,無論是關於中年危機、家庭親情、或是生命的原始面貌。
表面上《巨星的誕生》好似著重在 Ally 的成名過程,描述這位身懷絕技的鄉下小女孩,是如何因為遇見當紅巨星,而麻雀變鳳凰地變成另一顆舞台巨星,但這個故事其實是雙向的。因為生與死、上揚與下墜都是相對的,《巨星的誕生》還有更深一層的故事,主角是 Jackson,一位面臨中年危機的巨星,如何面對自己的高潮與墜落。
《一個巨星的誕生》從2018年到2019年,獲得許多獎項的提名,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女主角,其中由Lady Gaga 所創作的 Shallow,獲得金球獎與奧斯卡的最佳原創歌曲。

2018年七月號

「這就是我,毫無裝飾」──《女神卡卡:五呎二吋》
《女神卡卡:五呎二吋》這部紀錄片,是在 2016 這一年,側錄 Gaga 於製作第五張專輯《Joanne》(2016)期間的日常生活與演藝經歷。在這部紀錄片裡,我們會看到平常在媒體上難得見到的 Gaga。在 2019 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女主角提名的《一個巨星的誕生》,也是於拍攝紀錄片這一年所拍攝,如今 Lady Gaga 已經是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 Shallow 的創作者,也是 2018 年的金球獎與2019年奧斯卡的最佳原創歌曲。在製作這部紀錄片時,相信 Gaga 也從未想像到這三年後的自己,竟然可以在第 51 屆 NFL 超級盃中場秀之後,還能如此地登峰造極。
認識自我,顛覆自我,重新創造自我,應該就是 Lady Gaga 這十多年在音樂創作之外,最認真實踐的「創作」。這也是為何,在《女神卡卡:五呎二吋》裡面,她會一方面猶豫樸素的外表,是否會讓粉絲反感,卻一方面又堅持且勇敢地說:這就是我,毫無裝飾。
2018年五月號

《搖滾啟示錄》:巴布.迪倫的斜槓人生與文學傳承
《搖滾啟示錄》的英文片名是「I’m Not There」,確實地說明了故事的現實:迪倫的確從頭到尾幾乎不曾出現,僅只在片尾才短短現身兩分鐘。這是個超乎邏輯的故事,一部沒有主角在場的傳記。一個傳記,卻沒有傳記主角,這是什麼樣的電影呢?這不解與疑惑肯定會在觀眾的腦中不斷縈繞:為何導演要創造一個沒有主角存在的傳記?他想表達什麼意義或傳遞什麼消息?甚且,如果這是 2007 年眾多電影專家口中的年度第一名電影,會是基於什麼理由與條件,讓《搖滾啟示錄》如此具有代表性呢?
2018年五月號

《厭世媽咪日記》:美人魚的藍色夢想與現實的身心崩裂
《厭世媽咪日記》講的是婚姻與育兒的現實,由美麗的莎莉賽隆(Charlize Theron)所經歷的身體變形與心靈折磨,詮釋沒有經濟支援與人手支援的女性,在育兒時所經歷的痛苦與無助。《厭世媽咪》呈現出兩套關於母親的比較:1) 有資源與支援的媽媽 vs. 缺乏資源與支援的媽媽;2) 媽媽的青春夢想 vs. 媽媽的現實困境。
每位媽媽青春時,都曾經因為夢想,而感到「未來」很輕盈,不只充滿希望令人嚮往,還是支撐今日任何失落的心靈基石。然而,步入平實婚姻又有兒女的母親(瑪洛,Theoron 飾演),「未來」根本不存在——因為,母親是最為活在當下的修行者。
2018年三月號

《滅絕》:麻瓜的超越、覺醒、三摩地
《滅絕》中 Lena 的著火雙眼
雖然表層是個離奇詭異的冒險故事,《滅絕》在象徵層面,卻是場 Lena 的內心之旅。然而,這趟旅程並不是基督教思維下的精神洗滌之旅,因為 Lena 並沒有在這趟旅程,為她的外遇贖罪淨化。編劇兼導演的 Alex Garland 相當了不起,他超越性地看待「逾越正常」,以凌駕二元思維的方式,重新詮釋「犯規」——突變、腫瘤、和毀壞。原來,這些看似會帶來「滅絕」的「破壞」,並不真的是有意的破壞,而是因緣際會或意外降臨而產生的「改變」。改變或許很致命也很痛苦,但如果跳開二元的善惡是非、或苦樂對錯的思維角度來看,「沒有意圖的意外改變」不過只是宇宙運行的唯一原則罷了。
2018年二月號

《黑豹》王者之王的成就之道:違抗傳統、善心正義、佈新路線
《黑豹》的高科技來到奧克蘭
除了「搏鬥」,《黑豹》其實還默默安排其他五種挑戰與比較的方式,測驗他們的心、誠意、與理念,驗證 T’Challa 與 Killmonger,哪位才是最適合的王者 —— 1)與父親的連結(父親之罪), 2)汎金屬的分享理論, 3)進入黑豹的集體潛意識, 4)違抗傳統與否, 5)與愛人的關係(有心與否)。
2017年十二月號

《聖鹿之死》:渺小的人類,你以為你是哪根蔥啊~~!
代表理性、科學、與父權史帝夫
理性是唯一解釋人類世界的方式嗎?人類目前手上最被公認的前衛知識,真的就是探測宇宙與生命的最佳與唯一工具嗎?藍西莫似乎不這麼認為,因為馬丁所代表的非理性、女性陰沈(月亮女神)、與超自然的力量,在這部電影裡,正由某個看不見的縫隙,緩緩穿入,默默介入人間與人界,並以野火燎原之姿,吞噬人類長期依賴的價值:父親、男性、理性、科學、與醫學。
2017年九月號

你,是「人」嗎?——從科幻電影關心你的身邊人
《銀翼殺手2049》的人造人公司,應該就是 Wallace [Leto] 的跨國公司,製作完美的基因精緻AI人
由科幻故事的推測與想像看來,形形色色的類人類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範疇:
(1)純 AI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機器人(robot); (2)複製人(human cloning)與精緻基因人; (3)生化人(cyborg)和人造人(android, replicant)。
區分「類人類」的基礎,則有以下三項簡單原則: (a)形體:類人形或者非人型; (b)生物性的含量:有機體或無機體; (c)活動力:活動自如或者無法自行活動。
2017年八月號

逆境中的團結與勇氣——敦克爾克奇蹟的歷史與精神
敦克爾克大撤退(Dunkirk Evacuation)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45)初期,英、法、比三國聯軍在德軍凌厲的閃電戰術(Blitzkrieg)攻勢之下,節節敗退,最後受困在法國北方,不得已只能先求自保,從敦克爾克港口把大軍撤往英吉利海峽的彼岸。然而,這次行動雖然導因於慘敗,卻能成功將四十萬聯軍中的將近三十四萬人援回英國,在悲觀至極的情勢下救回八成的兵力,不只是不幸中的大幸,更是化不可能為可能。因此,此役又被稱為「敦克爾克奇蹟」(the Miracle of Dunkirk),為盟軍未來的勝利,留下了種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科幻電影希米露》提供多面向與多層次的故事閱讀與思考。每個電影,都有個故事的時空,透過歷史與文化的解讀,就能找出詭異故事的金鑰、理出奇幻故事的脈絡、也能解開任何不羈電影的思路邏輯。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