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p>釀影評|《犬之島》:我聽得見你。</p>

「難道狗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不久的未來,日本巨崎市犬隻數量達到飽和並爆發犬流感,大批犬隻被送往垃圾島隔離,12 歲男孩阿中(小林中)為尋找愛犬斑點,獨自駕駛飛機降落垃圾島,認識一群新狗友,一起踏上尋犬之旅;同一時間,科學黨市長渡邊教授努力研發犬流感血清,希望可以幫助犬隻找到生路,但阿中的養父小林市長暗中佈署屠狗計畫,一邊散佈不實流言、一邊派出人馬前往垃圾島搜捕養子下落;而學生報刊記者崔西.沃克,則試圖揭發小林市長的陰謀⋯。
對於(曾經)喜歡收集扭蛋的我來說,觀賞《犬之島》就像走入一間寶庫,每個人物模型每件大小道具都迷人至極,觀賞電影的過程,內心不斷發出讚嘆聲,如果《犬之島》日後有辦電影場景模型展,我一定乖乖報到,只為能仔細欣賞每個物件的精細做工。
《犬之島》延續 Wes Anderson 導演過往作品主題:純真對抗貪腐、弱勢對抗強權,《犬之島》片中的成人,大半貪於權勢或對社會裡發生的不公不義感到麻痺與無感,權勢者怎麼「詮釋」事實,群眾就怎麼接受「事實」,《犬之島》說「民主」可能是經過包裝的獨裁體制,一如小林市長表面談尊重,私下官商勾結、剷除異議份子,而正義可能是達成私人利益的殘酷手段。
《犬之島》適合跟 Wes Anderson 過往導演的作品對照觀賞,小林市長意圖消滅狗族的殘忍行徑,對應的是《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戰爭背景(純真在亂世中遭到殲滅);阿中和崔西.沃克的相知相惜,呼應的是《月昇冒險王國》片中對生活仍抱有理想與熱情的逃家小情侶;《超級狐狸先生》和《犬之島》都是人與動物的戰爭,動物在片中影射的是人類社會裡遭到剝削與犧牲的弱勢族群,牠們被教導要拋棄「野性」,學習服從與低下的順民文化,如不聽命人類(權勢者),要不被逼往地底居住(《超級狐狸先生》)要不被丟棄到垃圾島自生自滅(限制弱勢者的生存空間)。
《犬之島》片中,拒絕成為家犬的流浪狗「老大」(Chief),令人想起《超級狐狸先生》的狐狸先生,狐狸先生既想成為居家好男人,又想保有野性(自我),狐狸先生與三個農夫的戰爭,其實是牠試圖釐清「我是誰」的努力。而在《犬之島》裡,阿中在他的演講中提到:「我們是誰,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那是阿中對自身(人類族群)的提問,也是導演派給老大的課題,牠要成為怎樣的「自己」?拒絕進入家庭(一段關係),或是願意投入感情(責任)之中?老大在與阿中相處一段時日後,決定成為「護衛犬」,牠被馴服了嗎?電影《神力女超人的祕密》提出一套「DISC 理論」,表示所有關係都包含四個步驟,分別是:支配、勸誘、屈服和順從,完美關係的最終目標是「順從」,順從不代表誰臣服在誰之下,而是在愛的驅使下,彼此雙方不再將自己的需求置於所有一切之前,順從於愛,才能擁有愛。
《犬之島》片中有多種不同語言,英文、日文、狗語、貓頭鷹語等,語言不同或許會帶來理解難度,但關懷與愛卻具有衝破語言隔閡的力量。《犬之島》最最打動我的一幕是阿中和斑點首次見面,阿中伸出拳頭,斑點很自然地舔了阿中的手,他因此開心地撫摸斑點的頭,市長爪牙度茂總管見狀怒叱阿中說:「牠是護衛犬,不是寵物」(不准孩子對犬隻擁有任何感情),隨後度茂總管幫斑點和阿中戴上耳機,斑點從耳機中聽見阿中的聲音時,不禁熱淚盈眶地說:「我聽得見你,我聽得見你!」,斑點說牠「聽得見」而非「聽得懂」,訴說連結阿中和斑點間的橋樑,並非語言內容,而是「羈絆」(兩人的「關係」在戴上耳機那一刻成立)。
羈絆(感情),可以化解物種與語言與仇恨劃分的界線,一如阿中為了斑點,對抗強權(父親/養父);老大為了阿中,肩負起牠未曾有過的責任;交換學生崔西.沃克為了揭發真相(拯救愛犬),即便可能被驅逐出日本,亦在所不惜。就連冷血的市長都在緊要關頭表現了他對阿中的疼惜⋯⋯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