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大學?

為什麼要讀大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昨天大學指考放榜。

我跟Y說,我當初是最後一個志願進大學的喔。

現在想想,當初選填的「志願」,跟「志願」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我全部都填美術系,再來是有加考術科的設計系,這樣選填是因為如果我單純用學科分數去填,根本不會有學校可以唸;所以這是策略性的選填,只為了有學校可以讀。雖然我真的也想唸美術系(設計系我不確定),但更確實的說,讀高中的時候只知道一定要考大學,卻不知道有其他的路──所以,「想讀美術系」真的是志願嗎?現在想來,我認為那是框架中的志願。

高中時也想過要讀中文系,第一志願是成大中文系。現在想想也很傻,成大中文到底在幹嘛我也不曉得,為什麼會想讀那個科系呢?

嗯,因為我的高中國文老師是成大中文系,而我喜歡這個老師。然後,成大好聽。

先不論我的成績到底考不考得上成大中文,先假設可以考得上好了,我就僅憑這兩個薄弱的理由,就去讀了一個自己不認識也不熟悉的科系──這就好像我只聽過某個人的名字,看過照片覺得順眼,「聽說」風評不錯(就歷年來的排名得知),然後就把自己往後的四年許給這個人(這個科系)。如果運氣好在一起很開心,如果運氣不好覺得唉呀這個人好像不是我想要在一起的那個人,就安慰自己說現實就是這樣,怎麼可能運氣那麼好可以跟自己愛的人在一起──現在想來這種選填志願的方式根本就是莫名其妙!根本就是逃避自由。(後來因為學科成績太差根本不可能填上,我非常有自知之明的連填都沒填)

這樣講可能不是很好聽,但是按學校排名以及熱門科系的志願選填方式,聽起來好像是自己在選,其實根本是把自己丟給學校去選。我從前也是這樣,從師大美術系開始填,填到東師美術系,再來是東海美術系,再來才是實踐空間設計跟工業設計──但這樣選很莫名奇妙不是嗎?每個人都按照校排名選,每個人的志願順序都大同小異,天底下哪有人人志願都那麼雷同的道裡?

所以最後一個志願也不是真的是「我的」最後一個志願,只是學校排名剛好在後面而已,只是我的分數考得不好而已,我對那些學校那個科系一點都不了解,可是我竟然把自己的「志願」交給「排名」跟「分數」去決定,現在想來覺得不可思議,但我從前就是這樣──這就是教育加在我們身上的,無形的框架?

raw-image


七月底跟盧駿逸剛好有機會對談,最後我們討論到教育的「框架」。在過程中我與駿逸對框架的解釋稍稍不同,但我現在必須要承認,體制內教育確實在無形中給了我們好大的框架,而且這個框架的力量強大,從我們父母那一輩,影響到我這一輩,以及現在正準備要讀大學的一輩。

我本來想花一些篇幅來談談體制內教育的框架,以及體制外的,以及自學的。但我現在想先提的問題是──「到底為什麼要讀大學?」我覺得「一定要讀大學」這件事,大概是目前臺灣教育的框架之一。

「讀書」是學生的本分,「把試考好」是學生的本分,把書讀好把試考好,為的都是考一間「好大學」。但我們花那麼多時間國中三年高中三年所讀的東西,與未來所考到的那間大學那間科系,到底有什麼正相關?除了分數與排名正相關之外,在「內容」上到底有什麼關聯?學生們好像是被關在一個大大的競技場裡比賽,比完出去後,那些東西幾乎都用不上了。

舉個例來說,我認識的一個孩子,今年要從國小升國中。這個暑假,他開始補英文跟數學,國中先修,每天。這其實沒有什麼特別,是吧?許多學生不都是這樣過來的?但當我跟他聊天,我問他說,如果可以讓你選,你想要上這些課嗎?他說這不是想不想的問題,這是必須。我說,為什麼是必須呢?他說,因為國中之後就要跟更多人競爭啊。我很想接著問下去,競爭?競爭什麼?但我沒有問。我說,那你喜歡數學跟英文嗎?他說英文ok,數學不喜歡,但是不喜歡還是要努力把它考好啊,「我對自己很要求。」他說。

我看著那個孩子,覺得很無奈,覺得他好認真,他那麼認真為了那個遊戲規則去努力。要是他可以把那些努力用在自己喜歡的事上就好了。但是他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嗎?他還有時間去摸索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嗎?他的時間都被那些「必須」填滿了。

「這不是想不想的問題,這是必須。」我聽了覺得好心酸。

對會考試的學生來說,考第一志願是應該的。對考試考得普普通通的學生來說,至少拚個大學來讀是應該的。但到底為什麼這個志願是「我的」是第一志願?到底為什麼要填那麼多志願只為了有一個學校可以唸?到底為什麼要唸那個學校那個科系?到底為什麼要讀大學?為什麼我們自以為這是選擇?究竟我們活在什麼樣的框架裡面?

我直到讀大學了,才開始問自己這個問題。

老題目,很老的題目。體制如果很難改變,只能自己先改變。

avatar-img
廖瞇的沙龍
475會員
140內容數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廖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先說,王立原文標題的「快樂學習不是一直爽」,我是認同的。學習不是一直爽,我也不覺得快樂是學習的目的,那「快樂學習」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快樂學習」指的是──希望學習過程是「快樂的」。 可是什麼叫做學習過程是快樂的?遇到困難怎麼辦?
最近我從用自己從前玩的臉名片,把名片上的無臉人放大,列印出來給小孩玩。小孩可以在上面畫臉,然後幫那個人寫上他說的話。小克畫了一個有錢人。有錢人說: 「我是一個有錢人。」 「我愛賣東西。」 「我有一百萬個錢。」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先說,王立原文標題的「快樂學習不是一直爽」,我是認同的。學習不是一直爽,我也不覺得快樂是學習的目的,那「快樂學習」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快樂學習」指的是──希望學習過程是「快樂的」。 可是什麼叫做學習過程是快樂的?遇到困難怎麼辦?
最近我從用自己從前玩的臉名片,把名片上的無臉人放大,列印出來給小孩玩。小孩可以在上面畫臉,然後幫那個人寫上他說的話。小克畫了一個有錢人。有錢人說: 「我是一個有錢人。」 「我愛賣東西。」 「我有一百萬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