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生的電影院 《認識妥瑞症》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個月的電影單:《認識妥瑞症》(醫學常識課)
擷取自網路資料
類  型:人體醫學類
級  別:免送審
片  長:約40分
規  格:DVD5
區  碼:全區
發  音:英語
字  幕:中/英文
螢 幕 比:16:9
音  效:Dolby Digital 2.0
授權公司:Discovery Network
成長過程裡,印象中只有國中還是國小高年級階段,學校帶隊到當時台東唯二的一間戲院一次,看了甚麼其實不太記得了,電影後也沒有特別的感覺,只覺得要排隊進場,坐在討厭的同學旁邊看電影,實在不是一件快樂的事。直到大學期間,那是台灣國內外影片大量上市的年代,電影院如雨後春筍地開,電影檔期快速替換,也讓二輪片接續盛行的時期,一次看兩部片,通常是一部賣座配一部得獎的電影。每個月看一次,連著兩年下來,也累積了不少的片單,雖然從來沒有在觀後寫甚麼心得,但每一部片都陪著自己更貼近了自己的樣貌與喜好。
我相信看電影,除了從電影中的畫面、音樂中享受,更重要的是從一個故事裡面看見這世界、看見這世界的其他角落、看見這世界的其他人,然後回頭看見自己。
一位朋友的孩子去年被診斷了妥瑞症,非常輕的症狀,相當不容易被察覺。但因為幾年間反覆地就診耳鼻喉科,一個細緻的醫師建議下就診檢查診斷,一開始朋友非常緊張與擔心,長途跋涉地帶著孩子就醫、調整生活作息、改變生活態度等等,漸漸地家庭走出了自己的腳步,孩子學著跟症狀相處,非常自然地說著自己的狀態。
有很多關於妥瑞症的書與電影,但讀完書、看完電影都不及跟這樣的朋友好好地相處一場。只是,在一個真實的妥瑞症朋友面前,孩子是不是已經認識夠多的知識,準備好接納可能的各式情況? 沒有人知道。

當然,從先認識這個診斷,絕對是好的開始。
《認識妥瑞症》這部電影,從孩子的視角說話,記錄了四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與家人,孩子在學校的同儕也受訪;聽著每個不同的孩子說著妥瑞症的同學在課堂上的事與他們怎麼從一開始走到現在、對於特教生的學校系統支援等等,都有詳盡的紀錄。看完這些,孩子提出許多相關的問題:
「為什麼不是她的媽媽(而是特教人員)來學校陪上課?」
「他不能上課的時候會不會被處罰?」
「他突然跑出去不是很危險?」
「考試的時候怎麼辦?」
「生病了想要上學也可以不用請假?」
「那大家怎麼知道他甚麼時候會發作?」
「同學會很討厭他嗎?」
「同學不會想要叫老師處罰他嗎?」
「他會好嗎?」
「如果大家都知道長大就會好一點了,那就不用管它(妥瑞症)了啊」
「萬一開刀死掉了怎麼辦?」
就像成人對所有疾病的診斷都有的害怕一樣,一個專業名詞出現在生活中的時候,我們歷經的所有擔憂與恐懼,在人開始發問的時刻,就是學習的當下。陪著孩子看兩次電影,在紀錄中找尋每個問題的可能,也許沒有答案,也許答案也慢慢地在孩子的心裡成形,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粗淺地認識妥瑞症,更認識了人性。
電影,讓孩子先看見這世界的不同,也看見自己可以不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學習是甚麼? 這陣子一直在想這些事情。 學習某一件事情,絕對源自於好奇,這是動物的天性。
    學習最大的價值與意義,在於看見自己與不懂之間的關係,這種連結大致上可以放大到知識、常識、課業、各領域的專業、做人處事的態度,更可以放大到對世界、社會的認識...等等。對人生抱有希望與活力下,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學習力。在某些教育方式下,孩子學了好多好多大人也說不出來的知識,可卻一點一點地消逝對生命的熱情
    學習是甚麼? 這陣子一直在想這些事情。 學習某一件事情,絕對源自於好奇,這是動物的天性。
    學習最大的價值與意義,在於看見自己與不懂之間的關係,這種連結大致上可以放大到知識、常識、課業、各領域的專業、做人處事的態度,更可以放大到對世界、社會的認識...等等。對人生抱有希望與活力下,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學習力。在某些教育方式下,孩子學了好多好多大人也說不出來的知識,可卻一點一點地消逝對生命的熱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當醫學生在醫院實習遇見危急病例,以及面對病患離世,學到了什麼? 我想,同理是人的天性,當我們對抗天性,內心的衝突便難以避免
    Thumbnail
    今天我找到了為什麼我喜歡電影的原因,因為它能帶給我省思、感動。以前可能都不懂,不覺得能從電影中學到什麼,但在長大之後,就會覺得某些事物都能給我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人都不是完美的,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迷茫、痛苦的時候,就像樂樂說的:「也許這就是成長必經的過程。」簡單卻令人震撼。 我們逼自己保持樂觀,
    Thumbnail
    青少年與家長的關係在青春期時常處於緊張狀態,這本以漫畫方式呈現心理學主題的書籍,輕鬆有趣地探討青少年時期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網路成癮、依附關係、憂鬱症等,適合讓家長瞭解青春期的煩惱,提供因應方法。書中談到心理疾病的知識,提供了鼓勵面對困難的訊息,適合對心理疾病不瞭解的人閱讀。
    Thumbnail
    這天,教學門診即將結束的分享時間,來了一位初診病人,眼神焦慮地掃描著現場,他說:我有自己看書和上網,查到我的疾病應該要吃"抑肝散",想說不然來找中醫試試看… 一坐下來,眼神焦慮地掃描著現場大家,確定我身旁的學生是跟診醫師,也再次跟我確認這是教學門診,才開始準備描述自己的病情。我看了看他的動作和
    Thumbnail
    小學同學, 記得曾一起看電影, 看完她哭著走出電影院。 後來擔任護理師, 跟我說處理病人傷口時, 常忍不住掉眼淚。 印象中,就是心很軟、很暖的人。 十幾年後同學群組聯絡上。 私訊給我,打完招呼後…… 她:你知道A同學去年過世了嗎? 我:?!不知道!? 她:那你知
    早就知道我是重度腦麻的爸媽,在聽完我活不過五歲之後,驅魔、撒鹽、受洗、各式各樣求神拜佛都試試看。試圖逃避這個殘酷的事實。
    Thumbnail
    你有多喜歡電影?喜歡到能夠不斷看著重播的電影?《新天堂樂園》主角是一位放映師,從小就在電影院長大(小孩看電影不用錢),甚至偷偷看著電影是如何被剪接的(電影從來不放接吻的畫面),以及偷偷帶著被剪掉的膠片回家對著燭火自導自演,配音想像著會動的畫面。後來小男孩當了放映師,談了一場戀愛,卻發覺,看了那麼多的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當醫學生在醫院實習遇見危急病例,以及面對病患離世,學到了什麼? 我想,同理是人的天性,當我們對抗天性,內心的衝突便難以避免
    Thumbnail
    今天我找到了為什麼我喜歡電影的原因,因為它能帶給我省思、感動。以前可能都不懂,不覺得能從電影中學到什麼,但在長大之後,就會覺得某些事物都能給我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人都不是完美的,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迷茫、痛苦的時候,就像樂樂說的:「也許這就是成長必經的過程。」簡單卻令人震撼。 我們逼自己保持樂觀,
    Thumbnail
    青少年與家長的關係在青春期時常處於緊張狀態,這本以漫畫方式呈現心理學主題的書籍,輕鬆有趣地探討青少年時期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網路成癮、依附關係、憂鬱症等,適合讓家長瞭解青春期的煩惱,提供因應方法。書中談到心理疾病的知識,提供了鼓勵面對困難的訊息,適合對心理疾病不瞭解的人閱讀。
    Thumbnail
    這天,教學門診即將結束的分享時間,來了一位初診病人,眼神焦慮地掃描著現場,他說:我有自己看書和上網,查到我的疾病應該要吃"抑肝散",想說不然來找中醫試試看… 一坐下來,眼神焦慮地掃描著現場大家,確定我身旁的學生是跟診醫師,也再次跟我確認這是教學門診,才開始準備描述自己的病情。我看了看他的動作和
    Thumbnail
    小學同學, 記得曾一起看電影, 看完她哭著走出電影院。 後來擔任護理師, 跟我說處理病人傷口時, 常忍不住掉眼淚。 印象中,就是心很軟、很暖的人。 十幾年後同學群組聯絡上。 私訊給我,打完招呼後…… 她:你知道A同學去年過世了嗎? 我:?!不知道!? 她:那你知
    早就知道我是重度腦麻的爸媽,在聽完我活不過五歲之後,驅魔、撒鹽、受洗、各式各樣求神拜佛都試試看。試圖逃避這個殘酷的事實。
    Thumbnail
    你有多喜歡電影?喜歡到能夠不斷看著重播的電影?《新天堂樂園》主角是一位放映師,從小就在電影院長大(小孩看電影不用錢),甚至偷偷看著電影是如何被剪接的(電影從來不放接吻的畫面),以及偷偷帶著被剪掉的膠片回家對著燭火自導自演,配音想像著會動的畫面。後來小男孩當了放映師,談了一場戀愛,卻發覺,看了那麼多的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