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青少年內心劇場的書名之心得小評
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很有趣「有病的其實是我媽,卻要我去諮商」,書名也道出了在青春期跟家長的對立,家長們總是煩惱的孩子過度使用3C產品、情緒波動很大,不知道孩子怎麼了、擔心孩子遭遇霸凌或霸凌其他孩子等,然而在青春期這個階段的認知發展容易出現自我中心主義(Adolescent Egocentrism),例如非常看重自己,因此在意他人對自身的看法與評價,期待自己能夠獲得他人肯定,並且容易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
因此,如果家長急著想要「教育」、「糾正」的話,蠻容易出現親子間的衝突,就如同書名一般,漫畫中的青少年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都是媽媽的問題。這樣的書名,也比較可以讓青少年接受來閱讀看看,驗證是不是媽媽的問題(笑)。
內容用漫畫的方式呈現,站在青少年的角度並且以輕鬆詼諧的談論許多心理學的主題,談到青少年期間會面對的各種問題及煩惱,例如網路3C成癮、依附關係、憂鬱症、躁鬱症、睡眠問題、正念(身體掃描法)面對睡前想法很多、酒精使用引發的問題、人際霸凌議題等等。
蠻適合給家中有青少年的家長及家長們了解「青春期的煩惱」,針對每個議題也提供簡單的因應方法,算是一本衛教之書,而且因為是漫畫的方式呈現,讀起來很輕鬆沒有負擔。
如書中提到「憂鬱症、焦慮症、成癮問題、厭食症等身心症,都是越早治療越能夠快速有效地治好,最好從有初期症狀就開始」,並且「真正有勇氣的作為,是去面對自己的困難,正面迎擊並對自己誠實」,這本書提供許多的心理疾病的知識讓大家能夠更加了解,並且大家有勇氣去面對疾病,更能有效地治療。
如果已經對上述的心理疾病有概念的人,閱讀這本書可能沒有太大的獲益,所以這本書比較適合青少年及家長或者對於心理疾病不太認識的人來閱讀。(當初會買這本書來看的原因是...在讀墨評價星星數蠻高的,平均4.7,共36人評分,多膚淺的我XD,但因為我自己本身也是相關從業人員,所以對我來說比較沒有獲得太多知識,但我相信對於不了解心理學或心理病理的人會有大方向的了解)。
備註:書中使用「心理醫師」一詞,但在台灣沒有「心理醫師」,在台灣主要分為心身科/身心科(過去稱為精神科)醫師(受醫學體系訓練)、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因此沒有所謂的心理醫師。三者之間的詳細差異可以參考高雄臨床心理師公會這篇的「認識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