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環太平洋》查理漢納如何自史上最惡名昭彰的監獄逃亡。根據綽號「巴比龍」的罪犯亨利查瑞爾同名自傳改編而成的電影《惡魔島》,由《毒派兄弟》麥可諾埃執導,描述巴比龍被誣指犯下謀殺案而監禁在法屬圭亞那的流放營,一心想逃獄的他,與偽造債券的德加成為好友,擬定一連串的越獄計劃。經歷兩次逃獄失敗,巴比龍總共被關禁閉七年,最後更被送到地勢險惡、四面環海的惡魔島,但他嚮往自由的心永遠不變。
故事曾在1973年搬上大銀幕,由史提夫麥昆與達斯丁霍夫曼主演,相隔多年再度重啓,新版本口碑不俗,工作人員用心良苦,劇組不僅打造1:1的監獄真實場景,故事主人翁亨利查瑞爾也在本片擔綱顧問,因此片中罪犯身上的刺青都是有考據跟意義的,也反映了當時法國下層社會的暗號,像是主角身上的蝴蝶代表小偷,曾任海軍的罪犯身上則可以看到錨的刺青。片尾不僅呈現亨利的真實樣貌,還包括罪犯聚集的歷史畫面,把這個傳說中的地方跟人物都攤在觀眾面前。
查理漢納在片中大秀腹肌與搏鬥本領,狂奔、跳海、做苦力都不算什麼,看他從原先的瀟灑帥氣,因為服刑的折磨瘦得肋骨突出、頭冒白髮、滿臉鬍鬚,完全變了個人可說是吃足苦頭。
巴比龍是偷保險箱的高手,然而監獄不是解鎖就可以逃離。他先跟貪生怕死的德加合作,透過中間人牽線取得小船逃獄。監獄裡的牛鬼蛇神一堆,每個人各懷鬼胎,扶強凌弱時有所聞,難能可貴的是巴比龍對德加說到做到、不離不棄,不僅在警衛鞭打德加時挺身而出,甚至在第二次逃亡成功還回頭救德加,如此真摯的友誼實屬難得。
飾演德加的雷米馬利克在片中的演出可圈可點,從開頭的書生模樣、體弱不耐操,到可以自我保護、反毆欺負他的人,最後卻從原先的樂觀主義變成安於現狀、不再嚮往自由,把監獄帶給他的磨難、對人性的瞭解與失望、人生頓失意義詮釋得淋漓盡致。
監獄就算再怎麼可怕,有同伴一同吃睡、打雜也還勉強撐得過去,但是巴比龍被關禁閉,獨自待在暗無天日的牢房,不能說話、口糧減半,沒發瘋已經是奇蹟了。尤其當巴比龍關禁閉久了開始出現幻覺,場景一轉與女友漫遊街頭,看著馬戲團表演的戲,如夢似幻、似真似假,是全片最讓筆者喜愛的一場戲。把罪犯的崩潰邊緣用生命中的美好回憶取代,看似是沈默久了使人瘋狂,但更像是嚮往自由的心會自己伸出天線,收到聲音與訊息,除了撫慰孤獨,更重要的是呼喚巴比龍回歸現實、等待時機再次越獄。
對筆者而言,越獄計劃其實不夠縝密,不是智取的路線,幸運的成分居多,而且惡魔島的部分琢磨甚少,除了把地勢險惡拍出來,其餘的就是一片死寂與絕望,很像精神病院,卻感覺比流放營還自由,既不用上手撩腳銬,警衛好像也派不上用場,顯得有些不合常理。
講實話巴比龍要從流放營逃脫比在惡魔島難多了,不光是警衛有槍這麼簡單,豬隊友根本無法信任,說好的合作只是表面敷衍,大難來時各自飛。最可怕的是逃亡的過程碰到笑嘻嘻的修女,說著:「你懺悔,上帝就會寬恕你。」殊不知通風報信害巴比龍白忙一場,實在令人訝異神職人員來個回馬槍。
巴比龍為什麼要這麼努力逃獄呢?除了他是被陷害入獄,出去可能可以洗刷罪名、找人復仇,另一方面,他還心存希望,相信自己有能力掙脫枷鎖、享受自由。巴比龍是所有角色裡面最清楚知道為何而活的人,他不像有些罪犯見錢眼開、欺善怕惡、說話不算話,甚至為了自救而先下手為強殺掉同伴,他最厲害的是不變的初衷「絕不殺人」,即便多次陷入危機,他也明白殺了人就是死路一條,遲早會被送上斷頭台。
巴比龍拚了命逃跑、搏鬥都只是外在的顯現,真正讓人目不轉睛的是不屈不撓的精神,堅信自由是唯一的出路,不讓任何事阻礙他的意念,這也是這個故事再度搬上大銀幕仍讓人著迷的原因。
(本文為yamMovie電影特區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yamMovie電影特區共同所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原文連結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