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3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人家-社會局出品電影觀後感

    某日某位朋友約我去看「人家」。 我曾看FB的臉友分享觀影感想,實在好奇這樣題材如何要拍成一部電影長度。
    平價住宅的時空背景
    平價住宅提供低收入戶免費借住,是台北市社會福利發展史上極為特殊的存在與經驗。 民國55年在台北市啟動的興建平價住宅計劃、58年第一處信義區福德平宅於58年興建完,陸續於61年興建文山區安康平宅、67年興建萬華區福民平宅、68年興建大安區延吉平宅,加70年接管的北投區大同之家,一共擁有5處的平價住宅,共有2,048戶。 各平宅內設置社工員辦公室,希望社工員透過與居民日常的相處,真實了解居民的需,提供適切的服務,其中「人」與「家」即是社工員工作內容的首要核心。
    暗處微光,無人知曉的破碎人生,一點點微小的改變,在漫長的等待後....
    六段故事,拍了兩年。有與生活拼搏的身障者、有終於能夠脫貧郤要負擔高額房貸的單親家庭、有逃難來台的百歲人瑞、有背負沉重壓力的高材生、有戒毒成功的單親爸爸、有希望兒女成材的平凡父母。 這六段我最有印象的是人瑞伯伯跟戒毒的爸爸。
    人瑞伯伯的原生家庭是五代地主,他說他家比板橋林家花園還大。但他31歲面臨到必須要選擇死亡或是逃難,因為他家人有兩人己經死於被槍斃。 共產黨認為地主=資本家=必須被批鬥=黑五類,因此他必須做出選擇。 他的逃難路線是廣州→香港,偽裝成英國學校的洗菜工,但因為談吐被發現:你好像不是洗菜的,連夜逃命,差點被抓。後來是游泳到香港,輾轉到台灣。
    有時在想所謂的貧窮到底是什麼?
    當然沒錢是一個主要原因,但是金錢本身是一個換資源的媒介。 比如說錢可以換到維持健康的工具(例如電動牙刷或是假牙),但錢換不到健康的牙齒。 像人瑞伯伯,他到必須要離家的時刻前,家裡一定提供他很多資源與保護,在逃難的過程中他不得不丟棄他過往的一切(比如談吐),他才得以活命。 有的人的確很懶,懶到連有收入的機會都不把握。 符合各種對於貧窮的標籤,而他本人也不介意這樣的標籤貼在他身上。
    我們能夠做什麼努力
    我想我們能做的,應該是不要隨意的評斷別人, 讓人墜入即使被標籤化也無所謂的無盡輪迴。 對自己與他人失去信心而不再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些什麼。 也許他正在努力往好的方向靠近,為了他的家人或是更好的生活品質, 只是不用向你報告進度而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個從小就喜歡搞叛逆的數位創作者。近幾年迷上蘇格拉底對話,在法國「Institulte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s」(哲學踐行學院)學習哲學諮商,目標是讓自己獲得思考的自由。 榮格愛好者。熱愛研究寓言、神話與童話。擔任思維訓練教練,擅長以哲學與心理學的角度協助來訪探索人生。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