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_演講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座落於松菸園區內的五號倉庫,狹長且挑高的前工業空間之中,機械手臂、各種規格的螢幕與藝術性裝置一致排開。隨著作品動線引領而入,經過一席黑幕之後即是演講現場。在這一個半開放的空間裡,作品音量不時影響演講現場,曾如講者的字字珠璣踏入展場的觀賞經驗。

為期一整天的演講時程裡,上半場次依序為白南準博物館(NJPAC)的研究員Sooyoung Lee與館長Jinsuk Suh,隨後則是部分參展藝術家,德國ZKM的創作團隊、日本籍藝術家ACCI BABA與英國導演Oscar Shaep。上午,透過類藝評觀點明瞭「科技+藝術」作為新媒體的歷史脈絡與可能性討論議題,下午則是經由創作者視角回應這些問題。大抵上,本次論壇著眼於幾個議題,包括新媒體藝術史、科技發展的後設評判,與最為當紅「後人類世」(假使科技使為人性,道德議題的未來探討)。
在第一場演講裡,Sooyoung Lee展示其學術研究的基本功,透過細讀法逐一剖析與再組織白南準的思考。在白南準二十四項法則裡,她很精準地提攜出關鍵字:「共同進化論:從控制論到後人類世」(Coevolution: Cybernetics to Posthuman)。換而言之,白南準早在數載之前就已預示性提問,科技不僅是一種被使用的技術,不是相對於主體人類的客體物,它(他)總有一天會平行於人類,成為另一個主體。在同一生態座標的類比裡,兩者更是相互影響所以演化的關係;在哲學術語裡,我們或許能把後人類理解為主體性的過程。有別於此,Suh館長則是憑藉豐富的策展經驗,試圖定義一藝術作品的判斷機制(judgement),他認為作品品質的判讀將有不一樣的方式。追隨其視角,我們必須默許「作品出眾」意指高且厚實的名氣與象徵資本,重之,透過網絡世代媒介,作品的可視性能有效地脫離傳統(學院)菁英之眼,訴諸於社群聲浪。在演講當下,館長激昂地分享一位韓國藝術家的例子,轉述一段不可思議:「我為何需要學院認可?我有名了,有這些點讚數與其毛利就可以活的很好了。」這一層新體悟,對館長而言,也就重新翻攪了博物館在當代的定位,曾如丹托(Danto)提到「崇高的美術館」已不復存在了。
隨後在下午場裡,三個創作單位把後世代的預示帶入想像的實踐可能,德國人實證精神的技術再推導,日本人對於物哀的當代解讀,與英國人透過黑色幽默處理形而上的主題。首先,Robolab團隊著重於技術推演藝術,如何透過機械手臂上的革新優勢把藝術與科技帶入另一層新視野,人類又該怎麼消化機械之眼成為未知世界探索的全部,是為此次演講的重點。有別於物質出發的方法論,日本Acci Baba透過人造意識衍伸出諸多形而上的提問,賦予人猿意識質疑人類(human being )意識,所以在場存有(being)究竟是「誰」的意識(consciousness),反過頭來,習以為常的人類意識又是什麼,一層一層的提問皆指向尼采超人觀(superman)的可能。另一方面,英國導演Oscar Sharp慣常透過影像架設違背物理定律的場景,闡述形而上可行的抽象議題,此思考能力成為這次講題「機器人與創意如何共存」的方法論。
約略三十年前,白南準預告了科技使為人性的世代。2010s末的當下,我們正位處於藝術家思想的邊際朝向另一世代—後人類世。一方面,我們或許擔心AI智力能打敗人類界的頂尖棋手,科技作為思考自身將取代人類,曾如藝術家們透過不同的感性形式揭示,科技意識與人類意識的平行關係。就這一層次而言,一切卻也顯得開明與開放,一切的預設皆有正面與負面的未來潛能,這是理論家的告解。因而,我們失去了好與壞唯二的判斷標準,只知道人族正慢慢走進後人類的時代。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咻咚!」緊接著「嗚噁!」兩種聲音在海岸邊的懸崖上接連響起。 甯甯痛苦地蹲在地上,雙手死死捂著自己的頭,她那黑色刺蝟般的頭髮上鼓起一個大包,就好像剛出爐的饅頭一樣腫得誇張。
Thumbnail
趙露思近期身體抱恙,引發網路熱議。本文從星際馬雅曆的角度分析趙露思的流年印記,解讀其26歲完美挑戰擴展年所面臨的課題,並分享作者自身與趙露思印記的聯繫,以及如何透過自我覺察與理解,化解內心衝突。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會是什麼問題啊……該不會是……上次那件事!』 受嘉豪邀約的白嬌音,整個上午都心不在焉地工作著,不停猜想嘉豪的問題內容,同時,也不時回想起那天發生的事,心中充斥著既期待又不安的情感。 「老師~我來接妳了!」突然,一個熟悉的聲音從店門口傳進來。 定睛一看,那人正是嘉豪,奇怪的是跟早上
Thumbnail
今年臺灣文化科技大會盛大舉辦,為期兩周的活動在駁二吸引了眾多大小朋友參與。在熱鬧的萬聖節氛圍中,藝術家們透過「科技駐村分享講座」探討人工智慧與藝術的交集,包括超維度的Patching計畫及江戶未來世的屋臺系列,兩者強調在地文化與社群的合作,並挑戰AI創作是否可以被視為藝術。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我在馬特市完成了一萬次支持的過程,涵蓋了虛擬貨幣like coin與網站的獨特性。雖然有些朋友可能對支持的概念並不明瞭,但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也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夠引發大家對虛擬貨幣及網絡3.0的興趣。
Thumbnail
在李彥緯的個展《渡假》中,觀眾被帶入一個科幻與現實交織的世界,探索人類與機械、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展覽透過奇幻的視覺語言,挑戰我們對於文明與自然的既有認知。
Thumbnail
日本科學未來館位於東京台場,是一個展示未來科技的博物館,這次我們帶著堡包們來看可愛的機器人。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Thumbnail
《十三機兵防衛團(13 Sentinels: Aegis Rim)》是 VANILLAWARE 開發的極致科幻冒險遊戲,主要分為追憶篇、崩壞篇、究明篇和Mystery Files模式。每個主角都有豐富的故事,劇情精彩出乎意料,是劇情重視的玩家必玩的遊戲。
Thumbnail
「咻咚!」緊接著「嗚噁!」兩種聲音在海岸邊的懸崖上接連響起。 甯甯痛苦地蹲在地上,雙手死死捂著自己的頭,她那黑色刺蝟般的頭髮上鼓起一個大包,就好像剛出爐的饅頭一樣腫得誇張。
Thumbnail
趙露思近期身體抱恙,引發網路熱議。本文從星際馬雅曆的角度分析趙露思的流年印記,解讀其26歲完美挑戰擴展年所面臨的課題,並分享作者自身與趙露思印記的聯繫,以及如何透過自我覺察與理解,化解內心衝突。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會是什麼問題啊……該不會是……上次那件事!』 受嘉豪邀約的白嬌音,整個上午都心不在焉地工作著,不停猜想嘉豪的問題內容,同時,也不時回想起那天發生的事,心中充斥著既期待又不安的情感。 「老師~我來接妳了!」突然,一個熟悉的聲音從店門口傳進來。 定睛一看,那人正是嘉豪,奇怪的是跟早上
Thumbnail
今年臺灣文化科技大會盛大舉辦,為期兩周的活動在駁二吸引了眾多大小朋友參與。在熱鬧的萬聖節氛圍中,藝術家們透過「科技駐村分享講座」探討人工智慧與藝術的交集,包括超維度的Patching計畫及江戶未來世的屋臺系列,兩者強調在地文化與社群的合作,並挑戰AI創作是否可以被視為藝術。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我在馬特市完成了一萬次支持的過程,涵蓋了虛擬貨幣like coin與網站的獨特性。雖然有些朋友可能對支持的概念並不明瞭,但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也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夠引發大家對虛擬貨幣及網絡3.0的興趣。
Thumbnail
在李彥緯的個展《渡假》中,觀眾被帶入一個科幻與現實交織的世界,探索人類與機械、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展覽透過奇幻的視覺語言,挑戰我們對於文明與自然的既有認知。
Thumbnail
日本科學未來館位於東京台場,是一個展示未來科技的博物館,這次我們帶著堡包們來看可愛的機器人。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Thumbnail
《十三機兵防衛團(13 Sentinels: Aegis Rim)》是 VANILLAWARE 開發的極致科幻冒險遊戲,主要分為追憶篇、崩壞篇、究明篇和Mystery Files模式。每個主角都有豐富的故事,劇情精彩出乎意料,是劇情重視的玩家必玩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