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
avatar-img
曾友俞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書是報導文學的體裁,作為記者的房慧真,在這本書中除了綜合先前對於各式樣訪談所得,同時也偏離記者中的中立「報導」,而是雜摻著些個人的思維與判斷、訪談中的小細節(例如達賴喇嘛的各種笑)或是如何形成一篇訪談與報導的心歷。


約莫三十篇的人物各自盤據著一篇報導的幅度放進了本書的各篇中,從眾所周知的從《大哥》中洪金寶的謙遜;《其人其事》中侯孝賢的樸實;《我認輸》中周俊勳的心態轉變。到較不為人知的《第三顆桂樹》的朱天衣隱居於山林默獻社會;《地獄遊記》中的廖亦武是從地獄返歸的採訪者;《愛在滋生》中照顧著社會弱勢(精神疾病、愛滋等)的楊婕妤,這些的訪談中,形成了一面平淡卻又豐富的眾生相。


圖片中的右側是正書,而左側則是隨書所附的《私語》,文體像是日記一般記載著內心。


在《私語》中的《不讀》,房誠懇地面對自己原先的老東家壹週刊被評論為腥羶色寫作的媒體,而房所做的報導雖被說像是清流一般,但她也說如果沒有那些煽情的篇幅,或許也沒有資源能充裕這種深度的訪談。她說,「善與惡,美與醜,髒與淨,就像這個複雜的世界一樣,從來是並存的。」這種化所有的二元對立於一的傾向,偶不時可以在些許篇章中見及,舉例來說,其中對於陳為廷的寫作中,學運領袖也同時是襲胸色狼,「...文青、憤青、色狼,哪一個是他?陽光與闇影,榮耀與羞恥,《變身怪醫》裡的Jekyll & Hyde,都是他。」其實世界本是混沌的,是人為了認識世界創立了標準,區分了善惡美醜髒淨,但若要問世界的態樣,它本身就是混亂的,秩序是人建構而出,這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我們持續地在逃離失序。


本書的書名,應是呼應自首篇對西西的訪談,而西西有本著作就叫做《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慚愧的是我還沒看過這本書,無從得知其間的蹊蹺,僅待日後閱畢寫於該書之讀後感中。而像房慧真這樣的一個記者,是如何的記者呢?或許是她在河流所說:


「逐水而居,傍水而生,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raw-image


avatar-img
曾友俞
85會員
390內容數
雜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5/5世界之鑰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1/5別教出混蛋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5/5世界之鑰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1/5別教出混蛋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