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付出,並且努力著要改變自己、自我提升,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棒很棒的事,但最近我發現了一件事情,讓我開始對「付出」這件事情產生懷疑.
那就是:為什麼要「付出」?
我認為所謂的付出一定是期望著得到回報的,幫助他人的時候會希望得到感謝,扶老奶奶過馬路的時候希望得到眾人讚賞的眼光,和約會對象出門時付錢時希望得到對象的歡心,就連聽到別人說「借過」的時候,都會希望對方很有禮貌(得到對方的尊重).
或許有些人不太在意回報,也有極少數的人像是聖人一樣,以幫助他人為終生志願,不會向其他人索求回報,而是很單純地得到一種滿足感.
而台灣社會中,普遍存在一個常識「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任何一個好處是可以在不付出任何代價的情況下得到的.
既然如此,那麼「付出」就會成為索求、勒索對方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就算在行為上偽裝成「大方」的樣子,對方也會很明顯的感覺到不太對勁,會覺得很有壓力.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送禮物」,在關係還不夠親密的情況下送一些貴重的禮物,又或是送禮物的頻率非常非常高,高到超乎正常交流會有的程度.
表面上「送禮物」是希望對方開心,但實際上只是希望透過這個行為取得對方的好感,是因為想要得到對方的讚賞、認同或是喜歡才會有這個行為.
而這就是一種「缺乏」.
而開車接送、送宵夜、吃飯買單、買衣服、安排行程......等等常見的追求行為,我認為都是一種「付出」,那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技巧熟練的追求者會將這些行為營造成一種「關心」&「互動」的良好氣氛,而有一部份的人則是直接被歸類為「工具人」或「好人」.
這兩種人最大的差別,我認為不是在外貌、幽默感、金錢這三個常被關注的面向上,而是透過「付出」這件事情上,所傳達給對方的感覺.
熟練地追求者會把「目的」(得到回報)這件事清楚的傳達給對方,依照對方的個性&感受去調整傳達的方式和節奏(程度).
而工具人或好人正好缺乏那些能力.
但不論是怎麼「付出」,要得到什麼樣的「回報」,我認為都是一種表示「缺乏」的行為,只要是「缺乏」就容易在相處中帶來壓力.
而缺少的愈多,付出的心力、時間或是金錢就會愈多,關係的維持也就會消耗掉更多更多的東西,隨之而來的壓力就會變得非常巨大,也會讓關係很難往好的方向發展,因為光是要維持原有關係就已經耗盡心力.
我認為要維持或創造良好關係,勢必要去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缺乏),也一定要做出讓對方開心的事情,但那未必是付出,也可以是「給予」或「分享」.
「給予」和「分享」我覺得是「付出」的其中一種形式,但這兩種方式把要求「回報」的感覺降低很多,也比較不會對自己產生壓力,是相對較好的互動方式.
以上就是最近的體悟和看法
祝好
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愛心
也歡迎底下留言討論,讓我知道你的想法
記得「追蹤」
分享給你認為會需要這篇文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