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6/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聽\\說CD:《輪迴交響樂》

「聽說」實體CD(1)快要淡出歷史舞台,情況好像實體書將會被電子書或網上閱讀取代、淘汰一樣。也許實體CD最終不敵網絡數位音樂庫,不再顯赫,變得和紙本實體書一樣,默默地存在下去。但間中取出陳舊的CD,眼看、手執,聆聽伴隨成長的音樂,體感相隨,這種體驗是數位音樂暫時難以提供的。
若果再加上語言文字,又如何?我說的不是CD內頁封套那些文字。
我為接下來一系列文字起一個題目:「聽\\說CD」。聽一聽,說一說,不是深度樂評(其實是力有不逮),也不想單純停留在悅耳、好聽的個人觀感層面,希望用文字展示多一點音樂之美妙,引得同好都來「聽一聽」。
首先聽\\說的,名字也許有點陌生:藝能山城組。何許人也?雖然不是甚麼大紅大紫的天團,但也曾替經典動畫《亞基拉 Akira》擔任配樂(2),非池中之物。藝能山城組出道多年,網絡上的深度評論甚多,我會多談自己的聆聽體驗。
第一次接觸藝能山城組的作品,就是《輪迴交響樂》,共有四個段落,全碟播放時間約39分鐘(3)。當時筆者並非因為慕名而選取,只因偶然看見《輪迴交響樂》的CD封套,設計風格很詭異,好奇之下,在圖書館用耳筒聆聽,結果嚇了一跳!
聆聽CD有甚麼好驚恐的?
涉獵過立體聲理論的人都知道,人類左右兩耳接收的聲音,其強弱、相位總有些微差異,人腦卻能夠辨別這極細微的分別,進而對聲源準確定位。故此,間或聽聞有「發燒友」選取幽靜的環境,對著準確擺放的揚聲器,聆聽優異的交響樂錄音,感受交響樂團個別樂器的擺放位置。《輪迴交響樂》極致「把玩」這些錄音技巧,背後可能是透過調整音量、相位;甚至錄音器材移放等,令歌者(頌經人)的位置飄忽轉變,在我耳邊左右移動。
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熙來攘往的圖書館,我這個不知就裡的聆聽者,誤以為有人走(飄)到我背後頌經,猛然嚇了一跳!那一段是《輪迴交響樂》第二段落開始那一分鐘,大家不妨聽一聽。
極致把玩的,除了位置,還有場景。第一段落(05:52–07:57)的人聲,感覺非常宏大。在今天數碼音效神通廣大的日子,那種天地荒涼的迴響,彈指按鈕可達。然而在80/90年代,一切仍徘徊在模擬(Analog)世紀末,漸次過渡至數碼新世代的時空,那是一種引人入勝的聲音。段段洪荒乍現、莫以名狀的聲音,極具劇力,難怪在90年代初,間中聽見《輪迴交響樂》的片段出現在舞台劇或電視宣傳片中,成為配樂或音效。
聆聽《輪迴交響樂》,需要注意器材配套。《輪迴交響樂》剛開始,就有(疑似)太鼓(Taiko)聲伴隨,配置subwoofer播放,低音會太強,「淹沒」了其他聲音的細緻部份;反之若果揚聲器或耳筒的低音表達能力不足,太鼓部份就會黯然失色。
至於其他讀者會否同樣會被嚇一跳,懇請告知,讓我知道自己並非「孤苦伶仃」。
註:
(1) CD的原來/完整名稱,例如Compact Disc、雷射唱片、光碟等,總覺累贅或不夠親切,故此還是直呼CD。
(2) 當代日本最前衛的音符:「藝能山城組」 http://blog.sina.com.tw/newagemusic/article.php?entryid=595173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