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經驗的電影初心者,到法國無可取代的女導演
電影原名:Varda par Agnès
電影導演有許多頗有個性,拍出來的片有時候一看名字就代表著這部電影,如說起李安導演,影迷就會直覺得想起李安幾部經典之作。那說起法國電影最讓人知道的應當還是盧貝松無論是經典的《第五元素》或到後續電影《安娜》,可以說最最讓華人知道的法國電影。 但如同台灣與中國有著新浪潮,法國也有著他們電影敘事與風情的世代輪替。而提起法國新浪潮中的女性導演,就不能不提到安妮華達這位新浪潮的代表之一。紀錄電影《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是一部以安妮華達自身經歷用她所拍的電影、攝影、藝術作品和公開演講等重新解構之後串起的一整串的自製紀錄片,從一戰後的黑白電影到現在的動畫3D技術,安妮華達帶你回顧她的電影人一生。
各國的新浪潮電影興起是一個電影世代重要的分水嶺,在新加坡紀錄片《消失的膠卷》中就曾經敘述過一部失蹤有著濃厚的新浪潮風格的新加坡膠卷影帶,如在當時出現,將是帶給新加坡影壇的震撼。而「新浪潮」為何如此重要,不止是他拍攝出市井小民的故事或貼進實事與俗化的電影風格。
而是它讓原本傳統以製造明星與資本的好萊塢的製片人中心制的電影風格,帶來不一樣的「電影作者論」概念,這種概念簡單說是於:電影導演等同於一部電影的創作者之中涵蓋創作者的理念和想傳達的思維,而非傳統電影以「利益」和「娛樂」為導向,更多在「新浪潮」中探討如何用電影說出自我表達的故事和自我理念。
《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電影其實像是一堂與大師面對面的座談會,跨過整世紀見識各影展的開始至今的狀況,也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導演安妮華達,在這部電影中用了各式各樣的手法去詮釋自己的講稿,她為何執著於新浪潮電影拍攝,甚至投生到後來的藝術創作與小人物的短片故事。
這點在電影中有著清楚的描寫和理念,而電影因為安妮華達也親自參與,所以省略一些她家庭背景和故事,反而更直接對影迷有興趣的「電影拍攝過程」與「為何拍這部電影」兩者為主軸下去敘述這部紀錄片。
安妮華達在影片中不只一次提出那三個關鍵字:「靈感」、「創作」、「分享」。甚至介紹她拍攝那些賣座的電影的理念和如何去帶入這個鏡頭,當然也把自己那些乏人問津的黑歷史票房很差的電影給重新拿了出來說明當時的拍攝動機。
安妮華達認為導演拍攝電影的任何舉動就跟創作小說文學一樣,你要怎麼詮釋這個畫面,要如何說這故事,導演期時都會在自己的腦海中浮現出鏡頭語言,分鏡與節奏;寫實和寫意,都如同小說家筆下在創作故事的節奏一樣,在最終電影完成後展現出一個導演的個性。
其中《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這部電影也重現了許多被老影迷或研究電影史的電影人必知的法國新浪潮電影的重要之作,如安妮華達首部電影《短角情事》就在電影裡讓當年演員的孩子重溫了當實家人參與的片段,而這部在法國影評圈內也被視為是法國新浪潮的先驅之作。
作為一位女權份子的安妮華達從過去拍攝的電影中也都可以看見女性主義的影子,如《無法無家》的女流浪者、到《唱與不唱》展示出「女人並非天生女人,而是被塑造成了女人。」也讓人印象深刻。
從劇情電影創作到紀錄片的啟發,安妮華達都秉持著:「靈感」、「創作」、「分享」這三個自己一貫堅持的電影原則,而在實驗藝術與裝置藝術等方面也把影像語言和互動等技術帶入其中,安妮華達並沒有排斥先進的技術,反而對於現代科技可以帶給電影更多不同的新鮮和過去無法得到的體驗,而進行實驗的藝術創作。
在和藝術家J.R一起拍攝的《最酷的旅伴》紀錄片中,就可以看見安妮華達勇於擁抱科技和實驗貼進人民與藝術創作,作為「新浪潮祖母」的她所作無疑的展現出跨了世代的交流。
法國新浪潮先驅、新浪潮祖母、電影人和攝影師,多種頭銜的電影藝術創作者安妮華達在2019年的3月辭世,最後於2018留下這部人生回顧的紀錄片。《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與過去同樣敘事自我的《沙灘上的安妮》的私電影有所不同,比較屬於作為一個創作者的安妮華達,而非一個女人的安妮華達。
她替她的最後一部電影再次用自我的風格來對世界說,這就是安妮華達的電影,再攝影鏡頭下她想要說的故事,用幽默與不同的角度再次看自己的作品,即便以離去人世的安妮華達在面對死亡一定還是會說:「沒關係,一切都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