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要是沒有愛情,它在我們心中還會有什麼意義!
方格精選

這世界要是沒有愛情,它在我們心中還會有什麼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德國大文豪歌德說過:「這世界要是沒有愛情,它在我們心中還會有什麼意義!這就如一盞沒有亮光的走馬燈。」

歌德 1749 年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的法蘭克福,以劇作家、詩人、文學家身份見稱。

他很早就對文學產生興趣。1763 年見到了年僅 7 歲的莫扎特。後來他到萊比錫學習法學,卻發展起寫詩、繪畫等興趣。1768 年返回法蘭克福養病,1772 年在韋茨拉爾 (Wetzlar) 的帝國最高法院實習,期間結識了年輕的夏綠蒂・布夫,並深深愛上她。

夏綠蒂・布夫已跟一位法律工作者訂婚。歌德傷心欲絕,倉促離開夏綠蒂。不久,他又認識了一位樞密顧問的女兒。兩名女子給他留下的印象,卒之融合到《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女主角身上,歌德借寫《少年維特的煩惱》排遣苦戀的悲痛,使自己從自殺的念頭中擺脫出來。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感傷主義、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據說拿破崙曾閱讀七次之多,並讚美該書是「歐洲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歌德晚期參與過政治,遊歷過意大利,40 歲起身體變得僵硬和難以行動,受盡痛苦。1795 年開始了與席勒的友誼,1832 年因病離世。

《少年維特的煩惱》大部份是歌德的親身經歷,故事講述:23 歲的維特熱愛鄉村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風,當他在一次舞會上遇到 19 歲的綠蒂的時候,他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然而綠蒂早已訂婚,她忠實於婚姻的盟誓,只得讓維特嘗到戀愛的苦痛,讓歡樂如晨露般稍縱即逝。維特苦痛中告別了綠蒂,離開了這座清靜的山村。當他進了一個公使館當秘書時,他無法忍受官僚場中腐朽虛偽的面孔,以及小市民的勢力和虛榮。於是,他憤然掛冠而去,回到原先的山村。無奈這座清靜山村景物依舊,卻人面全非,原先善良友好的村民一個個莫名其妙地離他而去,綠蒂已經結婚,嫁給了她的未婚夫阿爾伯特 - 性格迥異於維特的一位循規蹈矩的青年。他既憎惡腐朽的社會,渴望的愛情又終成為泡影。最終,維特唱著奧西恩的悲歌,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留下半杯殘酒,在一個冬夜裡絕望地吞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維特也好,歌德也好,都是有情人。有情人當然渴望愛情降臨,自己心愛的人會愛上自己,跟自己在一起。跟一般人不同,有情人往往把愛情的地位放得特別高,所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他們又不隨便,執意愛定一個人,這令他們承受情傷時苦痛的程度特別大。

在有情人眼裡,愛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生的全部,活著只為成就跟她 / 他的愛情。如失去了她 / 他,沒有愛情,再長的壽命,都是徒然,故云「這世界要是沒有愛情,它在我們心中還會有什麼意義!」人生舞台一個個過客交替登場,卻再無主軸、中心,可以發光發亮,僅苟且度日,此即「如一盞沒有亮光的走馬燈。」整句話無切膚之痛難以道出。

歌德終究沒有自殺,但《少年維特的煩惱》已令一代一代感傷的少年人涕泗橫流不能自已。

raw-image


avatar-img
汶俊 (筆名:無言)的沙龍
64會員
294內容數
主要闡述及析論歷史、哲學,兼及文學、通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鐵血首相」俾斯麥留下一句名言:「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俾斯麥,普魯士及德意志帝國首相,奉行鐵血政策,即通過戰爭達至德意志民族統一。他擁護德皇威廉大帝,鎮壓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政治立場比較保守。 「鐵血演說」發表時,普魯士議會正拒絕
拿破崙說過:「人生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敗屢起。」 拿破崙,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生於科西嘉島。少年時在法國接受炮兵訓練,適值大革命爆發,他曾率領法軍挫敗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並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島。霧月政變後,拿破崙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1804 年稱帝。因入侵俄國失敗,元氣
法國大革命前夕,有大臣告知國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皇后:「天下慌亂,百姓無麵包而餓死。」瑪麗皇后奧國貴族出身,不知民間疾苦,竟回答說:「何不食蛋糕?」這句話被後人拿來跟西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相提並論,用以嘲諷統治者「離地」,無法與民間同步呼吸。 從歷史考證的角度看,瑪麗皇后或許無說過「何不食蛋糕?
埃德蒙.伯克 (Edmund Burke) 說過一句話:「邪惡盛行的唯一條件,是善良者的袖手旁觀 (The only thing necessary for the triumph of evil is for good men to do nothing)。」 伯克是愛爾蘭裔英國政治家、作家、演說
「權力不能私有,財產不能公有,否則人類就進入災難之門」出自英國哲學家洛克 (John Locke) 的《政府論》(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洛克是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他發展出一套與霍布斯 (Thomas Hobbes) 的自然狀態 (State of Nature)
莎士比亞 (Shakespeare) 有一句名言:「人假使做了無恥的事,總免不了還要用加倍的無恥來抵賴。」 莎士比亞是十六世紀英國最傑出的劇作家,也是西方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家之一,共寫有 38 部戲劇、154 首十四行詩、2 首長敍事詩和其他詩歌。代表作有《羅密歐與茱麗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
「鐵血首相」俾斯麥留下一句名言:「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俾斯麥,普魯士及德意志帝國首相,奉行鐵血政策,即通過戰爭達至德意志民族統一。他擁護德皇威廉大帝,鎮壓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政治立場比較保守。 「鐵血演說」發表時,普魯士議會正拒絕
拿破崙說過:「人生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敗屢起。」 拿破崙,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生於科西嘉島。少年時在法國接受炮兵訓練,適值大革命爆發,他曾率領法軍挫敗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並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島。霧月政變後,拿破崙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1804 年稱帝。因入侵俄國失敗,元氣
法國大革命前夕,有大臣告知國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皇后:「天下慌亂,百姓無麵包而餓死。」瑪麗皇后奧國貴族出身,不知民間疾苦,竟回答說:「何不食蛋糕?」這句話被後人拿來跟西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相提並論,用以嘲諷統治者「離地」,無法與民間同步呼吸。 從歷史考證的角度看,瑪麗皇后或許無說過「何不食蛋糕?
埃德蒙.伯克 (Edmund Burke) 說過一句話:「邪惡盛行的唯一條件,是善良者的袖手旁觀 (The only thing necessary for the triumph of evil is for good men to do nothing)。」 伯克是愛爾蘭裔英國政治家、作家、演說
「權力不能私有,財產不能公有,否則人類就進入災難之門」出自英國哲學家洛克 (John Locke) 的《政府論》(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洛克是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他發展出一套與霍布斯 (Thomas Hobbes) 的自然狀態 (State of Nature)
莎士比亞 (Shakespeare) 有一句名言:「人假使做了無恥的事,總免不了還要用加倍的無恥來抵賴。」 莎士比亞是十六世紀英國最傑出的劇作家,也是西方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家之一,共寫有 38 部戲劇、154 首十四行詩、2 首長敍事詩和其他詩歌。代表作有《羅密歐與茱麗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