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台股相關(一)

問:許多人說個股與大盤關係是覆巢之下無完卵,雖然不完全贊同,但市場情緒容易被大盤指數影響,您是否在這幾年經驗中,有什麼觀察的指標,來作為未來投資信心的依據,或是資產加減碼的依據。比方有人以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未來半年投資信心」,或是用PMI指數,或是美元指數,或是領先指標這類的...

這要看你投資的標的跟大盤的連動性有多高,如果你鎖定的是大型權值股。這種說法絕對正確。但是你的投資標的跟我一樣,公司的市值都非常小,往往都小於三十億,也就是對指數的影響微乎其微的時候,個股跟大盤的連結其實沒有這麼強,甚至常常脫鉤。當然碰到2008那種全面性崩跌的時候,還是一樣全軍覆沒。
我曾經使用過耶魯法則,來控制持股的水位以及放空來避險(採用賣出買權的策略)。但是用了約二~三年之後發現,絕大部分時候其實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少數幾天大盤大漲的時候,反而是我的績效最差的時候(尤其在2014Q4到2015Q1那半年之間,發生過好幾次)。因為大盤大漲時,漲的是權值股,我手中的小型股&微型股跟死魚一樣躺在地上動都不動,好一點就是有漲不過跟大盤的漲幅相差甚遠。但是放空避險的部位卻會產生不小的虧損,所以會出現大盤大漲的那天反而是賠錢,這種讓投資人想死的現象。相對的大盤大跌時就很不錯,一來沒有投入的現金就是最好的防禦,二來還有放空避險的獲利,三來持有的個股也跌得比較少。小漲小跌的時候賣出買權的權利金也還是照收。
經過三年實驗之後,因為避險的部位是虧損的,即使大部分時間都賺錢,但一次大漲的虧損就可以把獲利全部吃光還要倒賠。再加上我挑選的小型股&微型股跟大盤的連動性真的不大,常常是因為公司的利多見報(通常是高股息或獲利很好使得本益比很低)就漲一下,然後又不動了。所以我就沒再繼續使用這個策略,專注在個股的選擇上,但是如果投資標的只限制在權值股上(台灣五十+中型一百的個股),我覺得這個法則的實用性還算步錯,可以大概評估出目前指數的相對位置是偏高或偏低。
在後來仔細研究指數的計算方式之後,認為台股其實很難有什麼經濟指標可以做準確的評估,畢竟光台積電一家就佔台股25%左右,如果加上連動的公司影響更大。尤其台灣最大市值的50家公司就佔了接近80%的市值,而只占總家數的6%左右。所以我後來放棄對大盤整體作出評估,藉由對總資金做出資產配置,決定個資產類別的投入比例之後,剩下的就是專注在個股的市價和我評估的估值差異有多大,這差異是否合理、市價往上向我評估的估值靠近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我評估錯物,估值往下向市價修正的可能性有多大這類在個股分析的問題上。
再加上現在全球投資之後,即使台灣沒有讓我想投資的標的,海外還是會有,而且可能不只有一個國家。所以當台灣股票失去吸引力,而海外有吸引我的公司時,我自然就會減碼,然後去買便宜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