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直覺偏誤的濾鏡,看清楚這個世界真實的樣貌
如果說2018年讀過的書有哪一本最讓我有「大開眼界」的頓悟時刻,毫無疑問就是這本《
真確 》了。跟這本書的認識來自於
Bill Gates 的推薦書單,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關注他的部落格
gatesnotes ,常有許多好書推薦。
這本書在談什麼
作者
Hans Gosling 是瑞典已故的公衛教授和醫生,致力以數據教世人認識世界真實的樣貌。他甚至
十度受邀至TED演講 ,其中最火紅的莫過於這場「
顛覆「發展中」國家刻板印象 」的演講(如果你沒時間看書,也該看完這段演講)。作者把數據轉換成生動的圖表,再透過流暢的敘事手法顛覆觀眾的舊觀念。
這本書就像是這些演講內容的濃縮精華版 , 也是作者留給我們最棒的禮物:
我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的無知,傳播基於事實的世界觀。這本書是我的最後一役,是我設法影響世界的最後努力。
比較近期的演講,作者更導入「現場投票」的機制,透過一問一答的互動讓觀眾清楚了解到,大部分的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偏誤有多麼嚴重。書中也置入了許多的問題來考讀者,像是前言的13題,我只答對了5題,38%的正確率只比猩猩隨便亂選的33%高出一丁點!舉其中一題為例:(全部13個問題和答案在
這邊 可以找到)
根據聯合國的估算,到了2100年全球會再增加40億人,而主要原因是什麼? 1. 兒童人口增加(不到15歲) 2. 成年人口增加(15歲到75歲) 3. 老年人口增加(75歲以上)
我選3,因為常聽新聞媒體報導高齡化社會,就誤以為老年人口和比例會不斷增加。但正確答案是2,社會越趨先進生育率越低,醫療水準提高帶來的平均壽命延長,因此增加的人口裡,僅1%來自兒童,69%來自成年人,30%來自老人。
若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我會說:「留意並設法脫離直覺偏誤的盲區,冷靜地用謙虛和好奇的態度,更新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基於世界正在逐漸變得美好的事實下,忽視雜音並找出真正值得關注的重大危機。」
作者說了些什麼、怎麼說的
正因為讀者需要在心底回答作者不斷拋出的問題,產生了一種雙向互動的效果。尤其是我的答題正確率實在低得可憐,更激發了自己謙遜跟好奇的態度,手不釋卷地一頁接著一頁讀下去。
整本書作者提到了我們對於世界認知的10個直覺偏誤,以真實數據和圖表逐條說明,也給出了探索求真的建議解方。有鑑於中譯版最後的一張圖「求真習慣的守則」,實在太過簡化,秉持著工程師喜歡用「真因、對策、方法」 來解決問題,我自己動手改譯成以下的版本,更完整且清楚好記。
這些字面上有點抽象的直覺偏誤,作者用簡單的圖示呈現出來並提供解藥,目的就是要讓讀者能夠快速記憶與吸收。在重製圖表的過程中,我也再把各個直覺偏誤的精采段落再瀏覽一次,挑出我認為最精華的部分保留在圖中。最後,作者期勉讀者們:
我們有了基於現實的世界觀之後,可以看到世界不如表面上那麼糟,而且可以知道我們該怎麼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好。
後記
台灣的狀況呢?
用這個圖表探勘資料很像開啟了「上帝視角」能綜觀古今數據,拿人均所得vs.平均壽命來看,台灣的進步速度非常快而且是名列前茅。比較令人憂心的是屢破新低的生育率、逐年上升的高齡人口比例、以及居高不下的人均煤炭消耗量。對應到值得關注的相關議題就是:育嬰教養環境、長照看護配套、能源電力政策。如果你有關注其他議題,也非常歡迎留言分享交流。
自己該如何求真
關注的首選方式不是即時新聞,更不是政客們在電視上的口水戰,套句在
另一篇心得《隨機陷阱》 提到過的,這些不過就是隨機雜訊,我們要尋找的是真實訊號。找那些觀察時間區段較長的研究論述來讀,注意長期趨勢的演變,詳加檢驗正反觀點,探索真因和體制而不要因人廢言。
回顧這本書的時候,有種當頭棒喝的感覺,原來已經過時、失真的世界觀,伴隨了自己這麼長的時間。感慨很深的是,在學生時期吸收的教科書資訊,倘若出社會後不與時俱進去更新,任由新聞媒體搪塞的結果,就猶如活在雜訊的象牙塔裡,思緒渾沌且人云亦云。
這邊想到我很欣賞的一位醫生
蔡依橙 在
這篇文章 說道:
「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構成自己,所以就由流行趨勢代勞。」 換個說法形容以前的自己就是,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吸取新知,所以就由新聞媒體代勞。作者給我們的建議:
真實呈現世界終究不是記者的任務,也不是社運人士和政治人物的目標,他們必須靠誇張說詞與吸睛故事搶走我們的注意力,永遠鎖定異常而非正常,永遠關注最新且最立即的改變,而不是關注緩慢的進展。
常保謙虛和好奇的求真態度
這本書提到的直覺偏誤,我自己最常犯的就是「二分化直覺偏誤」和「概括型直覺偏誤」的綜合體。例如在看到新聞報導時,就會浮現「他們就是這樣」、「他們真糟糕」這類的念頭,自己也習慣把「他們」掛在嘴邊。好像只要把觀點和想法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全都歸類到「他們」這個類別,就能換得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越感。
這些所謂的「他們」,有時候反而是少數或極端值,或者在其他層面上跟自己根本是完全重疊的類別。若習慣將「他們」拒斥到另一個類別且置之不理,就會缺乏接下來用「正反檢驗」去克服「單一觀點偏誤」的好奇心。
Look for causes, not villains. Look for systems, not heroes. 尋找原因而非戰犯。尋找體制而非英雄。
最後,記下作者對謙虛和好奇的定義,並轉換成實際的態度來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
謙虛 :知道各種直覺是如何讓你難以正確認識世界、務實面對自身知識的侷限、樂於說出「我不知道」、在發現新的事實時願意改變既有觀點。
好奇 :對新知抱持開放態度、主動吸取新知、樂於接受不符原本世界觀的事實並設法了解、讓你的錯誤是激發好奇心而非難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