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3|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流動,與藝術相遇、與風土對話: 記《2019基隆潮藝術》

2019基隆潮藝術的參觀導覽手冊。可以跟著手冊的作品導引,集章、踩點、看完13件藝術計劃進駐創作。
2019基隆潮藝術的參觀導覽手冊。 可以跟著手冊的作品導引,集章、踩點、看完13件藝術計劃進駐創作。
把握好天氣的國慶連假,驅車到耳聞許久、卻從未親臨目睹的正濱漁港走走--去看看漁港邊那排如威尼斯彩色島Burano縮小版的五彩屋。以為是下車拍個照就可速速結束的行程;沒想到碰巧發現一場大地藝術祭正展開並迎接我--2019基隆潮藝術: 流(Keelung Ciao: Find Your Flow)。
2019基隆潮藝術的作品導覽地圖。
說來有點微妙,站在和平橋上拍正濱漁港邊那排高人氣的彩色屋時,納悶為何橋上結滿掛上各種有點像廢棄物件的網子... 原來,這正是此次基隆潮藝術「作品」之一、編號12的《洋流》(Ocean Current)、也是使我意識到我已置身在一場藝術祭的源起...
沿著和平橋走向彩色屋所見的作品: 洋流(Ocean Current),複合媒材, 由台灣藝術家張舒晴及陳律佑共同創作。
和平橋,雖然不長(全長僅75公尺)、卻是台灣有史以來首座跨海大橋,連繫著和平島與基隆正濱漁港。85年來,洋流、船舶、居民、遊客、海上事業... 在橋下漂來流去--其中,有熱鬧、有繁華、也包含著為數不少且與日俱增中的海廢。五花八門的海洋廢棄物,隨洋流海波浪來去、浮沉、擱淺。藝術家拾起並裱框海廢、 懸吊於緊繫橋欄杆上的繩網,試圖邀請觀者一同思索,對於海資源及海廢物的來去,應當如何看待? 又能做些甚麼?
呼吸(Breath),鋼鐵與複合媒材。由擅長大型金屬雕塑與 空間裝置的台灣藝術家許廷瑞創作。
站在和平橋那端對望彩虹屋之後,選擇走向彩虹屋那一側的中正路--路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頭頂散發金屬光澤、姿態動感的大魷魚--這是編號11的作品《呼吸》(Breath)。藝術家就地取材、以蒐集自港區的廢鐵與廢汽油桶為雕塑素材、塑出一尾生動的魷魚,巧妙呼應漁港經年進出各式漁獲的本職、也希望藉由這件律動感與海洋生命意象兼而有之的雕塑創作、呼籲人們對於自然資源多加重視、提醒觀者必須共同珍惜正在枯竭中的海洋恩賜。
在同一條路上還有10月12日與10月26日各限定50份的不務正業男子Ayo之超限量現場開火甩鍋豪氣製作販售「海港男子漢便當」,是絕對接地氣(而且吃得到也絕對要靠緣分)的一項特別創作: 作品編號10的《Ayo的基隆夏日記憶》(因我離開時他才剛開始擺攤生火、所以殘念沒吃到~)。
《聽船說01》(Boat Voice 01),表面看來是一幢以棧板為地基、打造成船型的木屋; 走進「屋」裡,可看到貼滿屋簷內緣的在地黑白老照片、述說漁港一帶的歲月綿延...
順路前行,看到略帶神祕感的狹長船型木屋裝置--《聽船說01》(Boat Voice 01),這是兩年多前搬來基隆生活與工作的藝術家林書豪,以港邊昔日漁船上裝貨的漁箱、加上棧板為媒材搭造,屋內壁面貼滿在地記事與人物的舊文件及老照片,讓這幢木造船型小屋搖身一變為承載與講述在地風土歷史的故事屋,是感性又富人情味的創作。
置身於《聽船說01》(Boat Voice 01)船型的木造小屋空間, 凝視貼滿屋內牆上、記述當地人物風土舊事回憶的老照片。
最令我驚嘆的作品: 《老軌、蟒蛇、隕石和 θ 波》。 導覽手冊上標記著「漁船限定」--藝術家找來一艘已退役多時的廢棄遠洋漁船、 打造出一座充滿故事與情緒的海上美術館...
繼續漫步面向正濱漁港的中正路上、視線隨著越來越無盡的海景也逐漸開闊了起來...突然,一艘體型巨大面容滿佈風霜的舊漁船迸現眼前--這是編號08的大型空間裝置《老軌、蟒蛇、隕石和 θ 波》(Lau-Guei, Python, Meteorite, and Theta Wave)。出自台北出身、目前攻讀北藝大美術系碩士的年輕藝術家何彥諺之手,他向一位船主取得這艘過去跑海上油品生意的廢棄船隻,在已然空蕩蕩的船腹及底層冰庫中,佈下寓意深刻的裝置--間歇從船艙底層窗戶周圍噴出的水霧、泡過海水而看似永遠晾不乾的毛巾、一顆顆身世不明的待鑑定化石、散落在濕濡木地板上的漁網;蜷縮在木地板上的,還有因為過重濕氣而迸生青苔、姿態彷若叢林巨蟒的數條粗麻繩。微晃的破舊船身、沉滯的腐朽霉味、冰庫昏暗角落裡的一絲外界光明... 這些意象,引領置身其間的觀者遙想當年航行遠洋的船艙最深處、長時間不見天日的漁工們之工作日常、及其一言難盡的身心狀態。
「妳知道 θ (Theta)波嗎? θ波是人類五種腦波中的『潛意識』之波、和海洋波動的頻率也很相近唷!人類入眠時,腦波會變成 θ 波、在深度冥想的入定狀態時也會有 θ 波,人處在這種狀態下,容易被開啟想像力、靈感大開!」
幸有導覽志工熱忱的解說分享,讓我在登船參觀前、對於作品標題何以出現我不甚熟悉的「θ 波」一詞、帶入較清楚的概念。「所以,人在海上航行、聽著浪潮聲、或潛入海底時,跟 θ 波會相對貼近,容易被激發想像力與創作能量嗎?」我在排隊等待登船觀賞作品前、自顧自推理並向志工探問「嗯!可能會喔!」志工對我微笑點頭。
《老軌、蟒蛇、隕石和 θ 波》--整件作品就是一艘停泊在漁港邊的廢棄船隻, 走下船隻最底層、踏入昔日冰庫,映入眼簾的是這個震撼的光景。
《老軌、蟒蛇、隕石和 θ 波》--船艙底的一扇窗敞開、 讓外界一線光芒進入幽暗霉潮的艙底。窗邊的水霧裝置運作時, 艙內濕氣與窗外日光交融成綿密氤氳,既混沌、又光明。
《老軌、蟒蛇、隕石和 θ 波》--長出青苔的粗麻繩,形似在陰暗中匍匐生活的蟒蛇。
編號07的作品《月球太空計畫--太空艙》(Out Space and Moon Series-Capsule) 以生活電器的全部或局部組裝而成的幻想「太空船」,「降落」在廢棄船的甲板上。
躲在船駕駛艙門邊或牆角下的小海龜。參觀時請小心腳步。
離開有點沉重但震撼與感動後勁甚強的底層冰庫後,走上甲板、踏進駕駛艙,意外瞥見腳邊有用沙做成的海龜排排站... 「小海龜是神祕隱藏版的展示作品喔~他們很脆弱,參觀時請小心腳步別踩到小海龜~」導覽志工們輕聲提醒「前陣子天氣不太好、又有颱風,好幾隻都... 加上他們真的太低調隱藏了,參觀的人一多就又折損了好幾隻啊~」志工心疼苦笑著說。
陳聖文的廢棄物刺繡作品系列,在駕駛艙牆上展示。
脆弱的,不只是用沙做的、隨時會崩解的小海龜們,海洋眾生物在人類不環保的生活形態下,其實已遠比我們想像中的更脆弱...
藝術家陳聖文以刺繡手法,將海洋中不該出現卻越來越常被看見的廢棄物和多種海洋生物們繡縫在一起,唯美中帶有一絲諷刺的悲傷感,試圖縫補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喚起環保意識。
編號05: 蔡潔莘作品《大地,穿著》。草地板凳上微笑獨坐的小人兒, 戴上層層翠綠山巒的髮;後方衣架還有彩虹披肩和粉紅雲朵魔術帽等待被換穿。
草地上蔡潔莘另一個作品,編號04: 《彩虹雨》 厚實質樸的作品質感中,帶有溫柔可愛的正能量。
因為參觀人潮多了起來,錯過必須排隊等著戴上VR眼鏡才能觀看的作品06(沉浮);出發前根本沒料到會遇見這個活動,因而沒事前多作功課、自然也未規劃參觀路線、就此錯過了作品 01~03... 折回靠近原住民文化會館的停車場取車準備返回台北前,才後知後覺的發現一旁的阿根納造船廠也有兩個作品(而且是夜間照明、還有天氣晴時才看得見的作品)... 這使我暗暗動了必須二刷、值得二刷這場藝術祭的念頭! 活動至11月8日為止,有機會找時間再去看看那些錯過的作品們~
在和平橋中段,遠眺阿根納造船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