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0/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選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讀到「一個迷惘的國三生N」寫的一句話:「到底是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要做什麼,還是根本不可能知道未來的事呢?」我突然有好多話想說。
我們不可能知道未來的事對嗎?未來的事還未來,怎麼可能知道?既然如此,那麼大人為什麼經常問孩子:「未來想做什麼?」從前的我為什麼要問我自己:「未來想做什麼?」
我為什麼要問我自己「未來想做什麼」這個問題呢?對現在的我來說,我幾乎不問未來要做什麼了,如果「未來」指的是很遠的未來。我不問自己未來要做什麼,因為不需要,我只想著自己今天要做什麼,明天要做什麼;我只問我自己,「現在正在做的某些事,想要怎麼做?」比如自學生的課想要怎麼上?比如寫作計畫想要怎麼進行?而更精確的說,我不是「想」,而是邊做邊想,我手邊有著已經發生、正在進行的事,我一邊做一邊想。我不是去想那還沒有發生的事。
那麼國中的時候為什麼要想?高中的時候為什麼要想?因為國中的時候「必須」選讀高中高職還是五專啊!因為高中的時候「必須」去考大學啊!但是那些選擇,真的是「必須」嗎?我只有這些選擇嗎?我選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你選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嗎?」父母經常問孩子這個問題。但後來我才發現,這個問題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
不是指選擇本身不重要,也不是指選擇之後所發生的那些東西不重要,而是──「選擇之後的結果,成功與失敗不重要」,因為對於「學習」這件事來說,根本沒有所謂的「成功」「失敗」。
可是,「你選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嗎?」這個問題,問的經常不是你真的想不想要,它的潛台詞其實是:「你選的這條路,會成功嗎?」
選了高中,發現覺得不喜歡,想要換條路──失敗! 選了大學某科系,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失敗! 讀了大學,覺得想要離開──失敗!
在許多人的眼中,這些都是失敗──「選了之後不能放棄,如果放棄就是失敗。」許多人這麼認為。
但為什麼放棄是失敗?為什麼選擇不要是失敗?
之前曾經寫過自己的大學生活,當時的我想要離開那個學校那個科系,我真的覺得自己很失敗。「無法完成」好像是一件失敗的事,我當時真的感受到自己被無法完成綁住;但我後來發現,更大的失敗感來自於,我對發生在自己面前的事,感到「無力」。
所以對我來說,真正的失敗感不是無法完成,而是無力。但更後來的我才知道,無力也不是真正的失敗,無力只是呈現了自己當時的狀況,讓我認識了真實的自己。
認識了真實的自己,怎麼會是一件失敗的事?發現自己既無能又無力,雖然很難受,但這怎麼會是一件失敗的事?認識自己的無力,面對自己的無力,因此慢慢又長出真正的力氣,這大概是我曾經歷過,最「好」的事情了吧!
所以關於未來,我幾乎不問未來要做什麼了。好好的去感覺自己對每一件事的感覺,去認識自己,然後你就會開始做你想做的事了,想都不用想。
我說的「想都不用想」,當然不是真的不想;而是,不是去想那遙遠的未來,不是去想等考到好分數「之後」,考到好學校「之後」,或是找到「好」工作賺到夠多的錢「之後」。真的要想的不是擺在未來的想,而是現在就想;而這個想幾乎與行動同步,這個想不只是想。
「我選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嗎?」不需要把面前僅有的選項看得太重,不要以為自己只有眼前的選項,不要以為選了之後就是一切。你需要想的,僅僅是當下選擇時的思考,而不是選了之後的未來,因為未來你想不到。
是想要才去做?還是做了知道才知道想不想要?是覺得適合才去做?還是做了之後才知道適不適合?這樣的問法其實太二分了,這種問法彷彿中間有一條線,把思考跟行動分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