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1/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還在沙灘漫步嗎? 兩輪環島看台灣

2019的暑假,撇開四面八方席捲而來的壓力,三個人、兩台車,一把琴, 一步一腳印,貼近和感受台灣的脈動❣️
早晨6:00,外澳沙灘
早晨6:00,外澳沙灘

第一站-宜蘭頭城 外澳衝浪體驗

衝浪是波里尼西亞人的一項古老文化。酋長是部落中技術最好的駕浪者、並擁有使用最好的樹木所製造、最好的衝浪板。統治階級並擁有最好的海灘和板子;一般階級的民眾不准進入他們的沙灘,但民眾可以經由優良的衝浪技術而晉升得到這些特權。
台灣的衝浪文化自二戰期間起始,駐台美軍將家鄉的衝浪運動引進,使得此項運動得以在台灣發展傳播。 臺灣雖小,卻是發展海上運動絕佳的環境。海洋環繞的小島,由北到南擁有大大小小許多的浪點,非常適合衝浪文化傳遞發揚。然而,40年的發展時間,基於民眾對於海洋運動保守而避諱的態度和政策不能夠與時俱進建立配套措施,在2020東京奧運已將衝浪運動列入競賽項目的今日,台灣的衝浪運動仍然蒙受高風險和資訊不對等的影響,始終無法蓬勃發展。引進時間和台灣差不多,卻沒有適合自然資源環境的日本,卻培養出相對龐大的衝浪運動從事者,臺灣緩慢推進的步伐,是否又將畫地自限、屈居人後?
沙灘上陽光瀟灑的大哥們,正準備享受鴨肉(早餐?)

寧靜和刺激--與浪之間

待在沙灘的時間,我們訪問了剛剛在海上嫻熟瀟灑的浪人大哥們。如何愛上衝浪呢﹖大哥們的笑容裡都多了一點靦腆,也許是陽光太刺眼、沙灘太炙熱,比基尼太美麗。被行走海浪尖上的帥氣風姿折服而義無反顧的投入,平日是上班族的大哥眼中總是有一絲浪漫和嚮往;兼顧工作和興趣,利用假日時間往海邊跑,在浪人的修練之路上一心一意。消耗體力和運動散心而愛上衝浪的大哥,都有幾分瀟灑率性;來到海灘感受自然的洗禮、有浪的時候追浪,沒浪的時候則和三五好友喝酒暢談、快意人生。 住在宜蘭本地的大哥說,衝浪這項運動是一體兩面,同時兼顧寧靜和刺激。在海洋上等浪時面對的安靜和孤獨,考驗耐心,天地之大,乘坐浪板之浪浮浮沉沉的安寧和舒適是其他運動難以體會的。看浪時的判斷力、稍有不慎就可能錯過一道好浪;追浪時的爆發力,奮力划手時翻起的每一道水花都帶著焦急的氣息;起乘時的動作,快、狠、準,在浪板上踏出的每一步都承受著落水的風險。一連串動作必須行雲流水,緊張、期待、刺激將會挑戰感官體驗極限。「寧靜和刺激,都是人的元素。」我們與浪之間,摸索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 正式下水前的岸上教學,教練會指導基本動作、簡單講述衝浪禮儀和注意事項

衝浪禮儀─人與人

衝浪運動除了是人與大海之間你來我往的嬉戲對話,更重要的是海上追浪下浪的規矩不容忽視。台灣現今匯聚最多衝浪人潮的宜蘭烏石港地區,以體驗的遊客居多;缺少足夠的海洋自保知識、對衝浪運動的認識不夠詳細深刻,不懂得衝浪禮儀的重要性,往往是造成爭端和危險的原因。 例如:一道浪來時,最接近浪頭的人有優先下浪權。如果在最接近浪頭的人已經起乘之後仍然持續追浪起乘則違反衝浪禮儀,造成浪頭下浪者的權益受到侵犯、影響下浪者的衝浪途徑甚至造成浪板碰撞的意外。

我們可以做的更好…

頭城烏石港沙灘浪點雖然已經聞名全台,成為衝浪初學者的天堂;但是廣袤海灘只有平日配置三位、假日四位的救生人員。加之周邊衝浪店家的教育不完全、教練缺乏系統性的認證和訓練機制,使得衝浪初學者僅限於表面的推板體驗、在安全層面也無法受到足夠的保障。應配置足額正職救生員並規劃救生塔、救生站,進行海洋知識和安全救援等觀念,包含水上救生、水上安全維護等觀念,如果能從兒童或青少年開始教育起,從小紮根,也許會比請救生員來戒護更有實質幫助。 烏石港衝浪接租借浪板的模式可謂世界罕見。相較美國、英國推行完整的海洋教育和實地演練之後才能讓學員帶著板子到海上去嘗試、並且嚴格規定一名教練可帶領學員人數之上限,台灣缺乏制度規範、加之短視近利的出租方式,對衝浪運動的推行則有害無利。
→ 朝日初升,已有浪人靜靜跨坐板上,等一道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