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2/0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耶魯操盤手:非典型成功》《讀後心得》資產配置與再平衡

全球著名的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投資長,大衛‧史雲生,在其最新著作《耶魯操盤手:非典型成功》中提到很多關於「資產再平衡」的精闢觀點,想進一步了解此主題的投資朋友可以參考翻閱。
《耶魯操盤手:非典型成功》宗旨在於讓採納反向投資的投資人,培養所需要的知識與堅強的毅力,避免大多數投資人所犯的錯誤。如果深入了解有助於強化投資人的信念,那麼「知識」是成功投資策略的重要因素,可讓投資人少繞遠路。
而財經暢銷書作者安納金在最新的文章演繹9.14【複利效應】中提到幾點高手的實戰資產配置、再平衡經驗,更是與大師們的觀點呼應對照,例如:
1.按照Risk Parity的狀況下,若哪一類資產突然大跌,就可以透過資產再平衡的方式加碼該類資產(反之,若哪一類資產突然大漲,也可以透過資產再平衡的方式減碼該類資產)。
只要對於Risk Parity夠熟練,股債金三大類資產之間出現特定資產的大漲大跌,高手們就會透過資產再平衡的方式去調整部位、而獲取超額報酬
PS:「資產再平衡」在闕又上老師的最新著作《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當中描述為「神龍擺尾法」,令人印象深刻的譬喻,此書也是不斷強調資產配置、與再平衡的觀念,強烈推薦一讀。
2.資產再平衡是無關於主觀市場判斷或看法的,是屬於純機械式的紀律操作再平衡並不代表每一次執行都會獲利,而是長期來說若實行會帶來正貢獻
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好習慣,好習慣長期來說會帶來很多的好處,但並不是每一次執行好習慣時一定會發生好事,而面對這種執行好習慣時造成損失卻仍可持之以恆,就是具有好的心理素質。
3.有紀律、恆常而穩定的操作系統,就像是預防醫學一樣,或許短期執行上未必能夠馬上感到顯著的改變,但往往在身邊人遭遇重大衝擊時,您才會理解這些好習慣的價值、以及必須持之以恆的必要性。

接著,我用節錄重點並重新整理的方式分享耶魯投資長大衛史雲生在《耶魯操盤手:非典型成功》書中對於「資產配置」與「再平衡」的一些看法。
對一般投資人來說,採納「反向投資」(資產再平衡可算是一種反向策略)是相當嚴苛的挑戰,人性偏好與多數人追求共同的結果。
投資人能夠經過深思熟慮後而非選擇傳統道路的投資策略,是因為他們願意深入了解基本投資原理,而那些未經思考、只是隨性地採用反向投資策略,最終將慘不忍睹…。
耶魯捐贈基金投資長:大衛‧史雲生

1.資產配置

事實上,《耶魯操盤手:非典型成功》的重點只需要幾頁篇幅就足以闡述,包含非營利校務基金經理人如何建構「廣泛分散資產」、以及「股票為主導向」的被動式管理投資組合。
不幸地,對於時間有限的投資人來說,這類訂製好的建議策略所能提供的協助幾乎有限,原因在於,他們並未理解背後的投資原理以至於無法紀律性的堅持下去。
對於多數投資人來說,「資產配置」決策扮演最關鍵的角色,因為投資組合持有的各項資產類別,其本身都相當分散(可有效降低「證券選擇決策」的影響力)。
而資產配置組合,通常也能保持相當穩定的結構(降低「市場時機選擇」決策的影響力)。
資產配置自然成為最重要的關鍵
投資人若想要獲得良好的投資績效,就必須深入了解投資組合的特定基本理論,除非您能真正相信資產管理的威力,否則最終恐禁不起市場的意外打擊。
由於長期投資組合配置是決定投資績效穩定的主要原因,因此投資人在建立全面的資產配置架構時,應要特別深思熟慮。

2.資產再平衡

再平衡是指投資人需要採取的投資行動,確保投資組合的特性盡可能接近資產配置目標。
特定資產的價格會隨市場的行情波動上升或下降,投資組合內各種不同資產的比例也會隨之變動。 為了維持理想的資產配置,投資人需要賣掉價值相對上漲的資產,買進價值相對下跌的資產。(衍伸閱讀:安納金演繹8.9【老手直覺】。)
但除非投資人能「有系統性」的調整投資組合,使其恢復理想的平衡關係,否則投資組合的實際風險與報酬,必定會偏離預定的理想關係。
執行再平衡時,系統性的調整投資組合均衡,需要「出脫贏家、買進輸家」,顯然違背一般投資人的觀念。
如果碰到極端市況,再平衡將考驗投資人的膽識與勇氣。
嚴重的空頭行情代表投資人需要「買進大量輸家」、反之,碰到沸騰多時的多頭市場時,投資人需要「出脫大量的贏家」。每當市場行情出現重大波動時,投資人就必須展現對其堅持的信念。 (衍伸閱讀:安納金演繹9.11【巴菲特指標】)
雖然再平衡很重要,但實際上有系統在進行這方面調整的投資人並不多。研究統計,受過高等教育、心思相對縝密的投資人都不願有系統的重新「調整投資組合平衡」,更意味著一般投資大眾更不會重視了。

3.再平衡的投資行為心理學
大多數成功的投資策略講究反向行為,不幸的,人類天性渴望受到「群眾認同」。1972年上映的電影《酒店》經典台詞道出這種普遍的人性態度:
「大家都喜歡舞台上的贏家,卻不喜歡我。」
多數投資人覺得主流的立場才能讓人自在,多數人採取的態度和行動代表共識(心理學中的社會認同原理),唯有不尋常的少數,才能始終堅持真正不同於傳統的立場。
建立和維持不符合市場主流觀點的部位需要非凡的信念與勇氣,親朋友好與媒體訴說著與你截然不同的投資計劃,面對勢不可擋的共識,成功的反向投資人可以全然不理會各方面的「甜言蜜語」。
但是,建立反向部位只代表了開始的過程,當初決定避開市場熱烈追捧的標的,但歷經數個月甚至數年的等待與堅持,立場不堅定地操作者最終認輸,在最後一刻雖紓解了「等待的痛苦」,卻沒有得到最後的收益。
當市場承受龐大壓力時,投資組合再平衡的操作往往非常困難,投資人面對究竟是危機或機會,需要買進價格暴跌的資產或賣出價格暴漲的資產。
正常情況下,再平衡並不需要太多勇氣,但如果碰上極端市場狀況,就非常需要異常果斷的決心。「重新調整投資組合的平衡」代表著非凡的理性行為,面對市場走勢而維繫投資組合配置目標,意味著要出脫表現強勢市場,買進相對弱勢者。
倘若不重新調整配置,代表著你「允許」讓投資組合隨著行情起伏而「漂移」,隨著股市行情高漲放任股票「曝險過高」

4.漂移的投資組合?
有系統的「再平衡」可以「有效緩和」隨著行情起伏而震盪的「波動程度」。
最終,經過再平衡的投資組合,績效不僅比較穩定,長期下來報酬水準也更提升。如同伊索寓言的龜兔賽跑,經過投資組合再平衡的烏龜,擊敗了從未再平衡的兔子。
任由未經再平衡投資組合承擔的風險水準任意漂移波動,代表不合理的投資組合管理方式。相對於債券,如果股票價格上漲,再平衡就需要賣掉股票、買進債券,重新恢復配置目標(衍伸閱讀:安納金演繹8.18+【完美的平衡】)。
需要留意的是,雖然有時候再平衡看起來會導致短期傷害,但維繫資產配置目標,可以讓投資人所承擔的風險水準降低,讓自己更有機會獲致長期投資目標的成功。 (衍伸閱讀:安納金演繹9.14+【複利效應】)
姑且不論再平衡的頻率如何,設法維持資產配置的目標絕對有助於風險控制,並且可以提升報酬績效。考慮週到的投資人,會懂得運用再平衡策略,設法達成資產配置的策略目標。
最終,經常進行重新調整組合使得投資人得以維持穩定的風險性,運用不同資產的波動率創造超額的獲利機會
雖然事實上,很少投資人具備這種即時調整所需要的時間與資源,但在我們檢視積極從事再平衡的效益之後,藉以了解這種策略的美好價值所在。

回顧:

1.重新調整再平衡投資組合,使其恢復長期策略目標,這是投資組合過程重要的一環。除非投資人採取行動,提升比重不足的資產類別、並減少比重過重的資產類別。審慎的投資人應該重新調整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
雖然投資管理組合需要經常再平衡,但投資人似乎不太重視這個過程,投資人更常見的是讓投資配置隨著行情起伏而漂移,導致表現優異的資產比例過高、相對疲弱的市場比例降低。
每季、半年或每年審視投資組合的過程,理性投資人應該評估再平衡的必要性和機會。最糟的情況下,投資人可能反過來積極追逐優異的資產,避開表現相對不彰的資產。追高殺低,絕對無助於投資成功。
2.重新調整投資組合再平衡將迫使投資人背離群眾,資產類別表現相對不佳,再平衡就需要彌補買進;資產類別的表現相對優異,再平衡則需要賣出。
再平衡涉及溫和的「反向操作」,看起來顯得不符合傳統投資智慧。
若碰到極端市況,再平衡就需要非凡的勇氣才得以執行再平衡,例如在市場泡沫化的過程中,投資人需要在幾近於沸騰的熱絡行情下大量賣出。
如果市場出現超額價格波動,再平衡也有助於提升長期潛在報酬,藉由買低而賣高,進而提升整體組合的報酬。更重要的是,維持並控制整體投資組合風險。

博客來書籍介紹: 《耶魯操盤手:非典型成功》
#再平衡是一種機械性、無關預測、市場反向操作的系統
#再平衡是一種買低賣高、主動掌握市場週期的機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