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3/0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燈泡之死,經濟成長與計畫性汰舊的故事

▲ 百年燈泡直播截圖圖片來源
▲ 百年燈泡直播截圖 圖片來源

他們告訴你的事

選舉季節,候選人無不推舉各種政策口號,大打經濟政策。經濟要成長似乎理所當然,透過不斷的生產和消費行為,每年增長的GDP,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這就是一張大餅,經濟有成長,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社會得以進步。
古典經濟學理論中的自由市場,提倡藉由社會中每個人的理性選擇,自然會產生供需平衡,最終達成對所有人最好的結果。以燈泡為例,燈泡的品質,價格和需求,應該要由供給和需求決定。自然才能達到最高的效率,不該有人去刻意限制和干擾市場。

他們沒告訴你的事

在一部西班牙的記錄片"電燈泡之預知死亡紀事"中,揭露了關於經濟成長背後的秘密。片中提到,其實經濟的成長並不完全來自經濟學上的需求,而是為了成長而成長,市場需要成長來維持原本的制度。消費型社會的大量需求是被操作出來的,而燈泡就是這個操作下的第一個受害者。
燈泡做為一種消耗品,每幾年都會產生新的需求,我們似乎覺得理所當然。不過很多人不知道,在美國加州的一間消防局,有一顆至少從1920代開始發亮至今的燈泡。雖然發光的效率已經大不如前,但100多年的奇蹟早已打敗許多現代的科技。究竟事發生了甚麼事,讓我們的科技居然到退了?
如果說燈泡商理性的追逐商業利益,努力研發品質更好,壽命更長的燈泡,現在的燈泡壽命應該要更為長久才對。但顯然不是如此,要理解這個現象的原因,必須回到1924年的瑞士日內瓦,一個全世界燈泡商的祕密會議。
當年距離燈泡發明已經過了70年,市場上最長壽的燈泡號稱可以使用25000小時。但這群大燈泡商對此並不滿意,因為一旦燈泡的壽命變得太長,市場上的需求就會降低,這些公司將無法營運下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太陽神聯盟誕生了,參與者包含幾乎全世界的燈泡商,著名的歐司朗、飛利浦和通用電氣都名列其中。燈泡商們通過協議,盡快將燈泡的使用壽命限縮到1000小時以內。他們成立1000小時壽命委員會,對參與協議的公司進行監督,每個月的壽命報告不符合標準的成員會受到重罰。
他們一面向消費者宣稱,縮短壽命的燈泡擁有更高的安全性,一面著手進行他們的計畫。兩年後燈泡的壽命隨即下滑到1500小時,最後在1940年代達成目標。
隨後美國政府發現了這個計畫,在1942年對通用電氣公司等參與者提出控告,罪名是操縱價格、不公平競爭。歷經11年的訴訟,美國政府獲得勝訴,通用電力公司和其合夥公司將不得縮減燈泡壽命,不過這個判決並沒有顯著的效果,依舊沒有超過1000小時壽命的燈泡出現在市場上。
這種刻意縮短產品壽命,以維持需求的做法,稱為"計畫性汰舊"。繼燈泡之後,被大量的運用在各種商品上。
除了這種有道德疑慮的方法,資本家們想出了一個更為乾淨,甚至更為有效的手段來維持銷售量,至今仍然深深的影響我們。他們創造出商品的流行文化,不斷的推出更新穎,更美觀的產品來刺激消費。
這樣的概念始於1920年代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的競爭,為了打敗福特堅固耐用的T型車,通用汽車轉從車輛的外型下手,不停推陳出新,鼓勵消費者三到五年就換一台新的車。他們的策略非常成功,福特只能在1927年停產T型車,從此以後改採和通用汽車相同的策略。
通用汽車發明的手法顯然更為社會所接受,且創造出一片繁榮的景象。消費者在非必要的情況下,想更快取得更新的東西,他們並不會意識到這其中有甚麼問題。計畫性汰舊替美國等西方國家帶動50年代以後的經濟發展,一直伴隨著我們生活至今。

計畫性汰舊帶來的破壞

計畫性汰舊出現時,它唯一的目的是維持我們生活其中的成長型社會,但人們並沒有預料到資源是有限的,或是他們並不在意。
地球資源的有限在現代已經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問題,計畫性汰舊讓著個困境更雪上加霜,因為計畫性汰舊背離當初市場理論中的資源有效運用,它反而為了市場的成長而造成大量的浪費。
除了不必要的資源消耗,一次性的產品造成源源不絕的垃圾也是一大麻煩。
非洲的迦納正是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下的犧牲品,儘管國際法已有規定,不可將電子廢棄物輸往第三世界國家,但人們將回收物品交給商人後,商人便以二手貨的名義來混淆視聽。貨櫃的表面放滿舊電腦,無法使用的垃圾被藏在底下,每年大約有23萬7000公噸的電子產品輸入,且大多來自歐洲。
▲ 迦納的土地遭到汙染,孩童們在垃圾場上翻找銅線, 燒掉表面的塑膠取得裡面的金屬,直接的導致健康受到毒氣的影響。

世界各地的反抗

刻意降低商品品質以維持公司的銷售量,對於美國這樣具有基督教信仰的國家,在1950年代曾經掀起不少的辯論。老派工程師認為這麼等同欺騙消費者,同時也浪費上帝賦予的資源。
消費者們對此也不是完全沒有做為,在美國有遊說組織,並成功通過幫助消費者的相關法令,成功限制資本家不得過度使用計畫性汰舊。而學界早在1960年代,就出現不少揭露計畫性汰舊的研究,同時也有知識份子正在尋找另外一種可行的方案。
例如德國化學家麥克布朗加德,他利用他的化學專業發現,重新設計工業生產的方式,讓工業能夠模仿自然運作是可能的。自然的植物、生物都會大量生產,但那些產物都不會變成垃圾,而會成為養分。他認為,與其減量,不如創造一個經濟的循環。

我的看法

雖然說,我們現在所過的生活有很大一部分都要拜計畫性汰舊所賜,且恐怕還要繼續好一段時間。但我認為這並不是必然,如果在過去人類發展了另一種方式,來維持經濟成長,或許我們現在也不見得會過得比較差。
而踏上這條路,也不完全是資本家的錯,因為如果沒有計畫性汰舊,許多工廠也將無法營運,進而出現大量的失業人口。
不論如何,計畫性汰舊到了現在也即將失去原本的功能,太過大量的浪費讓有限的資源即將無法維持經濟成長。我相信這個制度被淘汰只會是時間的問題,因為長遠來看,市場還是會找到他的出路,例如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環保與節能正逐漸受到各企業重視。重點是在這之前,我們還有多少時間,還會付出多少像是迦納那樣的代價。
在這節骨眼上,不論是消費者還是資本家,都負有改變的責任。

參考資料:

  1. 電燈泡之預知死亡紀事紀錄片
  2. 為什麼追求經濟成長
  3. 維基百科:太陽神聯盟
  4. BBC:科技產品「計劃性報廢」的真相
  5. 科學人雜誌 - 全球十大污染地區
  6. 下一波工業革命-《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
責任編輯:盧曙亨 核稿編輯:陳柏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