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 ‧ 約 20 分鐘

不斷被叫「覺青」總是覺得刺耳?不如試著擺脫它吧!

我曾經遇過一位年紀大概十七、十八歲的朋友。這小孩有點猛,一跳出來就劈頭說要告自己老爸,只因為兩人的政治立場不同。與他聊天時也發現,他正巧就是我們口中的「覺青」,是處在較為血氣方剛、具備後文將會提及的那種人。
可想而知,跟他說話很累。而且當你嘗試解釋一點東西時,他就會直接不見,簡單來說就是不想接受你的想法,連試著反駁都不要;而針對特定的政治明星,他也表現出很明顯的崇拜與信任,認為這位政治明星所說的話都是絕對的。
舉這個例子不是我想要藉由他去延伸討論什麼,我只是單純想跟你分享我碰上的實際案例而已。

難道身為覺青就不應該嗎?

開頭先把話講好:在這篇文雖然目標是覺青,但我會盡量用「覺醒公民」來代稱以避免各位感到不適;不過大部分段落為了描述覺青的行為與現象,依然會使用覺青稱呼,這點無法避免,請見諒。
覺青覺青,其實就是所謂的覺醒青年。我最早聽到這名詞是在太陽花學運結束前後,PTT酸民以及各大藍營社團組織乃至於政黨立委,都會將參與太陽花學運的年輕人稱呼為「覺青」。
覺醒青年,或者應該要說是「覺醒公民」的基本特徵如下:
原本不太關心政治,認為政治很遙遠。後來因為特定契機觸發其參與政治的動機,而變得特別關心且表現得非常積極。
我們先不急著提覺青為何演變成具有負面意義的詞彙。
首先你得知道,公民覺醒依然是有其意義的。因為這代表民眾都正視到危機的存在,他們的參與動機與價值認同仍偏向本土意識,他們的心依然是根深在這片土地上。
當民眾放開心胸願意認識政治了,他們過往親手蒙蔽的視線也會突然明朗開來,並且變得願意以接納的心,去重新審視過去認定為亂源的抗爭事件,好好傾聽、了解前因後果。
公民的覺醒,也促成各式型態的行動團體形成。好比說太陽花學運後的人生百味、九合一選舉後的對話千層派、行動山棧花。依據不同背景、不同理念作為出發點,這批覺醒公民都遵從著自己追求的目標來採取實際行動,試圖改變社會、讓社會不再像以前一樣冷漠。
2019年堪稱「關鍵的一年」,是激發眾多台灣人站出來參與政治、關心政治,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中,它誕生了許多與太陽花學運相當數量、甚至有超越之勢的覺醒公民們。
但你知我知,人有分很多種人、任何群體內都會有思想較為激進的人,因此非常合理的,覺醒公民裡當然也有,也就是我們在開頭提及的「覺青」。
覺青一詞為何會被汙名化,我想這或多或少與這個群體的表現言行有些關聯。就我個人親身經歷來說──沒錯,我也曾是一名覺青──覺青大至上有衝動、富正義感、喜愛與人激辯對錯、說起話來得理不饒人等等特徵
有趣的是,這樣的現象不僅會發生在年紀較輕的政治參與者身上,我還遇過跟我年齡差不多的同輩也有類似狀況。因此態度的激進基本上與實際年紀無關,而是出於:
  1. 對社會不公不義之事抱有不平,想替弱勢發聲,因而產生正義感
  2. 面對民眾冷漠感到悲傷、憤怒,情緒容易激動
  3. 有足夠的動機驅使其願意採取實際行動
  4. 時常試圖以個人的觀點糾正他人
事實上,這些因素也是激發抗爭能量的動機,我們不能全盤否定它們的存在。 畢竟當弱勢一方處在聲量遭到打壓、沒有足夠資源宣傳其處境時,他們必然得仰賴較能引起社會注意的方式來達到目的。根據過往我關注社會議題的經驗,很多弱勢群體在抗爭初期,都是採取和平手段卻無法取得對等的對待,他們甚至會被冷處理。因此這個時候就很需要藉由衝撞的能量,來撞開掌權者試圖架設的圍堵柵欄。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關鍵在於他們對待他人(受眾)的方式。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一件事:
覺青絕對不是自己想一想就突然變成覺青了,而是一定有某個議題、某個人物成為話題勢頭,並且他/它能有效強化話題的危機感,強調人民參與的重要性、賦予其責無旁貸的使命感。
初次覺醒的人們,由於人生世界突然從「只關心日常生活」跳級到「深險的政治領域」,他們缺乏一段累積參與政治經驗的過程、沒有長期遭遇高頻率的思想碰撞與辯論衝突的場合,無法藉由一次一次的經驗來培養思考、反思的成長機會。
因此,他們會傾向參考特定人物──也就是政治明星,複製他們的(現成的)言行模式來當作自己的樣板──也即是說,在缺乏自主意識導向的狀況下踏入政治,他們會更傾向遵從、順應「目標領導」的想法來決定自己的判斷方向。
如果該引領者沒有做出適當的教育引導,讓他們有機會嘗試培養自我判斷能力,這類人通常會進一步出現下列不太健康的特質:
  1. 對目標領導言聽計從,領導的說法即是唯一。
  2. 價值觀的塑成來源單一。
  3. 缺乏核心思想,沒有足夠的判斷力。
  4. 對於第三點所提及「核心思想的建立缺乏興致、不積極。
  5. 心懷「絕對正義感」。習慣先入為主認定對方是錯誤,而自己是「不容質疑的正確」。
  6. 面對挑戰或是思想碰撞時,不願接納他人想法,而是率先反彈、抗拒,並使用極端字眼去指控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對象。
當一個覺醒公民具備上述特徵時,他們往往會變得很難溝通。原因在於他們踏入政治並初次認識到諸多傷害弱勢的不公之事後,出於「親眼見證不公平待遇的衝擊感」、「對自身過去的愚昧」與「周遭親友的漠不關心」而產生第五點所提及的強烈正義感,認定他們所認知到的問題是極需要受到關注、不關注的人都很不應該。
這樣的正義感其實沒有問題,我認為是有必要、值得鼓勵的。但問題在於,較為極端的覺醒公民通常缺乏足夠的耐心、情緒容易自我激化。一旦遇到對議題毫不關心、或者認識意願不大的對象,他們會容易情緒化,認為對方就是冷漠、一點也不在乎弱勢的聲音,因此導致對話進一步惡化。他們甚至會為此採取人身攻擊、謾罵與攻擊性強烈的苛責來傷害對方,親手將友善溝通的橋樑給打斷。
他們也經不起質疑與帶有針對式的評論。在他們的觀點裡,任何帶有「不認同」的質疑都是帶有偏袒對立方、試圖帶風向保護加害者的行為。因此他們絕對不允許有任何質疑自己的聲音出現。
另外,他們總是會認為無理挑釁、嘲諷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好像這樣罵一罵對方就會把話聽進去。或者認定「只要把對方打到閉嘴不回應、在討論串成為最後一則留言」就是勝利者,但通常只是對方懶得再鳥你,畢竟他們可能現實有比跟你對話更具意義的事情要去做而已。
另一方面,如果議題的關心動機源自政治明星,也就是上述提及的「目標領導」時,那就又多了偶像崇拜、盲信的問題。在面對議題爭執時,他們會過於習慣遵從領導的語言去回應他人,並且將領導的意念、情感、話語奉為圭臬,畢竟對方可是鼓動他們起身參與政治的救贖者,已然成為他們心中不可質疑的存在。
因此,一旦領導遭受質疑、批評,他們寧可放下尊嚴、自己所堅持的道德素養、維護弱勢的理念也要替領導說話。這也間接導致「他們明明看重環境問題、人權問題、公平正義,但卻能為了政治明星而輕易拋棄這些理念,只為了替他護航。」甚至,他們很容易感染領導的情緒,輕易將對方的仇恨攬在自己身上、卻從來沒思考過背後的真相是否如領導所言。
總體來說,覺青給予人的印象就是激進,一般人很難與覺青在討論議題上取得共識,而且毫不講人情之理。
有時候你費盡口舌引導對方、理解對方,試圖想用緩和的語言對話,也只會換來一口髒血灑滿你臉,因為他根本沒打算聽進去(儘管他乍看之下好像有在聽你講話),他只在乎他在乎的正義、一點也不關心你怎麼想。
不過對於覺青來說,人情道義確實不重要。 在他們眼裡,絕對的公理與正義凌駕一切,講述人情道義都是酬庸、賄賂一類骯髒之舉,但卻忽視「現實社會不只存在單一答案」因此也不能依靠死硬固定的公式去求正確解答──當然了,他們不是忽視,是根本不在乎。因為對他們而言,扭曲的不是自己,而是整個社會。

要脫離覺青,就要先學習培養「核心思想」

如果你還沒按下「上一頁」或是右上角的XX,並且大喊「馬的廢文!」那麼我歡迎你繼續讀下去。因為你必須理解:
覺醒只是個開始。你覺醒,不代表你能瞬間搞懂政治,你才剛起步而已!現在的你只要遭遇到身經百戰的對手,他們很容易就能操弄模稜兩可的文字,把你騙得團團轉。
對政治的覺醒,只是代表你終於願意踏在政治的門口而已。當你推開門,你才會發現門內的世界是一片如克蘇魯+SCP構成的超混沌邪惡大亂鬥世界。單單秉持正義與秩序、懷抱天真的理想大夢,你是無法在此生存的。
所以為了能更加站穩腳步,我們就需要培養核心思想。
在太陽花學運期間同樣有一個新的名詞出現,叫做「獨立思考」。
實際上它應該要是個動詞。因為「獨立思考」就是要你實際去想、去思考問題發生的成因、為何演變至此的連結脈絡、面對惡化結果該如何改善......等等。而很明顯的,這些問題都不是一下子就能獲得解方,因此才需要不斷不斷反覆地運作大腦去想它們。
然而,獨立思考到後來有點被濫用了。
我曾看過某些知識型網紅在碰上知識傳達發生謬誤時,很習慣性地說出「我的粉絲都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會獨立思考」但他們通常會忽略:他們的粉絲已經習慣將他們視為意見領袖、也就是上文提及的目標領導。他們對知識的判斷與資訊的吸收,往往源自領導身上。
如果缺乏領導有意識的要求觀眾「不該全盤接受他的看法」,那麼他們的判斷能力、思考能力,自然無法脫離對領導的依賴。他們口中所謂的獨立思考,其實只是複製領導的價值觀來當作自己的東西而已。
此外,會把獨立思考掛在嘴邊講的人,通常最不會獨立思考。
要知道,獨立思考不是你一個人獨自在那邊一直想一直想就叫做獨立思考,那叫做「漫無目的」;如果只是完全聽從他人的看法,而非經由自己的想法去做拆解、分析,並得出自己能認同的結果,那就叫做「盲目順從」。
獨立思考真正目的在於培養核心思想。核心思想的塑成,必然需要經過獨立思考來完成:
透過頻繁的想像、思想碰撞、反思、提出揣測,並嘗試去驗證、挑戰觀點之後,提煉出能「納入核心」的素材。然後再經過更多碰撞與考驗,讓這個素材能進化成組織系統的一部分,使你能夠針對問題快速反應、產生相應的想像連結、應對方式。
你可以將核心思想看作是「資訊輸入輸出的腦內中央運作系統」,它是一套界定「資訊品質」的標準程序。
雖然標準並非絕對,它單純只是一個比較基準,不代表是絕對正解。但核心思想能幫助你判斷哪些話該信、哪些話不該聽。有時候你甚至會與崇拜的人、引領你踏入政治的人因為信念不同而發生爭吵。但核心思想的主要目的,在於它能幫助你做到思想上的「自我主導」,而非「他人誘導」。
培養核心思想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當你崇拜的政治偶像開始崩壞時,你的腦袋能夠很快生成應對機制,依據你心中所認可的價值,坦然檢視偶像所做出的錯事、他存在哪些缺點。
但是說真的,崇拜政治偶像本身就是一件不健康的行為,因為你只是把你的思想與精神交託給別人,而不是由自己作主。不要輕易崇拜他人,也不要輕易將別人當作神。沒有人類可以成為神,人類也不應該自認為神。
不過要養成核心思想並不容易,而且核心思想沒有所謂的完全體、也不應該追求固定階段。
核心思想會隨著時間與個人參與政治、社會議題的經驗累積,從一開始還很稚嫩的狀態──也就是你剛覺醒的時候──去逐步進化成較為成熟且完整的運作模式。
即便遇上脈絡較為複雜的議題時,你的核心思想依然會存在盲點。但你能基於可能是人權尊重、環境保育、男女平權等領域的認知作為基礎,幫助你有能力拆解議題的層次,透過不同探討角度以藉此分析議題的構成脈絡,找出你能夠理解、認同的部分。
培養核心思想的過程可謂無比艱難。每個人都必然要花費漫長的時間、面臨大量的質疑與挫折。有時你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因為你往往會陷入眾人同時指責你的狀況──這時候,堅強而穩定求長的心態就是必要的,畢竟你踏入的是名為「政治」的領域。
政治就像是一片茫然大海,你既無法找出混入海中的所有溪水、也無法順利找出對應的源頭。你只能在裡面摸索,用拳頭迎擊吹打而來的浮木與風暴,如果意志不夠堅定、無法控制情緒的暴走,那你很可能會就此沉入海底一去不復返。
政治大海雖然凶險,但也富含巨量的養分。只要你懂得順應逆流、搭乘風勢,那麼裡頭的養分自然會出現在你面前,供予你有能力游到小島上暫歇一會,然後繼續前進。

除此之外你還能做些什麼

除了培養核心思想以外,我們都要學著接納與包容,畢竟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人的想法必然會順應你、也沒有人有義務要遷就你、什麼都聽你的。
開頭我介紹的那位朋友,他曾主張他「不接受別人的想法」。然而他可能不知道,在這個充滿腦力較勁與文字激辯的政治世界,與他人的交流是有其必要性的。因為你必須清楚他人怎麼想、這個社會又是怎麼想,你才能製作有別於以往的應對語言;有時候,這些陌生人也能成為你的老師,從他們的評論中獲得成長的經驗值。
你固然不用全盤接受別人怎麼看,但你至少要去思考「對方為何這麼想」。
面對不同的聲音,你要做的是「把握機會」
任何人都一樣。當你與他人有思想碰撞的摩擦時,你要去思考:
  1. 他怎麼會這樣想?
  2. 我們在爭吵的問題點是什麼?
  3. 爭吵這個重要嗎?是不是我們彼此都忽略了什麼?
  4. 他的想法與我提出的意見是否有牴觸、相似之處?
  5. 我應該全盤否定他嗎?他的想法裡是否有我認同的地方?
  6. 我能否從文字結構中,猜測出他是從什麼角度提出這想法?
接著,你要去尋找方法,以便讓對話可以延續。再次強調,不是「最後一個留言就代表你贏了」。通常別人不再回應,只是因為他累了、有別的事情要做、明天要上班所以趕著去睡覺──意味著你的發言根本沒有令他留下來繼續對話的價值。
而為了讓對方願意犧牲一點私人時間與你繼續對話,你可以:
  1. 放緩因為受到挑戰(質疑)的筆戰情緒,不要急著回應
  2. 挑明你認同與不認同的部分,並向對方表達你的不理解
  3. 嘗試猜測對方發言的出發點,提問並透過對方的回覆理解他
  4. 不要輕易拋出辱罵性語言
過去我個人就是透過上述方法,嘗試與跟我吵架的人進入良好的對話狀況。除了能讓雙方停止在無意義的爭吵之外,還能推動話題的進展,讓彼此逐漸透過文字與思想的交流,取得「因為雙方都滿意所以不用再回應,可以去睡覺」的共識。
再次強調:沒有人的想法必然會順應你、也沒有人有義務要遷就你、什麼都聽你的。因此,你必須自己創造優質的對話環境,讓對話能夠延續。態度放軟不代表你輸了什麼,因為即使你遇到不認同的文字,你依然能提出強而有力的質疑。你只是在嘗試把對話引導至更能交流的情境,讓雙方能在緩和的情緒下願意好好表達彼此的看法。
保持懷疑,但不是過度揣測
藉由保持懷疑,我們能一定程度的警戒假消息的發生,並適當做出抵制應對,讓假消息毫無作用。保持懷疑也能令我們避免過於「偏重任何一方的說詞」。畢竟你只能單就對方的說詞理解事件,卻無法徹底看見事件背後的面貌。
但是說要懷疑,也不是說看到什麼就要懷疑什麼,這麼做反而會令你看起來很像在鬧彆扭。
要如何拿捏懷疑與相信的程度,這依舊得仰賴你參與的政治、社會議題的經驗多寡來累積判斷的依準,以便有效從對方的文字裡找出疑義之處。
越是時常接觸,你越能感知到「哪些是真實弱勢會發出的吶喊、哪些聲音是真正有需求、需要幫助的」;即便你的直覺不一定會是正確的,它有時候依然會產生謬誤,但至少能幫助你試著辨別文字中隱含的資訊、並找出可以信任的部分。
不過,你依然能先「試探性的懷疑」,並將你的想法告知能夠與你分享想法的友人,再藉由對方的角度來調整你對某樣人事物的懷疑層級。畢竟每個人都會有判斷失準的時候,如果你的懷疑正好傷到了無辜的人,那麼你豈不是成為了輿論製造的加害者?因此,聽取他人的想法依舊很重要。
要懷疑,可以。但是不要太習慣先入為主。如果對方背景不明,你也無從得知背後真相。那麼,他人的經驗與看法,正好能補足你判斷上、資訊上的不足。
別習慣同溫層的溫度
「跳出同溫層」應該是2018年九合一大選後,多數民眾認知到自己不能再用過去的傲慢與自負來應對他人的無知所獲得的最大體悟。
為何需要脫離同溫層?這理由無非是因為同溫層就只是互相取暖的地方,它對解除社會冷漠、增加群眾關心社會意願毫無幫助。有時,同溫層的框架還會使你不自覺的在同溫層護欄上架起尖刺,而讓民眾被你嚇得離很遠很遠。
當你與你的夥伴安心地蹲在裡頭生火取暖時,可曾正視到外頭的野草已經因為太過乾燥而燒起大火?這就是輕視「同溫層以外的世界」的後果,而台灣人都在九合一大選時感受到了。
同樣的,跳出同溫層的目的,無非就是要來一場思想交流。這又回到我們第一點所說的了,所以在此文我就不多贅述。
在這裡,我想直接提供我的方法:
我會同時觀看支持政府、反對政府,以及NGO、一些網路公眾人物的臉書專頁。這些人、組織的理念與主張必定不相同,看待事情的角度也理所當然不一樣;因此,當碰上一起具有高度爭議的大事件時,他們所提出的看法必然也有巨大的差異。
我的目的就是要同時吸收兩者的意見,讓自己不會過於傾向、偏袒任何一方,以維持「既支持政府」也「認同NGO理念」的平衡。即便我有時候不完全認同他們的想法,短時間內也無法理解,但這都是時間的問題。時候到了,你自然會因為某些契機,理解他們為何這麼說、這麼想──不過在這段過程中,請你別忘了要不斷思考。放著讓時間放水流而你都沒在動腦,那只會什麼都想不通的。
我曾對開頭那位朋友說過「有些事情是需要時間累積的」。這就是原因。
覺醒公民就像是剛進入RPG遊戲世界的初心者,他們有一套新手裝備,可以足夠應付低等級的怪物與難度較低的事件。可是當他們得面對LV50以上的菁英怪物與高難度副本時,這套裝備是根本應付不來的。如果沒有持續鍛鍊自己、提升裝備能力,甚至在過程中交點朋友,那在這群高等級的菁英面前你只是不堪一擊的小草而已。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你被擊垮,而是你不願意成長、卻又老愛怒吼這個世界對你不夠溫柔體貼、待你不薄。
這個世界從來沒對任何人溫柔過。
沒有人有義務要負責「開拓你的政治視野」一輩子,尤其是當對方付出不少心力在向你解釋、而你卻根本沒把半個字聽進去時,那你很顯然是在浪費對方的時間,也就別怪他人不願意與你有更多交流,畢竟別人的時間也是時間,他們都是抽出自己的空閒來回答你的問題。
不要讓自己保持在同一個樣子上還為此沾沾自喜。你的覺醒只不過是其它參與政治、參與社會運動之人眼中「好的開始」,但也就僅此而已。政治的世界遠比你想得大且廣,也遠比你想得還要充滿顛簸。
為了生存得去適應它,這確實很不公平。但是放大眼睛看清楚,在政治的世界,沒有一個人是公平的。政治的存在目的,是為了讓人們能有片土地能站穩腳步、好好活著,而且光是如此就耗盡心力。
政治,是為了滿足「所有人」的求生慾望,不是為了滿足你這個「個體」的理想而已。
不要輕易拋棄理智、不要為反而反。因為那都是在複製你所對抗的人的行徑。 覺醒是好事,但是當你為了堅持自己的正義而去傷害他人、甚至不惜用情感勒索家人、用語言傷害朋友時,你根本是在將自身化為你所討厭的大人、你打從心底抗拒的怪物。

想看我更多創作,別忘記按右上角追蹤我的Vocus,以及追蹤我的粉專:
我的臉書Moonrogu的奇幻村莊
我的VocusMoonrogu
我的PodcastR.o讀
我的噗浪Mokayish

《奇幻寫作事》單次購買、永久閱讀 〈尋得永恆的奇幻人〉299元方案 歡迎付費閱讀

拍手五下,輕鬆支持我繼續創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