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欸不是啊,外國人來台灣就是為了這個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有一支以台灣景色為主題的影片《Don’t go to Taiwan 》引起了不小的討論,可是同時也招來一些台灣人提出「指教」,認為那些都是觀光客之眼才會去看的東西。


我一直覺得台灣人在文化認同上有很奇妙的想法,而其中一點就是:

「我們沒有文化」。

這是一個挺弔詭的想法。
的確,台灣的歷史脈絡雖然短暫又複雜,它沒有一個連貫的時代堆積我們的文化年齡。然而,它仍然存在於台灣這塊土地,它仍然從此地根育出專屬於台灣的獨有風貌。只是在我們的思想價值裡,我們並沒有將所熟悉的文化特色與台灣連結在一塊。

raw-image

可是就一個外國人的看法呢?
蚵仔煎、臭豆腐、黑白切、夜市、八家將、廟宇上的雕刻與龍柱.....太多了,這些元素就一名初來乍到的外國人的眼中,它們全是台灣特有的景色,是台灣獨有的風貌、是勾起他們興趣、願意到訪台灣的理由。

Luke Martin這支影片來看,我們就可以發現他們確實喜歡將焦點放在我們生活中平常不會去「看見」的細節。我們很少抬頭觀賞廟宇上頭的雕刻,可是在外國人眼裡,它們非常美麗、非常有藝術價值。

你知道當我發現外國人居然會為此讚嘆時,我的內心有多震撼嗎?

我們平常忽視、習以為慣的生活日常,在他們眼裡居然是值得吃驚的事情。
對於本土的文化認同,我們居然是由外國人眼裡的「讚嘆」來獲取。

我不曉得你明不明白這種悲哀,不明白沒關係。
總之我要說的是:外國人之所以會想去台北101、想去士林夜市、想去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就是因為他們看見、他們好奇有興趣,他們想體驗。他們就是來台灣當觀光客。



人家做為觀光客,為什麼一踏進台灣就要先了解我們的制度如何、我們的醫療與警察如何?是,這些雖然能宣傳、但都是其次到不能再其次的東西;觀光宣傳的意義,是將能做為記憶點的指標性景物設為誘因,以達成宣傳的效果。

而就外國人來訪的效果來看,台北101是成功的、台灣夜市是成功的、九份是成功的、小籠湯包是成功的、珍珠奶茶也是成功的,因此──他們是來觀光,是來體驗他們在宣傳媒介上所看到的元素,因為這些正是勾起觀光客興趣、願意特地來訪台灣的原因。

所以觀光客的凝視又如何了?

這到底又有什麼好否定的?

說真的,所謂「文化」有時候不見得需要具備多漫長繁雜的歷史去堆積它的價值。有時候它形成了、它能代表台灣,那它就是「我們的文化」了。


拍手五下,輕鬆支持我繼續創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oonrogu的炬靈書室
18.1K會員
2.2K內容數
文字是嚮導,意識是光炬。 唯有書寫,我們才得以前進,而意識也得以照拂更遙遠的境界。 儘管世界為濛霧阻饒、路途充滿荊棘,靈魂無可倖免。 文字終將引領意識。 我們都是意識的旅者。我們書寫,我們創造。
2025/04/25
要想重新啟動寫小說的開關實在不是很容易,很多寫小說特有的思考方式,真的需要長久運作才能維持住;但也正因為我脫離小說許久、又經歷漫長的休憩,我偶然得到了「沉澱」的機會。我發現,雖然沒有寫小說,但大腦卻堆積了大量的「養分」,等待我吸收、分解,然後化為寫作的能量。
Thumbnail
2025/04/25
要想重新啟動寫小說的開關實在不是很容易,很多寫小說特有的思考方式,真的需要長久運作才能維持住;但也正因為我脫離小說許久、又經歷漫長的休憩,我偶然得到了「沉澱」的機會。我發現,雖然沒有寫小說,但大腦卻堆積了大量的「養分」,等待我吸收、分解,然後化為寫作的能量。
Thumbnail
2025/04/15
以現狀來說,創作者的機會其實還是很充沛多元的。只是由於近幾年創作者數量遽增,也可能讓不少人有「僧多粥少」的感受。然而我認為關鍵問題,其實在於很多人還是習慣聚焦實體出版,卻忽略了其它的發展手段,這都是對整體數位市場環境不夠了解所造成的情形。 我認為,既然選擇投入數位市場,那就應該試著換一套思維
Thumbnail
2025/04/15
以現狀來說,創作者的機會其實還是很充沛多元的。只是由於近幾年創作者數量遽增,也可能讓不少人有「僧多粥少」的感受。然而我認為關鍵問題,其實在於很多人還是習慣聚焦實體出版,卻忽略了其它的發展手段,這都是對整體數位市場環境不夠了解所造成的情形。 我認為,既然選擇投入數位市場,那就應該試著換一套思維
Thumbnail
2025/04/13
現在請跟著我想像一下,稿紙是一張地圖,筆(好啦或者鍵盤手機)是你的油燈(好啦手電筒好不好)。 而你,是個冒險者,身處在這片地圖中心,周遭全是黑暗迷霧──你,要怎麼揮開迷霧的糾纏,開啟視野呢?
Thumbnail
2025/04/13
現在請跟著我想像一下,稿紙是一張地圖,筆(好啦或者鍵盤手機)是你的油燈(好啦手電筒好不好)。 而你,是個冒險者,身處在這片地圖中心,周遭全是黑暗迷霧──你,要怎麼揮開迷霧的糾纏,開啟視野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如果我是觀光局長,我認為讓臺灣人了解自己腳下的土地是當務之急,使人民將眼光放在自己平常生活的環境中,開發城鎮的特色與美;將特有的生物或地形以法律保護,禁止人為開發的破壞,並以此作為當地特色;教育或宣傳使人文歷史為人民所熟悉,以此培養人民的在地認同,進而學會在意和珍惜在地特色,避免破壞環境或漠視、遺忘
Thumbnail
如果我是觀光局長,我認為讓臺灣人了解自己腳下的土地是當務之急,使人民將眼光放在自己平常生活的環境中,開發城鎮的特色與美;將特有的生物或地形以法律保護,禁止人為開發的破壞,並以此作為當地特色;教育或宣傳使人文歷史為人民所熟悉,以此培養人民的在地認同,進而學會在意和珍惜在地特色,避免破壞環境或漠視、遺忘
Thumbnail
在台灣時 Danielson 真的看到台灣很多很棒的地方,台灣人愛排隊,但不是只有排美食,在台北捷運看到的大家都是很守規矩的自動排好,上下車井然有序不推擠,即使人多,上下車時間也不是太長,但大家也不會爭先恐後,最神奇的是台灣人就是知道那個 Temple 都上得去。
Thumbnail
在台灣時 Danielson 真的看到台灣很多很棒的地方,台灣人愛排隊,但不是只有排美食,在台北捷運看到的大家都是很守規矩的自動排好,上下車井然有序不推擠,即使人多,上下車時間也不是太長,但大家也不會爭先恐後,最神奇的是台灣人就是知道那個 Temple 都上得去。
Thumbnail
沒想到此篇討論甚多,質疑亦有,遂再寫篇一起回覆: ➊是根據什麼資料?為什麼用國籍?這不是外國人觀點吧?以及對東南亞是停在刻板印象吧,怎麼可能這麼不認識台灣? 資料主要是根據一份委託市場研究公司進行的107年的外籍旅客消費與動向調查,以及持續到今年都還再進行的疫情後海外市場趨勢報告其中的數據所累積
Thumbnail
沒想到此篇討論甚多,質疑亦有,遂再寫篇一起回覆: ➊是根據什麼資料?為什麼用國籍?這不是外國人觀點吧?以及對東南亞是停在刻板印象吧,怎麼可能這麼不認識台灣? 資料主要是根據一份委託市場研究公司進行的107年的外籍旅客消費與動向調查,以及持續到今年都還再進行的疫情後海外市場趨勢報告其中的數據所累積
Thumbnail
首先看是哪一國人。 日本人來台灣多找懷舊,首要廟宇,所以像是這幾年很熱鬧的艋舺,可以邊解釋青山王宮特殊的夜巡遶境和鹹光餅,然後走到旁邊華西街也許郭家炒一盤牛肉,喝碗濃純牛雜湯,或吃個源芳割包,再喝碗熬煮到綿密軟爛的阿猜嬤花生湯;當然也可以早起,先在龍山寺前面來碗無名鱸魚湯,再沿著啟天宮說著當年從福建
Thumbnail
首先看是哪一國人。 日本人來台灣多找懷舊,首要廟宇,所以像是這幾年很熱鬧的艋舺,可以邊解釋青山王宮特殊的夜巡遶境和鹹光餅,然後走到旁邊華西街也許郭家炒一盤牛肉,喝碗濃純牛雜湯,或吃個源芳割包,再喝碗熬煮到綿密軟爛的阿猜嬤花生湯;當然也可以早起,先在龍山寺前面來碗無名鱸魚湯,再沿著啟天宮說著當年從福建
Thumbnail
去年六月出版的《風土創業學》,對我來說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從商業分析的角度來思考深度旅遊這件事情,或許讓我從理想更往現實拉近了些,也讓我有機會綜合整理之前接觸到的文化路徑、人類學觀點以及對於觀光亂象的想法。
Thumbnail
去年六月出版的《風土創業學》,對我來說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從商業分析的角度來思考深度旅遊這件事情,或許讓我從理想更往現實拉近了些,也讓我有機會綜合整理之前接觸到的文化路徑、人類學觀點以及對於觀光亂象的想法。
Thumbnail
隨著跨國交通成本降低,運輸逐漸便利,出國旅遊變成一種常態。互聯網讓旅遊資訊唾手可得,隨搜可見的出國方法,打破以往傳統觀光業者壟斷的旅遊資訊,取而代之的,興起一股自助、半自助旅遊、輕旅遊、深度旅遊、主題旅遊等,更加多元化的旅遊方式。 台灣需要一次觀光轉型,其轉型的方向,可以朝「主題式旅遊」方向探索。
Thumbnail
隨著跨國交通成本降低,運輸逐漸便利,出國旅遊變成一種常態。互聯網讓旅遊資訊唾手可得,隨搜可見的出國方法,打破以往傳統觀光業者壟斷的旅遊資訊,取而代之的,興起一股自助、半自助旅遊、輕旅遊、深度旅遊、主題旅遊等,更加多元化的旅遊方式。 台灣需要一次觀光轉型,其轉型的方向,可以朝「主題式旅遊」方向探索。
Thumbnail
外國人眼中的台灣,總是都比我們自己認知的美好許多,想起看到朋友分享的文中提到:台灣的風景有其特殊性,不必和誰比較,也不必冠上「台版」,台灣的美應該有自己的名字。
Thumbnail
外國人眼中的台灣,總是都比我們自己認知的美好許多,想起看到朋友分享的文中提到:台灣的風景有其特殊性,不必和誰比較,也不必冠上「台版」,台灣的美應該有自己的名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