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要你不看任何照片,想著你印象中長頸鹿身上的斑紋,你腦海裡出現的會是什麼樣子呢?如果不是來肯亞,我應該也不會發現,長頸鹿其實有很多種/亞種(看要採取什麼樣的分類系統),也有許多不一樣的斑紋和分佈方式:有如所有卡通、玩具所描繪我們一般印象裡白色線框起的咖啡色多邊形,也有淺褐色底上許多不規則深咖啡毛邊塊狀斑,或者像深色顏料墜落於淺色地毯上的漸層散落星芒…。
長頸鹿是草原上最常見到的草食動物之一,也是最愛「擋路」的──從最近的城鎮補貨回來,趕著晚餐前要回到研究中心,卻碰到前面一個大屁股悠閒的霸佔整個車道,直到車頭都要頂到牠的小腿了才開始如慢動作播放般的跑~向旁邊的草原。每次難得看到長頸鹿跑步,都有種時間凝滯的錯覺,畢竟要體諒牠舉向天際的脖子,這從頭到腳的擺盪平衡的確是需要減慢行進速度以策安全哪。草原上許多大型草食動物身上常常會有一些「乘客」──啄牛鳥 (oxpecker),直接站在行動餐車上,搜尋毛髮裡的寄生蟲享用。長頸鹿也不例外,長長的脖子上有時就排排站了三位饕客。
在野外雖然常見到長頸鹿,但要大量出現,是有時節性的。為了研究繁殖行為,我們總選在肯亞的雨季前來,雖說雨季大致的時間固定,但每年開始的日子和持續的時間、雨量並不一,而大群的長頸鹿群往往在雨終於開始穩定持續地下,地面由黃轉綠,空氣裡滲著洗淨的清新時,才會翩然出現。長頸鹿不太怕生,整群出現在附近覓食時,我們儼然餐廳魚缸內的觀賞生物,看牠們一邊嘴巴不斷劃圓磨著刺槐葉,一邊好奇地睥睨忙碌的我們,表情滑稽卻又令我們羨慕牠們的悠閒。
長頸鹿有一個特殊的行為和牠的脖子有關──necking,就像公鹿用角鬥爭一樣,長頸鹿改用牠們的招牌長脖子來爭地位、拚輸贏。網路上有許多火藥味比較重的影片,好奇的人可以搜尋看看,但我在野外見到的大概都是低強度的競爭,身體沒有明顯的推擠碰撞,所以反而很像兩隻在相親相愛,互相用脖子撒嬌呀…。
肯亞首都有兩個可近距離接觸動物的知名景點,一個是大象孤兒院,另一個就是長頸鹿中心。長頸鹿中心有提供飼料給遊客體驗餵食,當然你得站到二層樓高的亭子以符合牠們的身高。有些膽子大的遊客會用嘴餵以取得和長頸鹿的親密照片,也可以遵循中心人員的教導,手向下等長頸鹿伸出牠厚實的舌頭並凹成碗狀時,將飼料放入,可以感受到牠平常用舌頭捲食樹葉的力道,和舌頭表面粗糙的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