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關於藝術評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12/09/20
「評論」非「批評」
關於藝術的評論,我較偏好用「評論」取代「批評」。因為「批評」一詞給人的感覺是比較負面的,而「評論」則是比較中間立場的用詞。評論是有褒、有貶的,包括好的評語與負面的評價。

藝術評論是主觀的

藝術的評論是帶有主觀成分的,只是主觀與客觀的比例組合有所差異。沒有什麼是「完全客觀的藝術評論」,因為藝評人本身的喜好、價值觀、思維與知識所有,主導了評論方向。而世人的偏好、判斷價值、思考及所學皆不相同,想法便不同,又如何能客觀了呢?

因此,我想評論本身也沒有是非對錯,因為評論是主觀的,尤其是對藝術作品所做的評論,沒有統一標準。

當我身為藝評撰寫人──欣賞藝術之人必須學會藝術評論
很多人以為,評論藝術是那些藝術學院派的人才有資格做的事,其實並不然。每一個人在觀賞藝術作品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及主觀的看法,這樣就具備了撰寫藝評的基礎。但我們若沒有立刻捕捉思緒跳躍的時刻、靈感閃過的瞬間,也沒有將其記錄下來,就錯過評論藝術的機會。
藝評以正式的寫法來說,大致上分為四個要素,分別是「描述」、「分析」、「解釋」、「評價」,但我想站在一般非專業藝術學院的大眾學習者立場上,放寬對於「藝評」的格式拘謹。只要能夠檢視自己面對藝術時的內心變化、整理對作品的想法、吸收藝術作品背景的相關資料,彙整成一段帶有評論色彩及自我見解的論述文章即是藝評。
撰寫藝評能夠累積自己對藝術作品的敏感度。很多時候我們面對藝術不是「沒有想法」或「沒有感覺」,只是沒有放慢步調去把內心層面的東西給「掏出來」──用口說或是寫作的方式進行。
藝評因為經過彙整,修改、刪減,在與他人分享時能夠精簡扼要且完整地達到較佳的交流效果。
撰寫藝評能夠提升自己對藝術的敏感度、加深自己對作品的透徹力;同時也有了交流的機會與空間。因此我認為欣賞藝術之人必須學會評論藝術。

當我閱讀他人的藝評──閱讀藝評之人必須建立價值判斷
一個人的個性與思想往往會影響他對事物的看法。而評論性質的文章尤其與筆者學術涵養類型的關係影響密切。不同學術背景的藝評人所重視的層面不同,也就造成評論藝術作品的觀點及切入方向有所差異。
當我們閱讀他人的藝術評論時,最好去瞭解撰寫人本身的學術背景,如此一來,在閱讀藝評的過程中較能理解筆者的論述脈絡及其論點的成立原因、注重面向為何。
最重要的是,必須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與判斷力。不論是音樂、繪畫、文學……等,任何藝術作品的評論都帶有主觀成分,不必因為他人的藝評論點與自己的想法相違便開始懷疑、甚至否決自己。
不同的意見,是給我們新的思考空間。正因每個人的內在涵養、學術背景的差異,評論之中所會考慮到的層面不同,導致結論相異。透過藝評的交流正提醒了自己能用另一個方向去欣賞藝術作品。
將「建立自我價值判斷」的重要性強調在「閱讀他人的藝評」而非「身為藝評撰寫人」乃是因為我常在別人的意見與評論之中迷失自我,改變原有的價值判斷與最初的看法。當別人一臉肯定且配合著堅定語氣地評論,我的價值判斷一如左右搖晃的天秤,傾斜失衡。必須提醒自己回到前面提到的重點──「藝術評論是主觀的」。
聽見與自己想法相同的論點,有一種遇見知己的喜悅;看見自己沒想過的切入方向時,就從那裡去思考一遍;完全不認同的觀點不需要強迫自己接受,也沒必要出現「我要改變那評論人的看法」或是「他的觀點錯誤了」的想法,只因藝術與哲學的範圍太深太廣,而思想與價值判斷是自由的。我們只要能在交流之中擴大視野,讓自己的觀點及論述越發純粹與精煉,得到進步與成長即可。

當我的創作接受評論──藝術創作之人必須虛心不失自信
有過創作經驗的人都知道,在創作過程之中,難免會產生盲點。作者面對自己的作品,有些缺失重複看了幾遍卻怎麼也不會發現,這時我們必須透過他人的視點來點出。
而欣賞一份藝術作品,接著彙整一段評論,是需要時間的。有人願意為我們的創作花費時間與精神時,請帶著感恩的心去吸收意見、接受評論。
得到讚美時,將喜悅累積成自信、記住優點繼續維持,保持「自信」但不能變成「自滿」;而得到負面的評價時,去思考如何改進缺點,虛心接受批評。此時自信容易被打擊,所以信念很重要。
所謂「自信」不是「被稱讚時真的覺得自己很棒」,而是接受批評時知道改進以外,仍欣賞自己這份有缺點的作品──「你還是很棒的!」能夠對自己這麼說。
最後還是那一句──「藝術評論是主觀的」,除了技巧、技法或一些人類感官上的慣性真理之外,審美方面的負評,當你完全理解對方所想表達的意思,也認真思考過後,還是認同自己原先的做法,那就繼續堅持吧!因為藝術創作是完全自由、自主的。
屬於你的創作,這一劃該到哪?那一塊該上什麼色?全都由你決定,這也是我愛上創作的原因之一。
結語
每個人的內在情感、思維模式、學術知識不相同,沒有什麼是「完全客觀的藝術評論」。
藝術評論加速了藝術作品的傳達、提升觀者對藝術的敏感度及大眾的交流深度、廣度。
身在處處是設計、處處是藝術的現代,同時身為文化人、創作人的我們,不論是閱讀藝評、撰寫藝評或是自己的作品被評論,用對的心態去學習,都將提升自我甚至是社會整體的藝術素養。
avatar-img
5會員
1內容數
我是日媱。想用最樸實的影像與最真摯的文字,記錄思緒跳躍的每一個瞬間。 願在這裡佇足片刻的你,有所共鳴。是你我不同生命旅程中,相似的心跳節奏。 期待一種共鳴,交會兩個靈魂在平行時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已經是2024年的十一月了, 今年的工作目標與進展可以說有達標, 並且有一個新的變化與展望,可以在明年持續下去。 也因為今年的工作項目已經偏重在樂齡中心的繪畫教學上, 所以想要在明年的工作項目上縮減空靈鼓音樂藝術的教學時間比例, 把更多的時間調撥給樂齡中心的繪畫教學。
在近期的一段視頻中,YouTuber 和教授 Zoe Bee 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法西斯主義者缺乏想像力。她將這種現象稱為「法西斯單一想像」(fascist unimaginary)。然而,這個論點是否站得住腳?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 Zoe Bee 的核心論點是,右翼人士無法想像社會的新可能
Thumbnail
長短也好,書評有什麼用?為什麼作者需要被評? 早陣子跟書評人聊天的時候有注意到一些現象:PNN多數的作者都傾向「宣傳系書評」,他們想要的是曝光率,讀者透過書評人得知這本書如何,好不好看?好的就開書,不好的就省略掉,節省大量沉沒成本。
Thumbnail
CHANEL香奈兒“藝術大師系列”(Les Grands Maîtres d'Art)一個特別致敬於創意和工藝技術的重點計畫。
  對創作者來說,新手期到中手期,幾乎不太會有「讀者意見」,比較多的意見來自同好或親朋,有好有壞,好的部分是,這些人懂你,知道怎麼跟你說優缺點;壞的部分是,就是因為懂你,無法精準看出作品潛藏的毛病--因為在同一個生活圈,有所共鳴的部分不一定在能在觸及圈外的朋友。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Thumbnail
在職場中,善意批評是一門藝術。透過故事敘述,我們學習到如何選擇時機和場所、使用積極的語言、給予具體而可行的建議、保持友善和建設性的語氣,並給予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善意批評不僅是職場中的一種技巧,更是一種修養。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在職場中更好地給予和接受批評,共同成長,實現更好的職業發展。
Thumbnail
  在平均7天寫一篇評論的生活,評論已與生活不可劃分。然而,為何需要評論?評論有標準嗎?評論與作品是什麼樣的關係?作品的評論與時事評論又有何差異?而評論作為自我辯證的運動,其運動對生活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評論與作品的關係:   當我們閱讀一件作品時,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不同,
Thumbnail
治療有許多種,物理治療、語言治療、藝術治療等等,從昨天的分享中,我認為藝術治療是對於小朋友而言,相較於語言或物理等治療中是較為有效的方式。 為什麼要治療?因為我們從他的言行表達中感覺他「病了」,或許小朋友在語言表達上還不能夠那麼直白,或者語言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所以藝術的方式不同於語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已經是2024年的十一月了, 今年的工作目標與進展可以說有達標, 並且有一個新的變化與展望,可以在明年持續下去。 也因為今年的工作項目已經偏重在樂齡中心的繪畫教學上, 所以想要在明年的工作項目上縮減空靈鼓音樂藝術的教學時間比例, 把更多的時間調撥給樂齡中心的繪畫教學。
在近期的一段視頻中,YouTuber 和教授 Zoe Bee 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法西斯主義者缺乏想像力。她將這種現象稱為「法西斯單一想像」(fascist unimaginary)。然而,這個論點是否站得住腳?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 Zoe Bee 的核心論點是,右翼人士無法想像社會的新可能
Thumbnail
長短也好,書評有什麼用?為什麼作者需要被評? 早陣子跟書評人聊天的時候有注意到一些現象:PNN多數的作者都傾向「宣傳系書評」,他們想要的是曝光率,讀者透過書評人得知這本書如何,好不好看?好的就開書,不好的就省略掉,節省大量沉沒成本。
Thumbnail
CHANEL香奈兒“藝術大師系列”(Les Grands Maîtres d'Art)一個特別致敬於創意和工藝技術的重點計畫。
  對創作者來說,新手期到中手期,幾乎不太會有「讀者意見」,比較多的意見來自同好或親朋,有好有壞,好的部分是,這些人懂你,知道怎麼跟你說優缺點;壞的部分是,就是因為懂你,無法精準看出作品潛藏的毛病--因為在同一個生活圈,有所共鳴的部分不一定在能在觸及圈外的朋友。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Thumbnail
在職場中,善意批評是一門藝術。透過故事敘述,我們學習到如何選擇時機和場所、使用積極的語言、給予具體而可行的建議、保持友善和建設性的語氣,並給予對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善意批評不僅是職場中的一種技巧,更是一種修養。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在職場中更好地給予和接受批評,共同成長,實現更好的職業發展。
Thumbnail
  在平均7天寫一篇評論的生活,評論已與生活不可劃分。然而,為何需要評論?評論有標準嗎?評論與作品是什麼樣的關係?作品的評論與時事評論又有何差異?而評論作為自我辯證的運動,其運動對生活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評論與作品的關係:   當我們閱讀一件作品時,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不同,
Thumbnail
治療有許多種,物理治療、語言治療、藝術治療等等,從昨天的分享中,我認為藝術治療是對於小朋友而言,相較於語言或物理等治療中是較為有效的方式。 為什麼要治療?因為我們從他的言行表達中感覺他「病了」,或許小朋友在語言表達上還不能夠那麼直白,或者語言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所以藝術的方式不同於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