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藝術治療

2024/03/0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筆者於2016/1/195「哲學星期五@台中」活動中發言

筆者於2016/1/195「哲學星期五@台中」活動中發言



治療有許多種,物理治療、語言治療、藝術治療等等,從昨天的分享中,我認為藝術治療是對於小朋友而言,相較於語言或物理等治療中是較為有效的方式。


為什麼要治療?因為我們從他的言行表達中感覺他「病了」,或許小朋友在語言表達上還不能夠那麼直白,或者語言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所以藝術的方式不同於語言(我認為物理治療某部分也算藝術,例如:舞蹈。)在於,它是較為「直接的」表達情緒的方式,而表達情緒的「過程」是藝術治療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不是作品好不好看,或有否藝術價值。過程中勇敢的表達、表現出自己的想法,相較於語言,藝術創作的自由度在這方面高出許多,而學校輔導師的角色,就是藉由創作的過程與結果;其中投射了小朋友們的情緒,從中發現需要治療的小朋友。


藝術治療真的有效嗎?除了治療(給釣竿),是不是應該先解決導致情緒異常的問題(先餵魚吃飽了再談釣不釣魚)。情緒一定要治療嗎?或者只要將引起情緒的事件剔除掉便會自然痊癒?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難道有一個判斷情商「好壞」的標準?或許在不影響他人之下,我就有任意自由表達情緒的權利。況且離開學校的團體生活,出社會後還是能夠自己選擇想接觸的人群多一點還是少一點,或想接觸那些性質的團體。所以不是適合某種群體的情緒就一定比較好或不好。


上天給人們創造喜怒哀樂等情緒,不就是要我們感受大喜、大怒、大哀、大樂嗎?沒有哀還感覺得到樂的美好嗎?(扯遠了)我認為到最後的問題還是在家庭,或更精確地說,是在成長的環境,治療畢竟是事發之後的事情,事前的預防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或許人人都是心理諮商師,從日常的關心與問候開始。


Little data:台灣目前輔導師與學生的比例是11:8000台灣輔導案件類型百分比:偏差行為19%,人際困擾21%,情緒困擾11%,家庭/親子10%,性騷/性侵16%,網路成癮9%,自殺/自傷14%

2016/1/30


    3會員
    522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