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蔭影】協作式藝術展。策劃即藝術。。只有不「評」則「明」。。。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煉藝在道〉以藝入道〉藝術思維

不是想寫藝評,想跳出一般評論的心態,淡退那種對藝術家及作品的解讀、猜度或評審的態度。這場藝術策劃亦想大家回歸自己的本心,並將心思聚焦到「交流」體驗上,好好沉澱一下那段觀展經驗,看看能發現到甚麼。

【家中蔭影】展覽的策展人X藝術家X屋主 黎倩華(阿步)開宗明義這是「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並探問對於「家」有甚麼想法,勾起個人原生家庭關係的回憶,成長印記就銘刻在「家」裡,安穩長駐的「家」,每個角落、每段縫隙、每條裂痕。而當每每裝修、每每離開、每每重置安身之所時,遂生成流離狀態的「家」,甚至引發身份認同的思考 ── 屋主叩問「如何在不安身處找安身?」。

【家中蔭影】閉幕表演:::2024年6月10日晚上八點:::九龍灣 WureArea

【家中蔭影】閉幕表演:::2024年6月10日晚上八點:::九龍灣 WureArea

當我初看宣傳介紹時雖見一連串活動的時間表,卻誤以為是哪個藝術工作室新開張在搞活動。到閉幕日我才第一次到訪,為的是看演出,尢其是策展人阿步邀請我時,還對我說她看過我的劇場表演,她很欣賞,我就以為她也有自己的劇場作品跟人分享。

演出時間未到,場地人員呼籲大家先入展場「參觀」,我遊走一圈,看著那些圖像及裝置,就是看到「不似是一件作品」的展示,每件展品旁邊更沒有展品說明;整體放在一起看呢,還是「不似是完整」的展示,正意會著這似乎不是那種裝置藝術展,又不是劇場佈置... 表面看或有人誤以為做得簡陋。

場地最入邊掛以黑布作間隔,隔出一個「房間」,打著冷冰冰的白光燈,別有心意地佈置著各款鏡子及反光如鏡的物品,例如光碟。那些物品是向公眾徵集來的,沒有個別藝術家的物件故事,佈置如擺陣一般,只為引發聯想、個人回憶,走進其中像是給人機會「觀照」自身。

raw-image
「家是觀照的場所(Home is a place to witness)」
──【家中蔭影】Part 2 題目

能反照的不單是反光的東西...... 能照見的亦不單是表面的自己......

【家中蔭影】鏡陣房局部::走進其中像是給人機會「觀照」自身

【家中蔭影】鏡陣房局部::走進其中像是給人機會「觀照」自身

我搬家後一直想重置一面全身鏡,照看衣著鞋襪的配搭如何。但因人事技術問題拖延多年還沒裝好,害自己次次出門前想著怎樣配襯鞋襪,卻未能「宏觀」看清楚,總感到憋屈。竟然去到人家的展覽,遇到不完美的直身鏡,從那裂痕邊邊來觀照完整自身是否衣冠正。冷不防瞥見自己,很滿意。

出門前照照鏡,是從「安身之處」出走到不安身之境之前的儀式。

【家中蔭影】閉幕表演準備開始::右邊是形體表演者

【家中蔭影】閉幕表演準備開始::右邊是形體表演者

回到幽暗蔭影處,看著閉幕表演,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還有這場「表演」又是個甚麼呈現。原來是個從視覺藝術為觸發點,進而思考探討個人觀念的 Presentation(或譯「演示」)。是個觀念藝術的策劃。

單看中文「策展」一詞,一般會認為是對展品的結集安排,而【家中蔭影】結集的卻是一班藝術家,安排大家一起策展 ── 介紹寫著是策劃「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那麼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即是協作式策展),所以「策劃」這回事的本身就是個藝術品。屋主阿步亦說她的「專業研究是『參與式藝術體驗』」。這在香港的藝術教育環境裡的論述或介紹不太普及。故用中文語境去解讀,容易誤解,例如當中的 Performance 並不只是「表演」(有戲看)的一般意思;說這是「展覽」卻又不是有獨立具體的「藝術作品展示」的一般意思,而是比這一般所理解的可能性更多。

【家中蔭影】演出中::形體表演者(前)與樂師(後)

【家中蔭影】演出中::形體表演者(前)與樂師(後)

「演出」開始不久,我就發覺不是預期中的「劇場」或「表演藝術」,標明「形體」演出的人,做的也不是劇場藝術追求的那種形體... 不過他所做的確實是「Movement」。而現場音樂表演者是我認識的劇場界的人,他資深的音樂及表演能力我是認識的。就著「家」這個主題,他的樂器還夾雜一堆家居用品如杯盤碗碟。他留意著屋主行動,以聲音與她即興配合,展露著他的敲擊樂及人聲誦唱的功力。可是,從我導演眼的期望,卻沒見呈現出如策展理念所提及的家居聲音的回憶。大概是因為他聚焦在現場感覺上,將心思放在情調氣氛上了。

【家中蔭影】演出中::現場演奏

【家中蔭影】演出中::現場演奏

演出中的說書人,就是「屋主」(那只是主題概念上的身份,那地方不是她的,其實是租用的展廳),即策劃藝術家阿步,一邊做一些行為(那又不足以是行為藝術,因為不為了示現某種狀態或當下現象),例如修理水晶吊燈、清理白水泥,一邊說著自己的「家」的故事,自己父親的事,父親的工作與家,做裝修的工作,裝修工具都放在家。當自己的家要搞裝修,「家」的歷史回憶洶湧澎湃。阿步演出的心情狀態是坦露的,正是素人才有的率真呈現,亦不造作。猶如聽她在接受清談節目訪問一般的真情剖白,聽著她的心聲來認識她,並認識到某一種帶有回憶的「家」。這種有長期記憶的空間的「家」對我來說是陌生的,因我從小到大的「家」從來只在「流動的概念」。唯一共鳴是「誰在家中」,主要都是我和父親的回憶。我爸喜歡搬屋,經常轉換家居環境,我們很感樂趣,到我自立後還是喜歡搬來搬去,而且亦有很多「工具」 ── 自助維修用的。

raw-image
【家中蔭影】演出中::屋主阿步::邊說邊做

【家中蔭影】演出中::屋主阿步::邊說邊做

阿步展示的工具專業得多,其中有「綠色鐳射墨線水平儀」,一支支熒光綠色光線,精準的筆直,劃出家的空間距離,家的回憶範圍,乘載所有在家的人的活動痕跡。光影晃動裡 ── 水平綠線光、水晶吊燈黃暈、鏡子反射 ── 她凝視著水晶燈,在看見與遮擋之間,她發現「找不到一個角度能看到全部的燈,總有一個會被遮住」。我想,當一個人知道世間總有盲點,是很好的自我覺察。覺察引發回憶,包括聲音的回憶 ── 阿步拿起鐵鎚敲打牆壁,驚心動魄的「嘭嘭嘭嘭嘭嘭嘭」大家都在擔心會打爆牆嗎?敲打過就用砂紙狂擦「沙沙沙沙沙沙沙!」,看似擦磨著,亦是擦拭著回憶。表演尾聲時出現「咇咇咇咇咇咇咇」的聲響,原來是那個鐳射水平儀。那儀器本身就為追求平衡而存在,故因失衡而狂叫,屋主阿步亦在人生的平衡上吶喊追尋著。那不安的鳴響,回憶起不安,就是提醒已經失衡了,要處理了,才能得心安。

【家中蔭影】演出中::「綠色鐳射墨線水平儀」

【家中蔭影】演出中::「綠色鐳射墨線水平儀」

就是這個演示行為的中途,我頓覺這個藝術展覽「完整」起來,環環扣起,藝術家的 Presentation 是不可缺席的一環。

我因應以上的發現同阿步說,她的存在及行動才能讓人看到這個藝術展覽是完整的。她說她不會一直在場「演出」啊!就像有的時侯也會「唔喺屋企」(不在家)。她亦想過有關自己「在家/不在家」的家的狀態,我那刻覺得這亦是對「家」的重點思考。她的策展不期然產生出這種「漏洞」,與觀眾溝通的誤點。只是今次主題的思考焦點是「『家』的流動概念」,而「人的存在不存在」便沒有要作為策展題目的一部份,更沒想過有需要考慮觀眾會否誤解。是有人說了些誤解的評語,她亦不爭辯,她又不是完全不在意,只是引起她在思考人們是如何誤解起來的呢?亦引起我想從這層面探討一下,因而寫下這篇文了。

【家中蔭影】演出中::屋主阿步::說書人

【家中蔭影】演出中::屋主阿步::說書人

◎ 所以這個展覽不是「影像媒體藝術」展,雖然有影像,卻不能單從當中的攝影相片展示,以及場中播放的影片拍法或畫面訊息去「鑑賞」;

◎ 不是「裝置藝術」,雖然有裝置,卻不能看作是獨立的藝術作品,它們的製作目的根本就不是單一「作品」,而是 show case(展示案例);

◎ 不是「表演藝術」,雖然有現場音樂、形體、說唱的演出,卻不能作為一般戲劇故事或身體表演藝術或劇場藝術設計去「評賞」;

◎ 亦不能視為一個作品展覽裡,錦上添花的加插表演或將各種藝術元素匯聚;

◎ 更不是那種生動的導賞手法,雖然表面看來似,觀眾亦可以這麼看待。


雖說「不是」「不是」「不是」... 但全部結集起來就「都是」了。

協作式策展藝術就是可包羅以上各種形式,作為引子,讓各路藝術家以各路才藝
jamming,要的就是 jam出/碰撞出(火花)當下的啟悟(明)。

【家中蔭影】閉幕演出以「收拾」為題

【家中蔭影】閉幕演出以「收拾」為題

歐美當代藝術發展裡,英文語境的「Performance」(直譯為表演)涵括以上所有藝術可能性,但在中文語境裡「表演」或「演出」一詞,意義所指便有限範圍了。香港大部份「觀眾」都自然是來「觀賞」的,不多意會到自己可以是「觀察者」或「聆聽者」。本來藝術行動是給創作者表達自己,給觀看者「自我啟發」,可是不少人往往會落入批評、審核他人的想法中,成為「審判者」。

【家中蔭影】演出中::另一視角

【家中蔭影】演出中::另一視角

藝術家阿步在荷蘭留學時的作品〈Things Happen In My House〉(2020年),正是【家中蔭影】策劃與思考的持續研究。可能是異地回歸,沒顧及香港的觀眾會有這種觀展經驗的落差。其實創作與觀眾/受眾的「連結關係」,在香港向來亦是少探討的,我指的是藝術層面的「連結」 ── 「觀演經驗」,無論是在展覽還是劇場創作及製作。例如互動項目的設計,如何達到有觸發有交流;例如環境或文字標示設計,如何適當導讀;而環境條件,如空間的視覺流動、座位安排或流程設計,如何達到合適的表達與接收。這些通常都關注在創作者與作品之間,而對觀眾的顧及面偏少。

問意見問感想並非讓觀眾來評審自己,更絕不是要取悅或遷就觀眾,所謂交流為的是認識不同的思想角度,了解不同的生命需要,刺激思考靈感,開闊視野(不就是「見天地,見眾生」嘛)。對於觀眾回饋,這廿年來香港確實也有很多探討,但焦點都落在 Audience building 的票房值、觸及面、受惠人數、宣傳效益上,而非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若然說,作為策展人或創作者真想跟觀眾溝通的話,製作及策劃時便需要有顧及「觀眾需要」的考量了。

我的創作和研究向來有以上的思考,但平時不會想到要說出這些觀察,今回屋主阿步無意中催動了我,就稍稍作個思考記錄吧。阿步這個協作策劃裡,有思考對話的環節,而我這一篇文字或許能為這個【家中蔭影】的完整呈現,後來趕上一點點參與的份兒。


//////\\\\\\
^~*~*~*~*~*│田 田 田 │*~*~*~*~*~^
└──口──┘


【家中蔭影】紀念品::明信片

【家中蔭影】紀念品::明信片

有紀念品送:明信片一沓、貼紙一包;明信片是策劃者邀請藝術家們協作的「家」的痕跡照片;貼紙包是屋主阿步畫的,細細張一堆,公仔都沒有重覆,小孩子鉛筆畫風格 raw raw 的可愛。

【家中蔭影】紀念品::貼紙、場刊、卡片

【家中蔭影】紀念品::貼紙、場刊、卡片

讓人想起小時侯總會在家中的牆呀櫃呀塗鴉、貼貼紙,是一個「家」有小孩子的痕跡,是自己曾經是小孩子的成長痕跡。展場裡沒有設置一個這樣的空間或裝置與觀眾互動,我們自己回家玩吧。◣ 


撰文::在在主持◣ 麥璇子

本文相片的攝影者:: 麥璇子 及 Jonath Ng
ig: https://www.instagram.com/jonath.photography/



補充資料 ┐

折錄引述【家中蔭影】策展概念:

【家中蔭影】是從流離者(a nomad)的角度出...
「家」成為了一種流動的概念...
「誰在家中」...
「蔭影」(Shades)家中帶來庇蔭/「陰影」(Shadows)家庭中不欲示人或私密的一部份...

本展內容來自屋主黎倩華(阿步)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

————————————

〈閉幕表演〉
由策展人,聯同兩位創作人 鄧子豐 及 江駿傑,以形體、音樂說唱及裝置等媒介共同創作試驗。從影子的聯想,延伸至他者的存在。 就「家」的主題,從流離者(a nomad)的角度出發,探討同時具備「可動性」(Mobility)和 「生成」(Becoming)兩種特性的人類獨有活動——裝修,以梳理家與距離的關係並尋找安身的可能。

〈傾偈會〉
家是觀照的場所 Home is a place to witness

〈裝修導賞團+藝評傾偈會〉
由策劃藝術家及幾位創作者帶領導賞,及分享他們在「家 中 蔭 影 」的創作理念。對於幾位創作者來說,在家的變遷中,「如何在不安身處找安身?」成為了他們一大課題。觀展的你們對於「家」又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

屋主/策劃/藝術家:黎倩華(阿步)

2014年獲得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士學位,及2020年荷蘭烏得勒支藝術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媒介有插畫、現場拼貼、裝置、表演和參與式體驗。創作常廣泛結合影像、有機現成物、自然元素、文本、聲音和身體介入。作品透過講述故事,回應與自然共存的生活環境,探討跨越人與非人鴻溝的思維模式。 在隨處可拾的微小時刻之中,尋找個人內在感知、社區、和外部世界三者之間的親密關係。

展覽資訊:https://www.instagram.com/shadows.in.my.house/


raw-image

::煉藝在道::種種修煉::
藝術思維|藝術文化修練筆記

在在〉藝哲•心體•煉戲道場 Be-ing Sciousmelting Dojo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在在 〉藝哲•心體•煉戲道場
10會員
55內容數
:::藝術思維、藝文活動筆記、戲劇修煉及應用、心體鍛鍊資訊 ⌘ 藝術伙伴專欄分享::: 【在在】是專注當下的修煉 ~*\\求藝在野。煉藝在道。以藝入道//*~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當你走進美術館,看到一件作品展示了一把實際的椅子、一張椅子的照片,以及一段解釋「椅子」一詞定義的文字時,你會認為這是一件藝術品嗎?還是你會感到困惑,為什麼這樣的展示能被稱為藝術呢?
Thumbnail
當你走進美術館,看到一件作品展示了一把實際的椅子、一張椅子的照片,以及一段解釋「椅子」一詞定義的文字時,你會認為這是一件藝術品嗎?還是你會感到困惑,為什麼這樣的展示能被稱為藝術呢?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Thumbnail
學習對象能提供啟發,幫助尋找創作方向和風格。臨摹他人作品並不等同於複製,而是吸收精華後融入自我特色。抖音等社群平台的影響在於使用者,過度在意他人眼光會限制發展。適應變化和及時調整策略非常重要,新事物可能難以習慣,但積極行動、制定計畫並養成良好習慣是突破的關鍵。希望與大家共勉,共同努力達成新目標。
Thumbnail
學習對象能提供啟發,幫助尋找創作方向和風格。臨摹他人作品並不等同於複製,而是吸收精華後融入自我特色。抖音等社群平台的影響在於使用者,過度在意他人眼光會限制發展。適應變化和及時調整策略非常重要,新事物可能難以習慣,但積極行動、制定計畫並養成良好習慣是突破的關鍵。希望與大家共勉,共同努力達成新目標。
Thumbnail
藝術創作源自內心的呼喚,但藝術家面臨金錢、時間、家庭等問題。本文提供藝術家實用建議,包括列出興趣清單、制定財務計劃、藝術家的時間管理等,希望能幫助藝術家實現創作夢想。
Thumbnail
藝術創作源自內心的呼喚,但藝術家面臨金錢、時間、家庭等問題。本文提供藝術家實用建議,包括列出興趣清單、制定財務計劃、藝術家的時間管理等,希望能幫助藝術家實現創作夢想。
Thumbnail
軌跡之上,是一場年輕藝術家的發問,探究什麼是模仿?我們是故意的?還是追尋所謂的「令人嚮往」的路途上的必經之途?以及其反抗的是否是真的反抗?還是只是我們太小看自己的創意而成的意外?
Thumbnail
軌跡之上,是一場年輕藝術家的發問,探究什麼是模仿?我們是故意的?還是追尋所謂的「令人嚮往」的路途上的必經之途?以及其反抗的是否是真的反抗?還是只是我們太小看自己的創意而成的意外?
Thumbnail
前幾天matters上面舉辦一篇徵文活動,我藉由閱讀他人作品後,寫下些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前幾天matters上面舉辦一篇徵文活動,我藉由閱讀他人作品後,寫下些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藝術形式,通常是指在特定空間中創作出的三維藝術作品, 其目的是與觀眾互動,引起他們的思考和感觸。 這些作品可以採用各種材料和媒介, 包括金屬、木材、塑料、布料、玻璃、聲音、影像等, 通常是為了創造一種具有獨特氛圍和情感的體驗。 裝置藝術與傳統的雕塑或平面藝術有所不同,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藝術形式,通常是指在特定空間中創作出的三維藝術作品, 其目的是與觀眾互動,引起他們的思考和感觸。 這些作品可以採用各種材料和媒介, 包括金屬、木材、塑料、布料、玻璃、聲音、影像等, 通常是為了創造一種具有獨特氛圍和情感的體驗。 裝置藝術與傳統的雕塑或平面藝術有所不同,
Thumbnail
我是否會跟創作者討論作品的內容? 創作者的內容是他獨一無二的部分,我要做的是強化這個部分,讓實體成品在視覺、觸覺、甚至嗅覺上有更加不同的感受。
Thumbnail
我是否會跟創作者討論作品的內容? 創作者的內容是他獨一無二的部分,我要做的是強化這個部分,讓實體成品在視覺、觸覺、甚至嗅覺上有更加不同的感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