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導讀兼解釋—《戰爭中的指揮錯誤》

因為想不到要寫什麼,就抓一本有趣的書來講。《戰爭中的指揮錯誤》這本書是Robert Pois、Phillp Langer所著,由很難得的國防部譯印。這本書挑選八個例子,用心理學與領導能力來分析,「這些人到底那時候在想什麼?」
第一個例子,講述菲特烈大帝,就先徹底酸了一陣子,指出其發明的斜行序列其實不怎麼有效,他在位時期發動的戰爭,也不過是勝負各半。真的造成決定性影響的,是普魯士的軍事技術提升,說難聽一點就是他老爸奠定的基礎。
連他本人也是,菲特烈一世的殘暴教育,最後使他屈服在父親的教育之下,學習治國之術。從心理學上的角度來說,就是當自己無法決定自己的職業時,常會表現出偏執、刻板印象等成見。這是由於無力感,父母壓抑子女使其發展不出健康的自我肯定的結果。所以,一但養成偏見,菲特烈大帝對俄國人的認同偏差,很可能是造成他被俄國人打敗的主因 —過度瞧不起對方。
第四個例子,講述南北戰爭時的李將軍,是如何兵敗蓋茲堡。作者從行為學去推測,李將軍向來沒有詳細計畫其作戰,主要理由是因為南北雙方資源相差太大,南軍吃不起重大損失。所以,李將軍的戰役多半是迎戰、被動出擊,總是等人行動後,根據其結果決定下一步行動。
換句話說,以擊退敵軍為首要,如果可以則殲滅之。但蓋茲堡這次,可是難均主動攻擊北軍,李將軍企圖依靠這次戰役,給與北軍重大打擊,然後直指華盛頓,以結束戰爭。確實,麥克萊倫帶領的波多馬克軍團,屢次敗於李將軍手上,但這算進攻而防守,使得李將軍對於自己的自信過度托大,也過度貶低對手。
結果就是,蓋茲堡之役初期,南軍數度突破北軍陣地,但北軍並沒有如預料喪失戰鬥意志,撤退與潰散是不一樣的。南軍前進、北軍後退,最後南軍陷入到形成一個凹字的北軍防線中。但李將軍仍然無視實際戰況,只看好的一面,缺凡彈性與變通。最糟的結果,就是不敗神話破滅,證明給北軍看,李將軍也不過是一個凡人。
第七個例子,是大家比較熟系的二次大戰,英國的戰略轟炸。現在為我們多數人所知的是,戰略轟炸將整座城市夷為平地,數以萬計的平民逃難,但德國的士氣並沒有崩潰。轟炸將工廠炸毀,卻可以在短時間內重建與生產。實際上空中轟炸的真正作用,在於破壞交通運輸,使得前線德軍得不到充裕補給。
那麼,為何空襲任務死傷慘重、代價高昂,英國卻仍然支持大規模轟炸行動,即便德國根本就沒有因為空襲而決定求和?作者認為,空軍中將哈里斯,很可能是因為機械性學習,從大規模空襲中找到了一些明確的目的,而此目的形成後,他就不再認為有空襲有其他的可能性。
這點不難理解,人類可以很開心的擁抱科學發展,但通常只會將之用在固定用圖上,而欠缺其他的想像力。故哈里斯一但認定,戰略轟炸的效果是有效的,就會這麼認定下去。這可以從他白晝轟炸損失慘重,就改成夜間轟炸的一連串改變得到佐證,他可以不停的修正其做法,但就是擺脫不了定義問題:「區域大規模轟炸的目的係為摧毀敵國工業淺力、癱瘓民眾生活。」
這是一個很曖昧的說法,因為似乎再說明,這種心理功能障礙,可以幫助在消耗戰來說,屬於可以長期承受重大損失的一方。意即,不管一切,裝死到底。
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他沒有明講戰爭的勝敗究竟為什麼,他探討領導人物為何不停的犯下錯誤,嚴重者到戰敗為止。作者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去探討這些歷史人物到底當時在想什麼。
看完這本書,相信讀者可以對戰爭中的「不確定因素」有更明確的認知,很多時候,問題往往出在領導者腦袋瓜裡面,出了一些很奇怪的事情。這有可能是源自幼兒期的痛苦經驗,青年期的家庭衝突,或是老年癡呆症等等。
說白一點,大家都是凡人,每個人都會犯錯,只不過領導者犯錯,往往會害死很多人而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